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橋

鎖橋是位於常州市西直街中段鎖橋河(鎖橋灣)南口的一座古老的橋。系青石構築的縱聯分節並列式單孔橋,橋長10餘米 ,面寬4.8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鎖橋
  • 地址:常州市西直街中段鎖橋河
  • 類屬:分節並列式單孔橋
  • 橋長:10餘米 
  • 面寬:4.8米
  • 跨徑:5.65米
  • 橋面標高:6.2米
鎖橋概況,鎖橋歷史,

鎖橋概況

鎖橋系青石構築的縱聯分節並列式單孔橋,其橋拱左右側上端各有一雕刻雲紋的橋耳,橋額上刻有“鎖橋”字樣。橋面兩側用磚砌護欄,護欄上端用雕刻有雲紋、花卉等紋飾的長石砌頂邊,其石質不一,砌築散雜,可能是後來修橋時加上的。橋坡已不見階石,而用水泥澆築成斜坡。橋長10餘米 ,面寬4.8米,跨徑5.65米,梁底標高5.83米,橋面標高6.2米。

鎖橋歷史

據《武進陽湖縣誌》載:“此橋跨外城壕”。外城壕即羅城外的護城河。不久前有收藏者在鎖橋附近收集到磚上模印有“楊”字的城磚,它揭示出一段塵封千百年的歷史。原來早在五代時期,發端於淮南的楊“吳”與發端於浙江的錢氏“吳越”兩政權,相互爭奪對常州的控制權,吳王楊溥(楊行密第四子)於天祚元年(935)派刺史徐景邁到常州築羅城(外城),城垣呈東西長南北狹、平面圖形呈菱形狀的外城,其城東到今水門橋北堍,西到今鎖橋東堍,周長27里37步,城高1丈,設定8處城門 ,這是常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城垣。直至明代洪武初年,守將湯和收縮常州外城時,才將東城門移至今天寧寺西,西城牆收縮至朝京門一帶(今文亨橋東堍)。
有關鎖橋的歷史,據武陽縣誌載:鎖橋原名“所橋”,清順治年間(1644 ~ 1661)曾倒塌,至康熙年間(1662 ~ 1722)重建。同治十一年(1872)武進知縣王宗濂重修。又據民國時期史料記載:民國20年(1931)此橋又重修。抗戰期間,橋損嚴重。抗戰勝利後,1946年10月,江蘇省公路局撥款150萬元搶修。此橋雖歷經修建,但橋身基本未變,只是橋面及護欄改頭換面而已。
2008年2月26日,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常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