鐵山刻石

鐵山刻石

鐵山刻石位於鄒縣城北鐵山南坡的45°斜坡花崗岩石坪之上,南北長66.2米,東西寬16.4米,面積1085平方米,刻字1500餘個,字徑大小不等,大者如斗,小者似拳,排列有序。上方刻陰線巨龍、雲氣、佛光圖案,佛光下鐫字,右側刻佛教大集經》,左則刻“頌文”,經文下部刻“題名”。佛經部分,全長33.55米,寬12米;文17行,共刻944字,現可識者795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鐵山刻石
  • 地址:鄒縣城北鐵山南坡的花崗岩石坪
  • 面積:1085平方米
  • 刻字:1500餘個
簡介,內容,經文,石頌,頌文,題名,

簡介

鐵山刻石位於鄒縣城北鐵山南坡的45°斜坡花崗岩石坪之上,南北長66.2米,東西寬16.4米,面積1085平方米,刻字1500餘個,字徑大小不等,大者如斗,小者似拳,排列有序。上方刻陰線巨龍、雲氣、佛光圖案,佛光下鐫字,右側刻佛教《大集經》,左則刻“頌文”,經文下部刻“題名”。佛經部分,全長33.55米,寬12米;文17行,共刻944字,現可識者795字。字徑一般在45~60厘米,最大者78厘米,最小者30厘米。字型以隸為主,間有楷、篆、行書,筆勢雄健。“石頌”部分,刻於佛經西部,南北長16.9米, 東西寬3.5米; 上端刻篆書“石頌”二字,文12行,計616字,現可識者476字, 字徑22厘米,記述了鐵山摩崖的位置及周圍的地理狀況和經主“匡?,漢丞相之苗裔”,第四行刻“皇周大象元年歲大淵獻八月庚申朔十七日丙子……”。題名部分, 在刻經的下部,東西寬4.3米,南北高3.3米,面積14.9平方米;10行,行或9或3字不等,共66字,字徑40厘米;1~4行於1960年被採石者毀掉,現存6行,僅34字。 刻石自清乾隆間黃小松發現後收入《訪碑錄》中,後廣為著錄。國內外專家學者紛紛觀光考察。1987年全部刻文拓裱裝訂成一部完整的檔案資料。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內容

刻石的內容可分為經文、石頌、頌文和題名四部分。

經文

是摩崖刻經的主要部分。南北排列17行,行59字,最多者60字,最少者僅6字。共944字,現能夠辯認795字。經文排列整齊,行距均勻,界格清晰。字大如斗,字徑一般在45—60厘米之間。其場面博大,氣勢恢宏。刻經內容為佛教《大集經·穿菩提品》。《大集經》全稱《大方等大集經》。鐵山經文是該經卷八“海慧菩提品第五之一”的一部分。字型以隸為主,篆楷意味濃厚,間有行草,開闊險峻,寬闊空靈,被譽為“通隸楷、備方圓,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

石頌

位於經文上端之西,刻“石頌”二字,篆書,直徑90厘米,系頌文標目。

頌文

刻於佛經右側,共12行,行43—52字,字徑22厘米左右,隸書為主,共614字,現可辯認476字。頌文系駢體文,講究對仗,工整華麗,極富文采,記述了鐵山刻經的時代背景、經主家世、刻經年月;記述了鐵山摩崖的位置與周圍地理環境,“瑕丘東南,大崗山南嶺之陽。前觀邾嶧峨峨……卻瞻岱岩巍巍……左顧昌岩,右臨車驛……”並特別讚美了刻經書法藝術的精妙,“清跨羲、誕,妙越英、繇,如龍蟠霧,似鳳騰霄……”意指其書法藝術可與“書聖”王羲之和韋誕、張伯英、仲繇相媲美。經主匡喆,系漢丞相匡衡之苗裔,是當時鄒縣頗有影響的名門望族。頌文記述的刻經時間為“皇周大象元年歲大淵獻八月庚申朔十七丙子”,即公元579年為鐵山摩崖刻經的年代。“大象”是北周靜帝宇文闡的年號。是年,由他敕令禁止排佛事件的發生,允許官民信奉佛教,長達4年之久的“周武廢佛”宣告結束,鐵山刻經就是這次佛教復興的產物。從頌文中“尋師寶翰”、“敢輯遺訓”詞句分析,頌文作者當系安道壹的弟子。由於頌文本身無年號可考,也有人推測其時代為隋朝(見王思禮、賴非:《鐵山“石頌”的初步考察與研究》,(《書法》1989年第二期)。

題名

在刻經的下部,原共10行,行9字或3字不等,共66字,字徑40厘米,字行間有陰刻界格。現僅存6行44字,內容記載了經主及佛經書寫者姓名。第6行刻有“東嶺僧安道壹署經”的詞句,當系安道壹為鐵山刻經的題名。《題名》書風較經文略顯瘦硬寒峻,結體嚴謹,冷雋絕俗,富有山林野壑之氣。另據《山左金石志》、《山東通志》載,《題名》附近還刻有“安上”、“鄣離”、“佛善”、“實性善男子菩薩”四種刻字,何義,無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