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麻醉法

針刺麻醉療法,又稱“針刺經絡穴位麻醉療法”,簡稱“針麻療法”,是一種在外科手術中,採用針灸進行麻醉的方法。被推許為“新生事物”、“文革成就”的傳統中醫治療技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針刺麻醉療法
基本簡介,論文影響,

基本簡介

療法創始於1958年,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喉科用以進行扁桃體摘除術取得滿意效果(尹惠珠)。隨後在陝西、湖北等省市推廣套用,手術種類涉及臨床各科達90餘種,基本上是中小型手術——腦瘤摘除術、二尖瓣窄分離術、胃切除術、子宮切除術、脾切除術以及腎、膀胱等手術。1965年12月國家科委秘密頒發了關於“針刺經絡穴位麻醉套用於胸腔(肺)手術的臨床研究成果報告”,報告上海第一結核病院與上海市針灸研究所用手針針麻臨床施行肺切除手術186例,成功率95.5%。1966年2月國家科委和衛生部在上海召開針刺麻醉研究工作座談會,制訂了“針刺穴位麻醉研究工作二年規劃綱要草案(1966~1968年)”。
1970年5月上海舉辦了第一期全國針刺麻醉學習班,進一步推進“針麻熱”。當時全國有26個省、市、自治區的203個單位開展針刺麻醉,累計病例達57,156例。其中1966年6月後積累的有24,538例,為“文革”以前八年的5.8倍。手術種類接近100種,幾乎遍及各科常見手術。1971年7月18日新華社首次向全世界正式報導了“中國醫務工作者和科學工作者創造成功針刺麻醉”的訊息:針麻技術突破了外科手術必須使用麻醉藥物的舊框框,這種技術具有安全、簡便、經濟、有效的特點。累計病例40多萬。並指出“從針刺治療到針刺麻醉,是中國針灸學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使歷史悠久的中國醫藥學大放光彩。針刺麻醉的出現和發展,將推動人們進一步探索經絡學說等中醫基本理論的實質,同時對現代生理學、生物化學、解剖學等基本理論學科也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為此,同年《紅旗》9期專門辟出“關於針刺麻醉理論原理的討論”刊登了三篇文章。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首度訪華時提出要求參觀針刺麻醉手術,形成了至今仍風靡歐美的“針灸熱”。1973年3月朝鮮針刺麻醉考察團參觀訪問南京醫科大學。於是針刺麻醉被安排為接待外賓的常規節目。1976年中國郵政發行四枚一套“醫療衛生科學新成就”(T-12)郵票,“針刺麻醉”赫然列在第一位。湯沐黎創作的油畫《針刺麻醉》被中國美術館永久館藏。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的(1979年)彩色科教片《針刺麻醉》廣泛上映。連針灸跟著也沾了光:一曲紅遍全國的花腔女高音獨唱《千年鐵樹開了花》(千年鐵樹開了花,開了花,萬年的枯藤發了芽,發了芽,如今咱聾啞人說了說了話……),針刺治聾啞的戲劇性奇蹟更把人們的熱情抬到了空前高度。
隨著對“一根針,一把草”的神化,許多醫院都恢復成立中醫科,中醫(藥)師隊伍擴大,並成為獨立科室。選派人員外出進修中醫;針刺麻醉工作達到高潮,並廣泛套用於各科手術。穴位刺激的方法也發展到了雷射麻醉、指壓麻醉、頭針麻醉、手針麻醉、面針麻醉、鼻針麻醉、耳針麻醉、體針麻醉、推拿麻醉及粗針麻醉等。1979年6月在北京召開了首屆全國針灸、針刺麻醉學術討論會,除國內代表六百餘名,還有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多位外國學者。大會交流論文共534篇,其中針麻臨床及原理研究的論文約300餘篇,占一半以上。到1979年全國針刺麻醉手術總例數躍增至200萬例。但近年也有研究者指出,由於缺乏政策上的平衡性,過分強調中醫傳統醫術的偏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他分支和整個醫學的全面、穩定、健康發展。
1980年代以後,針刺麻醉下甲狀腺手術、前顱窩(顱腦)手術、下頸椎前路手術、撥牙術、剖腹產術,陸續通過鑑定。針刺原理研究從形態、生理、生化、心理等多學科充分證明,從外周到大腦皮層由多途徑、多水平,神經與體液等綜合性因素作用是針刺麻醉的形成機理。

論文影響

從1971年~1992年的12年內,有關針刺麻醉臨床套用和原理研究的論文已超過3000篇。1976年創辦了專門報導針刺麻醉研究的學術性刊物——《針刺麻醉》(季刊,1980年改名為《針刺研究》)。1985年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把《針刺研究》發表的文章正式納入他們編輯出版的《醫學索引(IndexMedicus)》,使中國針刺麻醉和針灸學的研究成果更廣泛地傳播到世界各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