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台關楚墓編鐘

長台關楚墓編鐘

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時,悠揚悅耳的《東方紅》樂曲聲,隨著衛星週遊世界、響徹太空。你可知道,這美妙動聽的樂曲聲是什麼樂器演奏的呢?它不是別的,正是1957年河南省原信陽縣(今平橋區)長台關楚墓出土的一套青銅編鐘演奏錄製的。實物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簡介,形狀,大小,原理,考究,

簡介

長台關楚墓編鐘(chang tai guan chu mu bian zhong)
長台關楚墓編鐘長台關楚墓編鐘
編鐘是我國古代重要樂器,“堂下之樂,以鐘為重”。每逢征戰、宴享、朝聘、祭祀,都要演奏編鐘。長台關出土的編鐘共13枚,由大至小,井然有序,駢列為一架。據當年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用閃光測音機測量的結果,認為這套編鐘音階準確,有一定的音律。

形狀

鐘的造型莊重古仆,紋飾精緻細密。特別令人驚嘆的是這套編鐘的完好程度。它們埋藏在地下已經兩千多年了,不僅沒有傷痕,而且連細小的腐蝕銹片也找不到。表面上一層薄薄的黑灰色氧化層也掩蓋不住下面金黃色銅質的光澤。

大小

最大的一枚編鐘重4360克,身高23.6厘米、鈕高6.6厘米、通高30.2厘米。銑間17厘米、鼓間12.9厘米、舞為15.2×11.4厘米。

原理

1980年2月,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採用現代技術手段,對這套編鐘又進行了多方面的聲學物理測量,不僅發現編鐘的製作、性能符合現代科學原理,而且通過對編鐘振動方式的測量,證明每口鐘能發兩個音。敲擊鐘體隧部,鐘發出一個音;敲擊鐘體鼓部,另發一個音。這兩個音符合樂律要求,頻率差別是有規律的,顯然是古人有目的設計製作出來的。
古代編鐘用什麼方法來校正音高呢?從這套編鐘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鐘身和舞部都有人工剔鑿的槽,有的透空,有的不透空。心靈手巧的工匠們就是利用剔槽的多少、部位的高低、透空不透空來編排音律,鑄造出如此精美的樂器。有幾個鐘的剔槽,可以清楚地看到槽旁有高起的界線,略呈“井”字形。這說明早在鑄鐘造范時,已經事先規定了剔槽的部位。編鐘鑄造出來後,還要經過人工磨銼加工,使之符合音律。研究這些磨銼痕跡,科研人員發現古代造鐘人為了做到一口鐘能發兩個音,調音時在兩種振動方式的節線部位,都銼掉一些銅。這說明,我們的祖先在兩千多年前就從經驗上知道利用現代聲學理論中的“振動方式”和“節線”原理了。科研人員還發現,這套編鐘的音調都和現在的國際音標接近。它們的發音頻率與國際音標的規定相比,只差百分之二左右。13枚編鐘中每枚鐘的兩個音的頻率差別,大都是1比1.2左右,用現代音樂術語講,即相差半音。所以,可以用這套編鐘來演奏現代音樂作品。

考究

在最大的1枚編鐘上刻有銘文,共12字。郭沫若考釋為:“佳(惟)■■屈■晉人,救戎於楚競(境)。”鐘銘所述,當是春秋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晉滅陸渾戎之役。故宮博物院顧鐵符先生考證這段銘文內容,是魯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楚國滅戎蠻子赤而引起的楚晉糾紛。他認為銘文中的“眅”是編鐘的主人,也是楚墓的主人。“眅”氏就是荊氏,是楚國的公族。荊就是《左傳》中所說的楚國左司馬眅。因此,出土這套編鐘的長台關楚墓的年代,應是戰國時期,距今約兩千多年。後來,在河南省固始縣、淅川縣和湖北隨縣又陸續出土了3套青銅編鐘,無論在數量上或質量上都超過了信陽縣長台關出土的青銅編鐘。這是文物考古工作的重大收穫,為研究我國音樂史和古代煉銅鑄造工藝,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實物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