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編鐘

銅編鐘

經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測試,音律準確。1957年7月,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第一次播送了用這套編鐘演奏的《東方紅》樂曲。後又將這一樂曲裝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遨遊天際,響徹太空。該編鐘曾隨中國對外文物展覽先後赴丹麥、英國、美國等十幾個國家演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銅編鐘
  • 出土時間:1957年
  • 出土地點:河南信陽長台關
  • 製造時間:公元前475—前221
楚銅編鐘,春秋編鐘,

楚銅編鐘

1957年河南信陽長台關出土,製造於戰國(公元前475—前221)·楚囯。
銅編鐘
這套編鐘共13件,附銅轄(懸掛編鐘的鉤鞘)13個。高度依次是30.5厘米、25.7厘米、24.5厘米、23.4厘米、21.8厘米、21.4厘米、20.3厘米、19厘米、17.6厘米、16.6厘米、15.9厘米、15.5厘米、13厘米。
第一隻鐘兩面鑄有銘文12字,郭沫若考釋為“佳(惟)XX屈X晉人,救戎於楚競(境)。”編鐘出土時相當完好,沒有傷痕。

春秋編鐘

春秋銅編鐘(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通高23.6厘米--120.4厘米,重2.8--152.8千克 1978年出土於河南省淅川縣下寺,現藏於河南博物院。這套銅編鐘均為甬鐘,共26件,形制相同,大小相次。鐘銘鑄在每個鐘的鉦部及左右鼓上。大型鐘僅在正面鑄銘文,中型鐘則正背兩面均鑄銘文、小型鐘則由兩個、三個、四個共鑄一篇銘文。每篇銘文相同。
下寺楚墓是春秋時期楚國王族墓群,墓內出土了大批春秋時期的樂器。這套銅甬鐘是目前中國出土春秋時期編鐘中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一套,音域寬廣,從最低音到最高音,跨越了將近五個八度音程。它分上下兩層懸掛於鐘架上,下層為低音區,演奏時作和聲之用;上層為中高音區,演奏時作旋律之用。上層七聲俱全,而且多數有半聲音階,可以旋宮轉調。這套銅甬鐘的出土,表明在兩千五百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已具有高度的音樂文化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