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駝大街

銅駝大街

銅駝大街是漢魏洛陽城的中軸線大街,也是我國最早的都城軸線大街 。

漢代以前的都城是沒有軸線大街概念的。銅駝大街開創了我國古代都城軸線建築的先例,是我國都城中最早的軸線大街。作為我國古代早中期都城的典型代表,漢魏洛陽故城對隋唐時期的長安城與東都洛陽城的建築形制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銅駝大街從閶闔門一直延伸至洛陽城的正南門---宣陽門,也就是當時洛陽城南北軸心的所在。銅駝大街一主兩輔3道並行,共寬約40米,北接皇宮,南連大市,兩側對稱布置有衙署和寺廟等,是洛陽最繁華的大道,兩側商賈雲集,寸土寸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銅駝大街
  • 簡介:漢魏洛陽城的中軸線大街
  • 稱號:我國最早的都城軸線大街
  • 分類:古街
銅駝得名,我國都城最早的軸線大街,銅駝暮雨,閱盡歲月乾坤,

銅駝得名

據史料記載,當初魏明帝為了裝飾洛陽城,下令從長安把金人、銅駝、承露盤等各種古董統統移來。一路上歷經艱辛,耗費了大半年的光景,最後卻只有很少一部分古董被成功運至洛陽,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一對漢武銅駝,相傳是當年漢武帝為了紀念開通西域而特意鑄造的。於是,魏明帝就把這對銅駝安放在了宮城閶闔門外的大街兩側。在銅駝的後面,依次排放著銅馬、銅龍、銅龜、辟邪、麒麟、天祿等。而這條大街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銅駝大街
銅駝大街

我國都城最早的軸線大街

洛陽東臨嵩岳、西依秦嶺、南望伏牛、北靠太行,孕育了眾多名山大川、河湖瀑布、溶洞溫泉、原始森林等,是我國唯一一個被統治者命名為“神都”的城市,位列我國七大古都之首。洛陽因地處古洛水北岸而得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二字也因此而生。
我國第一個大公路網形成於西周初期,洛陽是其中心,馳道驛路,其直如矢,無遠不達。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在洛陽建都,下令開鑿大運河,至此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向東北、東南輻射總長達2000多公里的南北水運網。以洛陽為東起點的“絲綢之路”,直抵地中海東岸,明駝宛馬,絡繹不絕,史稱“西有羅馬,東有洛陽”。
漢魏洛陽故城位於今洛陽市東約15公里,洛陽市洛龍區與偃師市、孟津縣相毗連的伊洛平原上。遺址多被農田覆蓋。據史書記載,漢魏洛陽故城始建於西周初年,東周擴建,廢棄於唐初,前後延續使用了近1600年。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朝代先後以此為國都,都城史長約600年,是我國定都時間最長、規模最大且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城遺址,也是世界最大的古代都城之一。由於東周城的考古確定較晚,因此,人們習慣上仍稱其為“漢魏洛陽故城”。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漢魏洛陽故城布局幾經巨變,現存遺址基本為北魏時期所遺留,由宮城、內城、外城3大城圈組成。
銅駝大街
閶闔門是漢魏洛陽故城的宮城正門,也是舉行帝王登基或接見四方朝貢者等重大活動的地方。它與宮城正殿太極殿、都城正門宣陽門構成了魏晉以及北魏洛陽城的南北軸線。這也是目前所知的宮城正門建造的最早實例,是迄今為止發掘所見的最早的宮城門闕。
銅駝大街從閶闔門一直延伸至洛陽城的正南門——宣陽門,也就是當時洛陽城南北軸心的所在。銅駝大街一主兩輔3道並行,共寬約40米,北接皇宮,南連大市,兩側對稱布置有衙署和寺廟等,是洛陽最繁華的大道,兩側商賈雲集,寸土寸金。這裡是洛陽城樓苑台閣最密集的地方,也是詩酒逐歡、弦歌嘔啞之處,再沒有哪條街道能比得上它的光輝。銅駝大街是洛陽的靈魂,它記錄了洛陽最榮耀時的歡歌和最黯淡時的悲泣。而那對巨大的銅駝,就佇立在街道的盡頭,默默地向南凝望。
據介紹,我國漢代以前的都城是沒有軸線大街概念的。銅駝大街開創了我國古代都城軸線建築的先例,是我國都城中最早的軸線大街。作為我國古代早中期都城的典型代表,漢魏故城對隋唐時期的長安城與東都洛陽城的建築形制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錦繡洛陽話銅駝此次銅駝大街的考古發現,一方面為揭開漢魏洛陽故城的神秘面紗提供了新的考古實物資料,同時也為洛陽作為絲綢之路起點之一的論述找到了新的考古學證據。
史料記載,“絲綢之路”的東起點在長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其實,在東漢及隋唐的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洛陽曾取代長安,成為“絲綢之路”的東起點。滿載著寶物的“沙漠之舟”,曾經悠然地從洛陽城中穿過。那時候,在當地人看來,駱駝是東西方物資交流運輸的主要工具,象徵著平安和富貴,因此人們便開始鑄造銅駝,一來避邪,二來招財納寶。從西漢時起的歷朝歷代,人們都將銅駝視為聖物,放置於重要集市或商賈雲集的繁華街道兩側,或放在水旱碼頭的貨物集散地,增添繁榮。
隋唐時,京杭大運河通航,銅駝被放在重要東城“北市”(當時的國際市場)附近的銅駝巷。在距銅駝巷不遠的貨運碼頭,舟船把來自江南的絲綢、茶葉、瓷器等貨物運至洛陽,西北的駝隊再把它們運往西域諸國或經西域運往西亞和中東,從而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絲綢之路”。而洛陽也就成為了這條“絲綢之路”名副其實的東方起點。
據史學專家介紹,銅駝是皇權的象徵,而銅駝大街上的這對銅駝更是號稱高達3米。西晉詩人陸機的《洛陽記》中有“金馬門外聚群賢,銅駝陌上集少年”的詩句,描述了當時銅駝大街上的熱鬧景象。
另據文獻記載,這對銅駝曾幾經滄桑浮沉。
先是西漢,匈奴劉翟率兵攻入洛陽後,銅駝被棄置於污泥濁水中,任憑風吹雨淋日曬。再到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重修洛陽宮時,銅駝得以復用。後隋煬帝重建東都洛陽城時,又將銅駝運抵瀍河東岸,並借用北魏舊稱,仍將此地命名為銅駝陌(今洛陽老城中華橋一帶)。唐宋詩人多有吟誦此地的詩句。劉禹錫詩云:“金谷園中鶯亂飛,銅駝陌上好風吹。”司馬札留下了“前朝冠帶掩金谷,舊遊花月經銅駝。”的詩句。司馬光在《洛陽少年行》中贊曰:“銅駝陌上桃花紅,洛陽無處不春風。”
由此可想當時銅駝陌景色之秀美。遺憾的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洛陽遭難,銅駝雖免於浩劫之毀,卻再遭遺棄。到南宋洛陽被金人攻陷時,銅駝罹難,湮佚亡失不知歸於何方。

銅駝暮雨,閱盡歲月乾坤

“金谷更誰夸富麗,銅駝無處問興亡。”
歷史上有許多關於“銅駝(巷)”的詩,“銅駝暮雨”也被譽為洛陽八大景之一。然而,出現“銅駝暮雨”勝景的銅駝巷與銅駝大街究竟有無關聯呢?
“洛陽八大景”的說法大致是在明代提出的,其中“銅駝暮雨”的發生地應該是指隋唐洛陽城的銅駝巷(也叫銅駝陌)。然而無論是“銅駝暮雨”,還是銅駝陌、銅駝巷,都應該是從漢魏洛陽故城的銅駝大街沿革而來。
“銅駝暮雨”是洛陽八大景的最後一景。
洛陽城東關外的中通巷,隋唐宋時叫“銅駝巷(陌)”。街巷的兩頭,各有一尊鑄造精美的銅駝,昂首引頸,似在審視塵世滄桑。它南臨洛水,西傍瀍河,桃李夾巷,垂柳成行,紅磚碧瓦,相映成趣。每到陽春時節,這裡桃花點點,蝴蝶翩翩,鶯鳴煙柳,燕剪碧浪,景色分外妖嬈。隋唐時,銅駝巷內人煙稠密。每當暮色茫茫,家家戶戶炊煙裊裊,猶如蒙蒙煙雨,紛紛揚夕陽下的閶闔門遺址,是迄今為止發掘所見的最早的宮城門闕。
揚,這便是“銅駝暮雨”留給世人的印象。
銅駝暮雨銅駝暮雨
春去秋來,無數文人墨客慕名來到洛陽,探訪銅駝巷。他們徜徉在桃李成行的巷內,看夜幕降臨、桃花飄落,巷子裡的人家升起裊裊炊煙;望纏綿細雨,濕了洛陽的黃昏、沐了巷口的銅駝。他們欣喜人生常存美好、感嘆故地物是人非,他們笑著、哀嘆著,在銅駝巷裡寫就了無數佳詞妙句。
後來,金人南侵,烽火連天,銅駝巷在戰亂中逐漸敗落。銅駝暮雨也開始歷經新一輪的歲月悲歡。再後來,洛陽城幾經變遷,銅駝巷終於消失難覓,銅駝暮雨也被封存於歷史的記憶中,成為一個不可複製的傳說。
一滴露珠可以折射陽光,一條街巷能夠閱盡乾坤。銅駝暮雨的耐人尋味,不單在於它那優美動人的景色,更在於它用自己默默的堅守,見證了歲月的流逝和歷史的變遷。而這座古都幾度盛衰的秘密也被鎖進了深深的銅駝巷中。
時光荏苒,如今洛陽城重煥新姿,銅駝大街再現“崢嶸一角”。然而遺憾的是,那曾伴隨洛陽城幾沉幾浮的銅駝暮雨卻沒能“起死回生”。
暮雨猶在,銅駝已去,或許我們真的只能如梁羽生在《七劍下天山》中所寫的那般,“對銅駝巷陌,吟情渺渺,心事悠悠”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