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遠青龍洞古建築群

鎮遠青龍洞古建築群

青龍洞古建築群坐落在鎮遠城東的中和山上。這裡山勢挺拔,峭壁懸崖。巨岩、洞穴和為一體。道、儒、佛三種宗教的寺廟群生就山腰,是中國不同宗教同生共長、和諧發展的典範和楷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鎮遠青龍洞古建築群
  • 所屬:鎮遠
  • 環境:背靠青山,面臨綠水
  • 景點中和山
簡介,景點,青龍洞,紫陽書院,中元洞,仙源天宮,香爐岩,

簡介

它背靠青山,面臨綠水,貼壁臨空,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翹翼飛檐、雕樑畫棟。這些古建築依山因地,分別用了“吊”、“借”、“附”、“嵌”、“築”等多種工藝,硬是在一段懸崖上築出中元洞、紫陽洞、青龍洞、萬壽宮等一片閣樓洞天。它氣勢雄偉、構思大膽、布局精巧。於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龍洞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典範之一。史載,距今600多年的明洪武年間,此地便已形成與現存建築群相當的規模,“明郡守黃希英建,工部郎中趙之緒購藏經,構層樓以貯之”。清嘉靖年間這裡不僅增加了大量寺廟,而且有了宮室和書院建築,後多有改擴建。雍乾時又有了萬壽宮等商業性會館建築及戲樓。光緒四年,又增建了祝聖橋上的狀元樓(亦稱魁星樓)。1956—1963年間,省州政府撥出專款,組織專人對青龍洞建築群兩度較大維修,後又對中元洞一組修復。1983年起,省政府再次撥巨款對青龍洞、紫陽洞、萬壽宮、香爐岩等各組古建築全面搶救和修復,青龍洞古建築群得以恢復原貌。此建築名勝有如群星燦爛,通常以青龍洞概言之,成了歷代遊人流連忘返之地,文人騷客詠嘆之物。
鎮遠青龍洞古建築群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東郊,由青龍洞、紫陽書院 、中元禪院、萬壽宮、祝聖橋、 蓮花亭六部分組成。“入黔第一洞天”,這是刻於鎮遠青龍洞內的一句題辭。如果說鎮遠是一個文化旋渦的話,青龍洞就是這個旋渦的中心,把多種文化凝在青龍洞上,成為鎮遠文化的縮影。1988年,鎮遠青龍洞古建築群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初聽“青龍洞”的人,會以為在貴州這個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地帶,又多了一個溶洞。其實,從明朝初年開始,有人看中了中河山這塊風水寶地,在山上建起了亭台樓閣。建還建得奇,幾十座靠崖連洞的古建築都集中在中河山腰寬40米、高低約60米,長約300米的狹長懸崖地帶間,祠廟、道觀、學堂、會館構成了“青龍洞古建築群”。遠遠望去,恰似一幅懸掛在舞陽河畔的山水長卷。
編輯本段簡介
青龍洞建於明代中葉,至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曾幾度毀於兵、火,幾度修復,古建築群經歷代修建始成現代規模,位於城東中河山,占地21000平方米。

景點

青龍洞

青龍洞位於中河山山崖南段,歷史上也稱“真武觀”、“玄妙觀”或“青龍寺”,為古建築群中的道教文化聖地,實為佛道結合,道觀為主。青龍洞現有山門、呂祖殿、觀音殿、玉皇閣、望江樓、正乙宮、斗姥宮和察房、廚房等建築物。
在青龍洞這一組建築物中最具特色的就是玉皇閣,玉皇閣在觀音殿上方,繫緊貼青龍洞主洞口凌空而建,為一座兩位一體的懸空樓乾闌式木結構駢體建築,建築於懸崖洞口挑樓,閣中有洞,天人合一,順其自然,形成了半壁樓台半壁洞的絕妙景觀,是青龍洞古建築群中選址最為大膽的單體建築,出人意料,匠心獨運,成為了地道的空中樓閣。

紫陽書院

鎮遠青龍洞古建築群 亦稱紫陽洞,位於萬壽宮東側石崖上。北通中元禪院,南接青龍洞,下至萬壽宮,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是青龍洞古建築群中地勢險要、環境幽深、建築比較緊湊的一組。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它是為紀念大儒朱熹而造,以傳播儒家思想為宗旨,也是黔東地區教早興辦教育和傳播文化的地方之一。院內周圍有摩岩多處,實屬求學養性之地。

中元洞

也稱中元禪院,明嘉靖年間建築,古稱“北洞”、“中和洞”。有大佛殿、望星樓、獨柱亭、六角亭等建築物,西接祝聖橋。中元洞山門是兩塊巨石斜靠天然而成,可謂神工鬼斧。門楣有“入黔第一洞天”,書體古樸蒼勁。拾級而上,洞壁有摩崖“奇石仙緣”。

仙源天宮

即萬壽宮(即江西會館)是青龍洞古建築群中規模最大的一組,始建於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建築在瀕臨舞陽河東側長45米的石基坎上。由山門枋、戲樓、廂樓、楊泗殿(供祀楊泗將軍)、客堂、許真君殿與文公祠等單體組成。北連中元洞,南通青龍洞,上居紫陽洞,是一組從北往南延伸的高風火牆四合院。
祝聖橋 原名“舞溪橋”,俗稱“老大橋”。西連府城,東接中河山北段中元洞,為一座橫跨舞水的大型石橋。大方青石築砌,全長135米,寬80.15米,高17米,共有7個孔。橋基始建於明洪年間,橋身建成於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5年)至今保存完好。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鎮元知府汪炳敖在橋東起的第三和第四孔之間橋面上,建成三重檐八角攢尖頂式“魁星閣”一棟,並題寫楹聯三幅。
其底層向東,楣額為“山河柱石”,兩邊楹聯為:“掃盡舞溪煙,漢使浮槎撐斗出,劈開重驛路緬人騎象過橋來” 西面向府城一面楣額為:“雲漢天章”楹聯為:“把笛作龍吟,東去洞庭秋月滿;傳書隨鳳使,西為滇海慶雲多。”祝聖橋和圖上的聯語,使古代鎮遠成為東連我國中原內地,西通東南亞國家重要孔道的見證。

香爐岩

是腳插舞陽河的一個形似香爐的奇特巨岩,與青龍洞一組古建築只有一條8米寬的公路相隔。既是青龍洞古建築有機組合的一部分,又獨立成景。岩頂建有一座單檐六角攢尖小亭,因其棚中裝有“鴛鴦戲蓮花”藻井,可俗稱“蓮花亭”。其臨河一面崖壁上,鐫有“沂元光”三字,相傳為孔明所書;“乾坤入釣竿”,戲李烈鈞所書;曾是歷代文人遊覽題詠,借景抒情之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