銫-134環境暴露

銫-134(核素符號134Cs)是核事故後在陸地出產的食物中最有可能的污染物之一,同時也存在於淡水和海產品中。

環境水平及人體照射途徑,環境水平,人體照射途徑,人體健康風險,體內代謝,損傷效應,診斷及治療,

環境水平及人體照射途徑

環境水平

(1)事故釋放。134Cs是核事故後1個月土壤γ外照射劑量率的主要來源之一,因此在事故情況下,134Cs是空氣及食物樣品的必檢項目。
車諾比核電站事故134Cs的釋放量達19PBq,10年後估算得其釋放總量為54PBq。事故後的約一個月內,測得我國北京、太原、成都近地面空氣中134Cs的含量分別在0.74~8.5mBq/m3,0.01~24mBq/m3及1.2~4.7mBq/m3。在時間分布上,1986年5月5—15日較高,以後逐漸減小,雨水中134Cs的含量在瀋陽、太原兩座城市分別為3.7×102mBq/m3及(1.7~2.0)×102mBq/m3
(2)核設施正常釋放量。1979年美國沸水堆液體流出物中134Cs的釋放量為17GBq;英國氣冷堆液體流出物中134Cs的歸一化釋放量為190GBq。1978—1979年,英國以處理氣冷堆燃料為主的溫茨凱爾後處理廠排放的廢氣中134Cs的釋放量在1978年和1979年分別為0.027TBq和0.025TBq。該後處理廠廢水中放射性核素134Cs、137Cs也是其主要成分,兩者共占廢水總活度的63%。

人體照射途徑

(1)在污染的食物和環境介質(它們是導致食物污染的部分途徑)中,134Cs存在於空氣、水、牛奶、肉類及其他食物中;此外植物及土壤中也存在134Cs。134Cs是核事故後在陸地出產的食物中最有可能的污染物之一;同時134Cs也存在於淡水和海產品中。
(2)車諾比核事故後一年,遭受到污染的各地區居民所受到的輻射劑量,主要來自沉積在地面上的134Cs及137Cs所造成的外照射,以及由於食物受到134Cs及137Cs污染而造成的內照射,134Cs及137Cs所造成的外照射和內照射,都導致人體的所有器官和組織受到比較均勻的劑量。生活在受到污染的各地區的居民,在該次事故發生後的頭10年,由134Cs及137Cs所造成的平均有效劑量,估計大約為10mSv,而據估算,有10 000人受到的有效劑量超過了100mSv。車諾比核事故後134Cs外照射途徑所致的我國公眾的有效劑量達1.1µSv,由食入途徑所致的我國公眾的有效劑量達4.9µSv。

人體健康風險

體內代謝

①吸收。放射性銫無論經呼吸道、胃腸道或注入等途徑進入機體,都易被吸收,而且吸收迅速。銫極易由胃腸吸收,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腸,吸收率近100%。
②分布。放射性銫進入機體後的分布與鉀類似,表現為全身性、相對均勻分布。全部滯留於全身軟組織,尤其是肌肉中,而且可進入細胞內,在骨骼和脂肪中的濃度較低。
③排除。放射性銫不論以何種途徑攝入體內,主要通過腎由尿排除,腸道排除量很少。
放射性銫排除速率很快,在攝入早期尤其以最初兩晝夜排除最多,以後逐漸下降。放射性銫也可經乳汁快速排除。

損傷效應

134Cs是核事故對人照射有意義的放射性活化產物,在成人體內均勻分布,其β輻射照射可致皮膚壞死、潰瘍等損傷。
據報導一名25歲的男性在混合吸入134Cs(185MBq)及137Cs(37MBq)後,內照射劑量的估算值第2天,0.2Gy;第44天,1.3Gy;第365天,20Gy。病人無明顯的初期反應,3d後,肝腫大、鼻炎、白細胞減少至2.2×109/L,淋巴細胞0.8×109/L,診斷為輕度急性放射病,經對症治療轉為慢性。

診斷及治療

(1)阻吸收:①亞鐵氰化鉀:在減少放射性銫自胃腸道吸收的阻吸收劑中,最有實際套用價值的是亞鐵氰化物。其中亞鐵氰化鐵(普魯士藍)和亞鐵氰化鎳是公認的阻止銫吸收的最好藥物。②服用穩定性銫。③高鉀飲食:服用穩定性的氯化鉀或食用多鉀食品(如肉類、馬鈴薯),利用鉀離子與銫的置換作用,可促使體內銫的排除。
(2)促排。氨羧型絡合劑:EDTA鹽類和DTPA有明顯的促排作用。
(3)其他。混合劑(海藻酸鈣鹽、普魯士藍、碘化鉀)和Zn-DTPA等。
(4)對症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