鉞戟

鉞戟

鉞 [yuè]戟 [jǐ](axe一halberd)中國古代一種把斧、毛戊和短劍(刺)相結合的長柄兵器。同戈、矛聯裝戟的區別是刺部加長如劍,把戈頭換成鐵斧,從而具有刺、砍兩種殺傷功能。中國古文獻中沒有關於鉞戟的記載, 其實物均出於漢墓或遺址中,最先發現於原西漢樂浪郡範圍內,曾被稱為“戚鋅”。 河南俊縣出土的實物被現代人定名為鐵杴戟。此器的鈾部長13厘米,總體呈扁薄的 拼公 這時步兵騎兵需要的是鋒利輕韌的長兵器,戰鬥中主要用於衝刺而不是揮砍,戟的實戰功能顯然優於鉞戟,因此鉞戟在出現之後並沒有得到推廣,即行消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鉞戟
  • 屬性:兵器
  • 使用者:步兵,騎兵
  • 年代:漢朝
河南漢代鉞戟,來源,河南漢代鉞戟,

河南漢代鉞戟

近年來, 河南考古出土了 漢代一些頂上帶刺的鐵 ,形制和西方斧矛一體的“ ”非常相似,但古文獻中從無記載,故專家暫定名為“”。現一般認為這是一種鈹與結合的鐵 兵器,屬於類;它刺長25CM、寬10CM、長15CM左右,可劈可刺,而以劈砍為主要功能。

來源

鉞戟
在歐洲中世紀,非常流行一類將戰斧結合的長柄格鬥武器,英文寫作halberd,中文通常就譯作“戟”。實際上,它與中國內朗代表丁完全不同的傳統。
自進入歷史時期後.歐洲仍以長矛和戰斧為它要的格鬥兵器,中國的主要格鬥兵器卻轉變為戈和子。中國的戟是句(勾)兵傳統的產物,歐洲的“戟”則是劈兵傳統的結果。自然,中國戟以鉤殺和刺志為主要功能,歐洲 “戟”則以刺擊和劈砍為主要功能。後者雖也可鉤,但不是其特點。因此,如果將歐洲“戟”稱為“斧形獺”或“斧戟”,可能史貼切。
在中國古代,也曾有與歐洲斧戟相類似的兵器,這就是漢代的“鉞戟”。它是將斧城與刺殺的直刃(短劍或鉟)用一根長柄組裝而成,可劈可刺,而以劈砍為主要功能。但由於中國自商周以來實戰使用斧鉞不多,所以這種以斧城為基礎改進而成的兵器也不流行,還沒有在文獻材料中找到它的印跡。“鉞戟”一詞,是現代的考古學者對它的命名。這種兵器最初發現於朝鮮半島的古樂浪墓葬中,當時主持發掘的日本人也不知道該怎樣稱呼它,後來他們名之口“戚鉾[máo]”,是小鉞,即矛。相比較而言,“鉞戟”之名較為淺顯

河南漢代鉞戟

漢朝鉞戟漢朝鉞戟
近年來,河南考古出土了漢代一些頂上帶刺的鐵,形制和西方斧矛一體的“”非常相似,但古文獻中從無記載,故專家暫定名為“鉞戟”。現一般認為這是一種鈹與鉞結合的鐵兵器,屬於戟類;它刺長25CM、鉞寬10CM、鉞長15CM左右,可劈可刺,而以劈砍為主要功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