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官渚守風

大曆四年(公元769年)春,漂泊一生的大詩人杜甫來到湖湘大地,杜甫看到銅官窯燒瓷的情景,非常壯觀,不勝感嘆,作《銅官渚守風》。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銅官渚守風
  • 作品別名:公元769年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律
  •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不夜楚帆落,避風湘渚間。
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燒山。
早泊雲物晦,逆行波浪慳。
飛來雙白鶴,過去杳難攀。

創作背景

唐大曆四年(公元769年)春,漂泊一生的大詩人杜甫來到湖湘大地,在岳州稍做休整之後,繼續向潭州(長沙)進發,去會見好友韋之晉,請求資助。過了喬口,來到古代楚國鑄錢的銅官山下,潭州的天氣變壞,湘江開始起風,杜甫一家只好在銅官渚避風,等待好天氣。杜甫正好看到銅官窯燒瓷的情景,非常壯觀,不勝感嘆,作《銅官渚守風》:不夜楚帆落,避風湘渚間。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燒山。早泊雲物晦,逆行波浪慳,飛來雙白鶴,過去杳難攀。
杜甫看到大火,開始以為是春耕燒山,直到燒紅了半邊天,才知道那不是燒山,而是銅官窯在用山柴燒龍窯,製造當時最先進的彩瓷。銅官窯的熊熊大火,與杜甫自己的落魄、遭遇壞天氣相比,一邊是繁榮與欣慰,一邊是飢餓與疾苦,都體現在這首詩歌里。
作這首詩後第二年,杜甫就去世了。後人為了紀念杜甫,在銅官渚建起了守風亭,刻上《銅官渚守風》,不忘杜甫的行蹤和遭遇。

作品鑑賞

唐代宗大曆四年(公元769年)春天,已苦於多年漂泊、北歸無計的杜甫,領著妻兒,雇了兩個長年(舟工),乘著在蜀中用宅地換來的一艘破舊的小樓船“轉作瀟湘游,”此時他們正出洞庭經喬口欲直抵潭州,頃刻已至銅官。不料正遇風生水起,舟行阻滯,杜翁故棄舟登岸,由此而登上了他寄予大唐中興最後希望的長沙。銅官是長沙北邊的門戶,乃為當時十分重要的港埠。這裡水陸交通便利,距潭州府地僅十餘里之遙,加之盛產陶瓷,還遠銷西亞地區。特別是在“安史之亂”期間,湖南一帶相對北方廣大地區而言,已稱得上是非常穩定了。是時的銅官鎮窯火通明透亮,天下檣帆雲集,還夾雜著大批來自阿拉伯的商賈,所以此地茶坊酒肆,秦樓楚館比比皆是,顯得格外的繁榮。杜翁來長沙的主要目的是投奔時任長沙太守的故人韋之晉,一是希望他擔負起大唐中興的重任,作一代中興名臣,而自己還能藉機施展一番平生壯志未酬的政治抱負,二是如果達不到目的,則希望從故人處獲得一筆資助,以結束自己晚景淒涼的漂泊生涯。在了解到一些銅官的景致和風俗後,杜翁的愁懷也許已得到了幾分寬慰,所以情不自禁的欣然命筆,寫下一首名為“銅官渚守風”的五律:
不夜楚帆落,避風湘渚間。
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燒山。
早泊雲物晦,逆行波浪慳。
飛來雙白鶴,過去杳難攀。
此時杜翁的詩風已大變初衷,多用拗句,顯示了他對詩藝更高深的追求和非凡的功力。後人為懷念這位詩中聖哲,在銅官鎮建有“守風亭”,並將此詩等泐碑以記,可惜如今已蕩然無存,造成了千古名鎮文化上的重大缺失,不能不說是一種可悲的遺憾。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漢族,湖北襄陽人,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後世詩人陳志歲有“最尚杜工部之繫心國民”之語。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