鏟齒象

鏟齒象

在距今1000多萬年前後的中新世時代,地球上出現了一種十分特化的象類。它的下頜極度拉長,其前端並排長著一對扁平的下門齒,形狀恰似一個大鏟子,故得名鏟齒象。鏟齒象生活在河湖邊,用齒切斷並鏟起淺水中的植物,再靠長鼻子幫助把食物推入嘴中。鏟齒象當時廣泛分布於歐亞非等各個大陸,數量眾多,但是直到400萬年前的上新世卻全部滅絕。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鏟齒象
  • 拉丁學名:Platybelodon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動物綱
  • :長鼻目
  • :嵌齒象科
  • :鏟齒象屬
  • :同心鏟齒象,谷氏鏟齒象等
  • 分布區域:中新世到上新世的亞歐大陸,非洲。已滅絕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

外形特徵

在亞洲、北美洲、歐洲和非洲都發現了鏟齒象類的化石。根據它們之間形態的差異,科學家又把它們分成板齒象、鏟齒象和鋸鏟齒象三大類。板齒象的鏟板較短而寬,上門齒比鏟板短,而鏟齒象的鏟板長而窄,上門齒長於下門齒。在中國寧夏的同心縣發現了世界第一具完整的板齒象骨架化石。牙齒磨損圖案表明,它利用其下面的暴牙剝去樹皮,並可能使用了尖銳的門牙形成“鏟”的邊緣,就像一個現代的鐮刀,抓住樹枝並用下齒將其從樹上切斷。

生活習性

最新的鏟齒象研究顯示鏟齒象的外貌和習性可能並不像外貌原來想像的那樣。鏟齒象可能長有和今天象一樣的狹長鼻子,並不一定是側扁的。這樣鏟齒象可能以下頜和鼻子配合拉扯植物進食,而不是靠下頜鏟取水生植物。這樣就能解釋鏟齒象為什麼可以在當時比較乾旱的西北地區生活。鏟齒象以前被認為生活在草原的沼澤地區,用其牙齒鏟水生植被和半水生植被。
鏟齒象很可能在中新世時遊蕩於亞洲、非洲和北美。它們只是嵌齒象科大家族的一個屬類,這個大家族的成員普遍具有改進的、不同風格的下門牙。鏟齒象屬獨有15個種類。密西根大學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威廉·桑德斯表示,鏟齒象達到了“下門牙發展階段的頂點。”鏟齒象極為平坦的下門牙表明,“它們選擇了特定範圍的植物作為食物”,這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在第三紀中新世的大部分時期,同一個地區往往有三至五個甚至更多屬類的長鼻目動物共同生活並爭奪食物。”
著名古生物學家亨利·費爾菲爾德·奧斯本在1932年的一篇論文和四年後的著作《長鼻目》中提出,鏟齒象就像一個水中的清道夫。在書中,奧斯本還引述了同時代另一位生物學家阿列克謝·波瑞斯科(Alexei Borissiak)的觀點。阿列克謝認為,鏟齒象的“沒有象鼻”,但它能夠在水中“用它強健的上頜攫取食物。”阿列克謝推斷,鏟齒象的鼻口看起來有點像河馬,雖然更加長一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