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君倚學士日本刀

錢君倚學士日本刀

在宋代,中國人最了解日本的當然應該是渡海貿易的商人,比如詩中的“越賈”(浙江一帶的商人)。但能代表當時中國人對外界的看法,則歐陽修這些知識分子。“傳聞其國居大島,土壤沃饒風俗好”,一講地理:適合農耕的島國;一講人情:風俗淳美,這是中國士大夫的理想國吧。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錢君倚學士日本刀
  • 創作年代:宋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梅堯臣
詩詞原文,寫作背景,作者簡介,

詩詞原文

日本大刀色青熒,魚皮帖把沙點星。
東胡腰鞘過滄海,船帆落越棲灣汀。
賣珠入市盡明月,解絛換酒琉璃瓶
當壚重貨不重寶,滿貫穿銅去求好。
會稽上吏新得名,始將傳玩恨不早。
歸來天祿示朋游,光芒曾射扶桑島。
坐中燭明魑魅遁,呂虔不見王祥老。
古者文事必武備,今人褒衣何足道。
干將太阿世上無,拂拭共觀休懊惱。

寫作背景

1、宋代,中國與日本官方往來極少,然民間貨物交易卻較頻繁。算是“政冷經熱”。
2、日本制刀技術來自中國,而此時卻可能已超過中國。以致歐陽修、梅堯臣這樣的學識淵博的人也感到驚異。
(而明清時期,日本輸入中國的刀更多,達多數十萬把。)
3、日本刀工藝精良,說明日本的匠人精神確有其悠久的傳統。
以上都是其次,最主要的是:
4、宋代中國人的日本觀。
說明他們當日本當成了中華文化圈內的一個美好的國度。一點都沒有因為日本是外夷而拋去輕視的眼光。
5、徐福渡日本說。
史記所載徐福帶“童男女三千,百工技藝之人”出海尋藥,久而不歸。後人認為是到了日本。《日本刀歌》說明了宋代的知識分子是相信這一傳說的。
“百工五種與之俱,至今器用皆精巧”這一句則解釋了日本刀之所以如此“精巧”的原因。
6、徐福齎書說。
當時還有個傳說就是,秦始皇焚書後,雖然後世拚命搜求和憶錄,但還是有一些書籍在中國失傳。而徐福東渡,帶走了很多古籍。因此一些散佚的“先王大典”,在日本還能找到。——這種說法流傳頗廣,以至於明代學者葉及春上書皇上讓前往日本的使者“多方購求《古文尚書》”(因為後世流傳的《古文尚書》被認為是偽書)。

作者簡介

梅堯臣
中國北宋詩人。字聖俞。宣城(今安徽宣州)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稱宛陵先生。少時應進士不第,歷任州縣官屬。中年後賜同進士出身,授國子監直講,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在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中,
梅與歐陽修蘇舜欽齊名,並稱梅歐或蘇梅。其早期詩歌創作,曾受西崑詩派影響,後詩風變化,強調《詩經》、《離騷》的傳統,反對浮艷空泛。藝術上,注重詩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點,主張“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所作多反映社會現實和民生疾苦,如《田家語》、《汝墳貧女》、《襄城對雪》之二、《猛虎行》等。詩風平淡含蓄,語言樸素自然,形象清切新穎,如《魯山山行》,細膩地描寫晚秋山間荒涼幽靜的景致。此外“五更千里夢,殘月一城雞”(《夢後寄歐陽永叔》)等都是意新語工的寫景佳句。但他為了矯正宋初詩壇靡麗之習,詩中不免流於質樸古硬,缺少文采,有過分議論化、散文化的傾向。他對宋代詩風的轉變影響很大,劉克莊稱其為宋詩的開山祖師。今存《宛陵先生集》60卷,《拾遺》1卷,《附錄》1卷,有《四部叢刊》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