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絲竹

銀絲竹

銀絲竹是孝順竹的栽培種(拉丁學名:Bambusa multiplex (Lour.) Raeusch. ex Schult. cv. Silverstrip R. A. Young):植物界、簕竹屬。灌木或喬木狀竹類植物。分布於廣州和香港於庭園中栽培。 與原變型的區別為在其綠色的稈和籜鞘上,有日寸甚至葉片上間有黃白色條紋,故而成為庭園觀賞佳晶。一般採用母竹移植(分蔸栽植)法繁殖。於3~4月份,選擇2~3年生健壯竹株進行移植。在北緯10。~20。之間,年平均氣溫20~22。C或更高,1月平均溫度8℃以上,年降水量在1200~2000mm以上較高溫濕條件的地方生長良好。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銀絲竹
  • 拉丁學名:Bambusa multiplex (Lour.) Raeusch. ex Schult. cv. Silverstrip R. A. Young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 :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eae)
  • 亞綱:鴨跖草亞綱(Commelinidae)
  • :禾本目(Poales)
  • :禾本科(Gramineae)
  • 亞科:竹亞科(Bambusoideae)
  • :簕竹屬(Bambusa)
  • 孝順竹
  • 分布區域:廣州和香港於庭園中栽培。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識別要點,生物特性,栽培技術,景觀特徵,

形態特徵

銀絲竹銀絲竹
孝順竹(原變種):
高4-7米,直徑1.5-2.5厘米,尾梢近直或略彎,下部挺直,綠色;節間長30-50厘米,幼時薄被白蠟粉,並於上半部被棕色至暗棕色小刺毛,後者在近節以下部分尤其較為密集,老時則光滑無毛,竿壁稍薄;節處稍隆起,無毛;分枝自竿基部第二或第三節即開始,數枝乃至多枝簇生,主枝稍較粗長。
竿幼時薄被白蠟粉,早落;籜鞘呈梯形,背面無毛,先端稍向外緣一側傾斜,呈不對稱的拱形;籜耳極微小以至不明顯,邊緣有少許繸毛;籜舌高1-1.5毫米,邊緣呈不規則的短齒裂;籜片直立,易脫落,狹三角形,背面散生暗棕色脫落性小刺毛,腹面粗糙,先端漸尖,基部寬度約與籜鞘先端近相等。末級小枝具5-12葉;葉鞘無毛,縱肋稍隆起,背部具脊;葉耳腎形,邊緣具波曲狀細長繸毛;葉舌圓拱形,高0.5毫米,邊緣微齒裂;葉片線形,長5-16厘米,寬7-16毫米,上表面無毛,下表麵粉綠而密被短柔毛,先端漸尖具粗糙細尖頭,基部近圓形或寬楔形。假小穗單生或以數枝簇生於花枝各節,並在基部托有鞘狀苞片,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3-6厘米;先出葉長3.5毫米,具2脊,脊上被短纖毛;具芽苞片通常1或2片,卵形至狹卵形,長4-7.5毫米,無毛,具9-13脈,先端鈍或急尖;小穗含小花(3) 5-13朵,中間小花為兩性;小穗軸節間形扁,長4-4.5毫米,無毛;不存在;外稃兩側稍不對稱,長圓狀披針形,長18毫米,無毛,具19-21脈,先端急尖;內稃線形,長14-16毫米,具2脊,脊上被短纖毛,脊間6脈,脊外有一邊具4脈,另一邊具3脈,先端兩側各伸出1被毛的細長尖頭,頂端近截平而邊緣被短纖毛;鱗被中兩側的2片呈半卵形,長2.5-3毫米,後方的1片細長披針形,長3-5毫米,邊緣無毛;花絲長8-10毫米,花葯紫色,長6毫米,先端具一簇白色畫筆狀毛;子房卵球形,長約1毫米,頂端增粗而被短硬毛,基部具一長約1毫米的子房柄,柱頭3或其數目有變化,直接從子房頂端伸出,長5毫米,羽毛狀。成熟穎果未見。
銀絲竹與孝順竹原變種)的主要區別在於竿下部的節間以及籜鞘和少數葉片等皆為綠色而具白色縱條紋。

分布範圍

廣州和香港於庭園中栽培。

主要價值

為庭園中栽培的觀賞品種,套用十分廣泛。宜於庭園中孤植、群植,作劃分空間的高籬,大門內外入口兩側列植、對植,或散植於寬闊的庭園綠地。也常見在湖邊、河岸栽植。若配置於假山旁側,則竹石相映,更富情趣。

識別要點

與原變型的區別為在其綠色的稈和籜鞘上,有時甚至葉片上間有黃白色條紋,故而成為庭園觀賞佳晶。

生物特性

對土壤要求不嚴,性好溫暖濕潤氣候,耐寒性強。適生於酸性、肥沃和排水良好、疏鬆之沙壤土。

栽培技術

一般採用母竹移植(分蔸栽植)法繁殖。於3~4月份,選擇2~3年生健壯竹株進行移植。在北緯10。~20。之間,年平均氣溫20~22。C或更高,1月平均溫度8℃以上,年降水量在1200~2000mm以上較高溫濕條件的地方生長良好。

景觀特徵

綠色的竿和籜鞘,有時甚至葉片上間有黃白色縱條紋,非常美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