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伯族民歌

錫伯族民歌

錫伯族民歌,是錫伯族傳統音樂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種類,廣泛流布於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新疆錫伯族人民眾中。民間歌曲是錫伯族民間傳統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致分為田野歌、生活習俗歌、兒歌和敘事歌。現存錫伯族民間歌曲為數不多,但其調式卻十分複雜。四聲、五聲、六聲、七聲等不下二十餘種。其中不乏罕見的特殊調式。

2014年11月,“錫伯族民歌 ”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錫伯族民歌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1日 
  • 非遺級別:第四批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遺產編號:Ⅱ-161 
  • 申報地區: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 
  • 代表作品:《亞齊娜》《歲數歌》等
歷史淵源,藝術特色,內容分類,曲調歌詞,代表作品,傳承意義,

歷史淵源

錫伯族民歌歷史悠久,早在漁獵文化時期就有民歌產生,如《亞其納》《蝴蝶舞歌》等一直在民間流傳,經歷了不同歷史發展階段,使錫伯族民歌的種類不斷豐富,不僅在錫伯族的人文精神和社會生活中熠熠生輝,而且成為展示錫伯族的民族傳統、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世代漁獵擅長騎馬射箭的錫伯人,常常以打獵、撒圍等作為民歌題材。熱烈奔放的十足節奏感,與純樸動感的演唱相得益彰。

藝術特色

內容分類

錫伯族民歌,從內容上可分為古代鮮卑族的民歌、漁獵歌、薩滿歌、敘事歌、田野歌(情歌)、習俗歌、勸導歌、格言歌、兒歌和新民歌等。古代鮮卑族的民歌在《魏書·樂志》中有《阿乾之歌》《真人代歌》等鮮卑民歌記載;古代漁獵歌反映山林文化時期的原始漁獵生活;清代前期的民歌有漁獵歌、薩滿歌等,後期有田野歌、習俗歌、敘事歌、格言歌、兒歌等;中華民國時期的民歌以用於社會改良的勸導歌和格言歌為主,如《勸學歌》、《老人歌》;新中國成立以後的民歌主要是謳歌新時代、新變化的民歌如《察布查爾好地方》。

曲調歌詞

錫伯族民歌有其固定的演唱曲調,但沒有固定的歌詞,每個演唱者都根據不聽眾、不同場合即興演唱。錫伯族民歌特彆強調歌詞的壓韻,每行歌詞都要求首、中、尾的壓韻,因此也要求演唱者演唱時不但要臨場發揮,而且要具有詩歌般的歌詞創造能力,這是錫伯族民歌的一個鮮明特色。

代表作品

《亞齊娜》是錫伯族古老的民歌。以它歡快優美的曲調,形象生動地反映出錫伯族先民在嫩江、松花江畔的原始勞動的情景。
《錫伯族由東北西移時之離鄉曲》是一部記敘有實、有據的不朽史詩,尤其是為錫伯人樹立堅不可摧的人生觀,並代代傳頌。
《歲數歌》所唱的是錫伯族人在遷徙的過程中發揮了他們驚人的民族精神,同時也在生活中總結出了一些體現人自身生存發展規律的思想,
錫伯族民歌
《雅其那》錫伯族民歌。“雅其那”在錫伯語裡意即“黑土地”,錫伯人西遷的歷史是他們對於自己故鄉土地的感情格外深摯。

傳承意義

錫伯族民歌一直以來在錫伯族人群中世代傳承、活態存在。在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的八個牛錄,民間湧現出人數眾多的民歌傳承人如佟李梅、郭笑媚、付玉強等,因此錫伯族民歌傳唱、傳播、傳承的民眾基礎非常深厚。但隨著錫伯族語言環境變化,會使用錫伯語人數的減少,這種原生態的民俗文化存續空間正在不斷萎縮,保護傳承錫伯族民歌刻不容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