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志華(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副院長)

鐘志華(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副院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鐘志華,男,漢族,1962年7月出生,湖南湘陰人,教授,博士生導師,1992年7月參加工作,1999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院士,車輛工程專家,是中國僅有的兩位研究車輛工程的中國工程院士之一。鐘志華院士長期從事汽車設計與製造技術的研究與套用,主攻汽車碰撞安全技術、車身衝壓成型技術和模組化輕量化汽車技術。他先後獲得全國優秀教師、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發明家協會發明創業獎特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第二屆“發明創業獎”特等獎、通用汽車中國科技成就一等獎(唯一)等榮譽和獎勵。

現任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副院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鐘志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南湘陰
  • 出生日期:1962年7月
  • 職業:科學家
  • 畢業院校湖南大學瑞典林雪平大學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中國工程院院士
    全國優秀教師
    第二屆“發明創業獎”特等獎
    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光華工程科技獎(青年獎)
  • 代表作品:菱形概念車
人物履歷,成長經歷,留洋歸國,情系農民,領軍人物,治理湖大,轉戰重慶,人物成就,學術兼職,學術思想,學術貢獻,人才培養,人物榮譽,人物評價,任免信息,

人物履歷

1978.09—1982.07,湖南大學機械系學習
1982.09—1984.01,出國預備培訓,分別在廣州外語學院、北京語言學院學習英語和瑞典語
1984.01—1987.02,瑞典律勒歐大學攻讀副博士學位
1987.02—1988.05,瑞典林雪平大學機械工程專業學習,獲工學博士學位
1988.05—1989.12,瑞典林雪平大學博士後研究
1989.12—1992.06,瑞典林雪平大學助理教授
1992.06—1995.10,瑞典林雪平大學副教授(終身職位),湖南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教授
1995.10—1997.09,湖南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副院長
1997.09—2004.01,湖南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院長
2004.01—2004.04,湖南大學校長助理,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院長
2004.04—2005.07,湖南大學副校長、黨委常委
2005.07—2010.12,湖南大學校長、黨委常委
2010.12—2011.02,重慶市委科技工作委員會書記,重慶兩江新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兼)
2011.02—2011.04,重慶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重慶市委科技工作委員會書記,重慶兩江新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兼)
2011.04—2011.12,重慶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重慶市委科技工作委員會書記,重慶兩江新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兼),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兼)
2011.12—2014.10,重慶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重慶市委科技工作委員會副書記,重慶兩江新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兼),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兼)
2014.10—2016.09,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秘書長
2016.09—2017.06,同濟大學校長
2017.06—2018.06,同濟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2018.06—2018.07,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同濟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2018.07—,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副院長
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副主任

成長經歷

留洋歸國

1962年7月,鐘志華出生在洞庭湖畔一個農民家庭,幼時貧寒的家境使他更加發奮學習,1970年開始讀書,1978年9月跳級參加高考進入湖南大學,1982年7月剛20歲就從湖南大學機制專業畢業,此後直到1984年1月他分別在廣州外語學院、北京語言學院學習英語瑞典語,並以優異成績考取瑞典勒歐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88年5月,他相繼在瑞典獲得勒歐大學副博士和林雪平大學博士學位,同年繼續從事博士後研究。此後,他被林雪平大學先後聘為助理教授和享有盛譽的幾名“終身副教授”之一。
在瑞典期間,他開始了對有限元方法的研究,即用一個有限變數的離散系統來近似描述一個無限變數的連續系統,把汽車碰撞的眾多複雜的數據用一種可以計算和模擬的方式表述出來,並將其運用到薄板系統的接觸碰撞研究方面,為汽車安全設計和車身衝壓成型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和計算方法。他撰寫的《接觸碰撞問題的有限元方法》一書由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在學術界贏得了很大聲譽,享有較高的聲譽和知名度。
1995年,他毅然回到了中國,被湖南大學聘為車輛工程學科的博士生導師,並先後擔任湖南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副院長、院長職務。在回國之前,他和妻子都有了綠卡,車房俱全。他的一些研究項目被幾家外國大公司採用,他還作為主要研究人員和子項目負責人參加了歐盟高科技項目,但優越的物質生活沒能改變他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對於質疑,他回應稱一個有民族感和社會責任感的人,在國外幹得再好,也難以在該國富裕和強大面前有真正的自豪感和輕鬆愉快感。即使從自然的感情講,回到養育自己的祖國和家鄉服務也是應該的。

情系農民

適合南方的水稻聯合收割機,是中國“六五”、“七五”和“八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的一項課題。但是由於稻田工作環境惡劣,水稻生長情況複雜,農村機耕路不發達,且農民要求價格低、性能可靠等原因,一直沒有研製出完全過關的產品,以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鐘志華認為研製水稻聯合收割機,既有很大的技術難度,又有很大的社會價值。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不能沒有現代化的農業,國家的整體進步,必須要有農村的進步。於是,他摒棄了高級學者一般不做農機研究的慣例,決定自費進行水稻收割機的研製,以改變南方農民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於是,他利用在湖南大學機制專業兼職任教的有利條件,每年自費回國2至3次,深入農村了解情況,反覆比較構畫草圖。
1995年回國定居後,他擠出時間,堅持開展適合南方水稻作業的小型水稻收割機的研製。不管高溫酷暑,還是颳風下雨,他總是親自下田測試,在車間和田間也不知度過了多少不眠之夜,終於研製出了3種原理和性能先進的機型,突破了困擾我國農機行業幾十年來收割機不能在深泥腳田作業的重大技術難關,獲兩項國家專利

領軍人物

1996年1月,“薄板衝壓工藝與模具設計理論、計算方法和關鍵技術及在車身製造中的套用”課題正式立題。鐘志華和李光耀教授領銜的課題組,打響了一場攻克機械製造業難題的戰役。他的課題組一開始是“主動出擊”,帶著自己開發的軟體跑到各個企業介紹,到後來企業主動上門來請求他們幫助解決問題。他們的理論、技術、設備逐漸得到企業的認可,幫助企業提高了產品質量、縮短了產品開發周期、降低了開發成本。
鐘志華(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副院長)
2004年,課題組經過長達10年的攻關,成功開發了具有完全獨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汽車碰撞仿真分析CAE系統軟體,完成了汽車碰撞安全性設計與改進、安全氣囊設計理論及技術、新型碰撞吸能結構與方法,以及工程套用關鍵技術等一整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與裝備。此外,課題組還提出並開發了自適應安全氣囊新理論、設計方法及仿真與實驗的成套技術與裝備,為減少安全氣囊對車輛乘員造成誤傷及最大限度地發揮安全氣囊的保護作用提供了有效對策;研製出多項具有重要創新的汽車碰撞緩衝吸能結構及裝置,開發了以機械儲能式螺旋軌道轉筒牽引裝置為代表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汽車碰撞安全性試驗成套技術與裝備,提出了多種車型的整車安全性設計等,並在企業成功實施,僅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3種車型碰撞安全性的成功開發和套用,就新增產值30多億元、新增利潤1.2億多元、新增稅收2.3億多元。

治理湖大

2005年7月,鐘志華接掌湖南大學校長帥印,這既給了他一個更加廣闊的施展平台,同時也開啟了湖南大學向著“研究型、開放型、綜合型”目標全速前行的新時代。經過初步調研和分析,在9月的教師節表彰大會上,他就提出了“將‘把湖南大學建成全國前30名的重點高校’作為學校十一五規劃的總體目標”的構想。
任期期間,為了全面強化學校的課程教學,他創造性地提出了“責任教授”、“學分人制度”等基於學校實情的具體改革方案。“責任教授”是指一個教授專門負責一個專業、一個學科或一門課程等,旨在促進教師深入研究課程內容、潛心摸索教學方法、建設優秀課程、凝練和領導學科方向、打造精品專業和學科。“學分人制度”及相關措施的實施則使得“提高教學質量,降低辦學成本”的建設工作取得跨越式發展。
在湖南大學任職期間,相比於校長、院士兩個身份,他在某種程度上更加喜愛“鐘老師”這個稱呼。雖然身為校長工作繁忙,但從2005年開始,他面向本科生開設一門名叫“大學生成才之路”的課程。這門課深受同學們喜愛,每年選課人數爆滿,而他自己,只是帶著一份平和的心態和同學們一起探索“成才”的路徑。
2005年12月,鐘志華從526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工程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

轉戰重慶

2010年12月,鐘志華離開湖南,被重慶市人大常委會任命為重慶市科委主任。2011年1月,重慶市委決定鐘志華兼任兩江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經過三個多月的調研走訪,他提出了新穎的“葡萄”理論,即每一個具體的科技項目都很重要,但如果零散的項目不集中地串起來,發出的作用就有限一個個的項目就像一顆顆葡萄,這些葡萄散落在盤子裡,肯定無法一下子提起來,但是如果葡萄串在一起,發揮的效果將會是所有單顆葡萄的總和。
2011年4月,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三屆六次全委會選舉鐘志華為重慶市科協主席直到2014年10月調任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秘書長。
經2014年10月31日重慶市人民政府第67次常務會議決定,免去鐘志華的重慶兩江新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兼)職務。
2016年9月6日下午,中共中央組織部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在同濟大學宣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的任免決定,鐘志華擔任同濟大學校長。

人物成就

學術兼職

計算力學學報》編委會委員 ;《中國機械工程》編委會委員 ;"Int.J of Vehicle Safety"編委會委員 ;"Int.J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編委會副主編。
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工學部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SAE會員;國家“十五”863計畫"先進制造與自動化技術"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汽車工程協會副理事長,全球汽車精英組織顧問。

學術思想

鐘志華提出多項具有原創性的汽車碰撞和衝壓成型過程計算機仿真理論和方法,開發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相關軟體, 解決了一系列基於cAE的設計製造關鍵技術問題;提出基於碰撞安全性設計準則的菱形汽車設計思想,開發出綜合性能優良的新概念汽車和電動汽車平台;提出汽車碰撞安全性設計與分析的系統性理論和方法, 使汽車碰撞安全性設計在緩衝空間利用率上達到毫米級,在緩衝時間利用率上達到毫秒級。

學術貢獻

科研項目:鐘志華先後主持國家科技部的“九·五”和“十·五”重點技術攻關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福特基金項目、國家機械工業技術發展“九·五”重點項目等十多項省部級以上的重要科研課題和多項企業重要研發項目。
1997年,他開發出具有獨立著作權的衝壓成型仿真軟體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並獲準主持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汽車復蓋件衝壓成型工藝與模具技術開發與套用”,該項目有多項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2001年,鐘志華團隊研製的中國第一輛真正意義上的新概念汽車在湖南大學誕生,這是國際上第一輛具有優良碰撞安全性能的類菱形汽車,被專家鑑定委員會鑑定為具有重大創新、更是我國第一輛真正意義上的新概念汽車。這種汽車在技術上具有明顯的前瞻性,它既可成為新型家用汽車,又可設計成電動汽車,其設計技術已經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同時,他在菱形車研發過程中發明的“模組法輕量化技術也正在傳統結構汽車設計製造中套用”,對節能、減排和創新汽車設計製造流程有重要意義。
2002年,鐘志華團隊的“薄板衝壓技術”被專家鑑定認為技術總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對提高我國相關產業,尤其是汽車產業的新產品開發能力,實現參與國際競爭並取得應有地位這一長遠目標,具有重要意義。並且這一成果在上海通用、南京躍進、長豐汽車等企業得到大規模套用,並被上海超級計算機中心選中作為並行化汽車設計製造軟體平台。
在試車在試車
2008年,鐘志華團隊研製了一系列包括國內外普遍採用的主副搖臂六輪月球車移動系統和世界獨一無二的四輪菱形布置月球車移動系統。這種全新菱形布置四輪移動系統,基於“四輪三軸”的設計思想,用最少輪數實現了國內外普遍採用的六輪移動系統具有的三軸性能。該移動系統不僅具有六輪系統的基本行駛性能,並在轉向、爬坡、越障方面性能更優越,同時具有結構簡練、操縱靈活、高輕量化、低能耗等獨特優勢。通過月面相似環境等相關試驗驗證,其性能達到或優於相應的技術指標,為無人駕駛月面巡視勘測器移動系統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選擇,充分體現了中國自主創新的能力,由此成為中國登月工程的候選車型。
專著論文:先後發表論著120餘篇,出版著作3部,其中被國際權威的EI和SCI收錄和他人引用達200多次;多項創新性成果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有關論著在《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等權威刊物上發表,被SCI和EI等收錄和引用。
專著:汽車碰撞安全技術, 2003 ,機械工業出版社;薄板衝壓成型過程的計算機仿真與套用, 1998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Finite Element Procedures For Contact- Impact Problems, 1993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 , Oxford, 獨著
論文:1.Z.H. Zhong, Finite Element Procedures for Contact-Impact Problem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856386-3, 1993
2.Z.H. Zhong , G.Y. Li. Accurate and efficient shell element with improved reduced integration rules,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Vol.8 No.6, 596-605 1999
3.Z.H. Zhong, L. Nilsson (1996), A unified contact algorithms based on the territory concept, computer Method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Vol.130,1-16
4.Z.H. Zhong, J. Mackerle(1994) Contact-Impact Problems-A Review with Bibliography, Applied Mechanics Review, Vol.47, No.2, 55-76.
5.Z.H. Zhong , L. Nilsson. Contact-impact algorithms on paralleled computers, 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Vol,150, 253-263, 1994
6.Z.H. Zhong , L. Nilsson. Lagrange multiplier approach for evaluation of friction in explicit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Communications in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Vol. 10, 249-255, 1994
7.Z.H. Zhong , L. Nilsson. Automatic contact searching algorithm for dynamic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 and structures, Vol. 52, No.2, 187-197, 1994
8.Z.H. Zhong. A bilinear shell element with the cross-reduced integration techniqu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Vol.36, 611-625, 1993
9.Z.H. Zhong , J. Mackerle(1992), Static contact problems A review, Engineering computations, Vol.9,3-37
10.Z.H. Zhong , L. Nilsson. Lagrange multiplier approach for evaluation of friction in explicit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Communications in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Vol. 10, 249-255, 1994
11. Z.H. Zhong , J. Mackerle. Static contact problems, Engineering Computation, Vol. 9,3-37, 1992
12.Z.H. Zhong , L. Nilsson. A contact searching algorithm for general 3-D contact-impact problems, Computers and Structures, Vol. 34, No.2, 327-335, 1990
13.Z.H. Zhong, L. Nilsson (1989), A contact searching algorithm for general contact problems, Computers & Structures, Vol.33, No.1 197-209
14.L. Nilsson, Z.H. Zhong ( 1992 ) ,High performance algorithms for the solution of general contact-impact problems, 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Vol.138,No.1,65-74

人才培養

已培養碩士生39名,博士生27名(截止2009年)。

人物榮譽

全國優秀教師、部級跨世紀學術帶頭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中國機械工業科技工作先進個人、第七屆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專利優秀獎、中國發明家協會發明創業獎特等獎、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青年教師研究類一等獎、第二屆“發明創業獎”特等獎、通用汽車中國科技成就一等獎(唯一)、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中國工程院光華工程科技獎(青年獎)、中國高校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高校技術發明二等獎、湖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湖南傑出青年科技創新獎、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湖南省首屆五四青年獎章、長沙市十大傑出青年。

人物評價

我們為擁有鐘志華這樣熱愛祖國的洋博士而自豪!(時任湖南大黨委副書記黃紅武
鐘志華具有海外學習工作經歷,事業開闊,學科帶頭能力強,科研水平高,為人坦誠,作風勤勉務實,要求自己嚴格。(時任重慶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馬正其
鐘志華具有強烈的愛國熱情,科研能力突出,長期致力於民族汽車產業的振興發展,精通汽車設計研發和技術攻關,熟悉國際國內汽車市場,對技術前沿和產業發展形勢具有獨特的眼光和獨到的見解。(時任重慶市委常委,兩江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翁傑明

任免信息

2018年6月1日,在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閉幕式上,鐘志華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2018年7月25日,免去鐘志華的同濟大學校長職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