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椎關節骨贅切除術

手術名稱,分類,ICD編碼,概述,適應症,禁忌症,術前準備,麻醉和體位,手術步驟,術中注意要點,術後處理,併發症,

手術名稱

鉤椎關節骨贅切除術

分類

神經外科/頸椎病手術

ICD編碼

77.6903

概述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頸椎鉤椎關節骨質增生形成外側刺(贅),壓迫鄰近的椎動脈,出現轉頭時突然旋暈或猝倒等椎動脈供血不全的表現。其發病率約占頸椎病的2%,以頸5~6椎間隙最多見,其次為頸4~5椎間隙。病變多為單側性,累及兩側椎動脈者約占1/4。頸椎X線正位片顯示鉤椎關節外突的骨刺,椎動脈造影顯示受壓局部的狹窄改變。
本病的治療,Hardin(1960),Bakey(1965),Verbiest(1968)和長島(1969)等報告了手術治療經驗,目前國內亦有一些單位開展此項手術,大多獲得良好的效果。

適應症

鉤椎關節骨贅切除術適用於:
病人轉頭時突然發生旋暈、視物模糊、噁心、嘔吐、猝倒,頸椎X線正位片顯示鉤椎關節肥大,骨刺形成,椎動脈造影顯示椎動脈受壓,管腔狹窄和外移。

禁忌症

椎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的管腔狹窄或閉塞。

術前準備

1.全身一般性準備 根據病情與檢查,積極改善病人的全身情況,給予各種必要的補充與糾正。
2.有便秘者,術前給予緩瀉劑,術前夜給予灌腸。有排尿障礙者,術前應導尿,留置導尿管。
3.頸部病變影響呼吸者,術前應進行深呼吸、咳嗽等訓練,術前幾天可開始霧化吸入,必要時給予抗生素。
4.術後需俯臥者,應提前進行俯臥位訓練,使病人能適應此臥位。
5.術前晚給予鎮靜劑,苯巴比妥0.1g。
6.術前6~8h內禁食。
7.術前日準備手術野皮膚,清洗剃毛,範圍要超過切口四周15cm以上。頸部手術應剃去枕部頭髮。
8.根據麻醉需要,給予麻醉前用藥。
9.術前定位 術前應定出預定切除椎板的脊椎位置,最簡便的方法是根據體表標誌定位。由於體形的差異,按標誌定位可能有1~2個棘突的誤差。為避免誤差,可先根據體表標誌定位,再在相應棘突的體表上用膠布粘著一鉛字,攝X線片後,從X線片上鉛字的位置核定手術部位。

麻醉和體位

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取仰臥位。

手術步驟

1.頸部切口
在骨折椎體平面,由頸前部中線到左側或右側胸鎖乳突肌前緣,做左側或右側橫切口長6~8cm,左側切口時喉返神經可少受牽拉。切口沿皮下組織分別向上和向下剝離。
2.顯露椎體前面
沿胸鎖乳突肌前緣切開頸闊肌和深筋膜,將胸鎖乳突肌和頸動脈鞘牽向外側;甲狀腺、氣管和食管牽向內側。常有甲狀腺中靜脈妨礙顯露,可以在電凝或結紮後剪斷。沿疏鬆的結締組織向深部剝離,手指在中線可摸到頸椎椎體前面,顯露3~4個椎體範圍。此時可更換自動牽開器,注意不可損傷食管。在頸3~4平面,可遇到甲狀腺上動脈和喉上神經,將之向上牽開;當暴露頸2~3椎間隙時,才需要切斷甲狀腺上動脈。在頸7平面,可遇到甲狀腺下動脈和喉返神經,小心將之向下方牽開,不可損傷喉返神經。
3.椎體定位
一般在顯露出椎體前面後,套用兩個注射器針頭,在預計的椎間隙和其鄰近椎間隙分別刺入,深度為1.5cm,過深即有刺傷頸髓的危險。在手術台旁攝X線頸椎側位片,洗出濕片後,即可確定椎體及其上一椎間隙。
4.顯露鉤椎骨贅
在病變椎間隙外側,頸長肌表面可摸出隆起的骨贅。以雙極電凝處理頸長肌內緣,沿骨膜剝離,並將頸長肌內側半切斷,即可顯出骨贅和相鄰的兩橫突前根。位於頸長肌外側部前面的交感神經乾應予保留。進一步顯露可因手術方法不同而異:①直接切除鉤椎骨贅法(Hardin,Gortvai),需顯露頸椎體外側、鉤椎關節和外側骨贅,嚴格沿骨膜下剝出骨贅,並於骨贅頂部以紗布與椎動脈隔開,保護好椎動脈;②椎動脈松解法(長島,Verbiest),剝開兩個橫突前根的軟組織,以超薄Kerrison咬骨鉗切除橫突前根,即可將椎動脈拉出椎動脈孔並牽向外側,離開外側骨贅;③椎體間鑽孔法(Bakey,Smith),套用Cloward圓鑽做椎體間鑽孔,並顯露到後縱韌帶或硬脊髓。
5.切除骨贅
直接切除法是在椎體外側部和鉤椎關節處以微型鑽鑽孔,使骨贅的基底部架空,然後以刮匙和微型鑽由外向內的方向切除骨贅,椎動脈恢復正常管徑。此法必須注意將椎動脈保護好,或在手術顯微鏡下操作。
椎動脈松解法則將椎動脈拉出椎動脈孔牽向外側,可安全地切除骨贅。椎體間鑽孔法抵達椎體後緣和後縱韌帶,再沿神經根袖套和神經根前面,以微型鑽和超薄Kerrison咬骨鉗在手術顯微鏡下將骨贅切除,後法需同時植骨融合。
6.縫合切口
逐層縫合深筋膜、頸闊肌、皮下組織和皮膚,置矽膠管引流。

術中注意要點

鉤椎關節骨贅緊貼近椎動脈,不管套用哪一種方法,都要防止損傷椎動脈,因此,在切除橫突前根牽出椎動脈,或直接切除緊貼椎動脈的骨贅,均需特別小心,使用微型鑽時要用橡皮膜覆蓋好軟組織、不用紗布和棉片,以防鑽頭將之捲入。解剖層次應清楚,準確無誤地切除壓迫椎動脈的骨贅。

術後處理

1.術後頭頸兩側置砂袋予以制動。
2.離床活動時帶硬領2~3個月。

併發症

1.術後血腫。在手術後1~2d內應密切觀察手術局部的腫脹情況,如發現呼吸困難,懷疑局部有血腫時,應迅速打開傷口進行處理。
2.術後神經症狀加重。應分析原因,如有出血或髂骨柱打入過深壓迫脊髓時應再次手術。
3.骨柱脫出。影響下咽功能時,應取出重新植入。
4.聲音低粗和嘶啞。術中損傷喉上和喉返神經所致。喉上神經由迷走神經發出後與甲狀腺上動脈伴行,向內進入喉內支配咽下縮肌、環甲肌和喉黏膜,受損後聲音低粗,喉部無感覺;喉返神經鄰近甲狀腺下動脈,向上內走行於氣管和食管間溝的外緣,進入喉內支配聲帶的運動,損傷時一側聲帶麻痹,聲音嘶啞。故術者必須熟悉迷走神經和其兩個主要分支的走行和解剖關係,當分離和切斷甲狀腺上、下動脈時必須注意保護兩神經,如因牽開器牽拉壓迫過久致聲音嘶啞時,應放鬆牽開器。
5.如椎動脈損傷時,以5-0絲線縫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