獸醫針刺麻醉

獸醫針刺麻醉是在動物體某些特定部位(包括穴位)通過扎針而使其全身或局部疼痛感覺明顯減弱或受抑制的方法。簡稱針麻。套用針麻,可使動物在清醒狀態下對其實施外科手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獸醫針刺麻醉
  • 外文名:Veterinary acupuncture anesthesia
歷史發展,操作方法,作用原理,特點,

歷史發展

針麻的穴位刺激最初用傳統的手捻針進行,隨後發展了穴位藥液注射及穴位脈衝電流刺激法。近年來又有雷射穴位刺激法的研究。獸醫針麻是在中國醫學界人體針麻成功的啟發下,於60年代開始進行臨床試驗的。1969年,對馬、騾的耳針麻醉獲得成功;1970年報導了採用“三陽絡”穴組(見圖)進行電針麻醉,為401例實驗動物和病畜作多種外科手術。隨後又將針麻運用於牛、羊、豬及其他動物(見彩圖)。日本、奧地利、印度等國也於近年開展了動物針刺麻醉的研究。

操作方法

電針麻醉是目前獸醫臨床上比較普遍套用的方法之一。在電針麻醉前,必須根據病畜種類、狀態、手術部位及選穴原則,適當組配穴位。一般一組兩穴。較常用的有6個穴組。
操作時先將動物保定,然後在穴位上刺針,通電,經10~20分鐘,在術部疼痛感覺減輕或消失時,即可施行手術。針麻效果的優劣常與許多因素有關,正確地選穴和進針,適當的電刺激參數,都是重要關鍵。

作用原理

目前關於針麻作用原理的研究,主要有經典的經絡理論和現代神經-體液理論兩種學說。經絡理論認為針刺所以具有鎮痛作用,主要在於“調氣”和“治神”。“調氣”指針刺具有調整經氣的作用,可使氣血通暢運行,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治神”指針刺可能轉移或抑制同疼痛有關的“神”的活動,使精神活動不協調方面得到改變和氣血通調而達到“住痛移疼”的效果。神經-體液理論認為,神經系統同時具有疼痛感覺及抑制痛覺的兩類結構和功能,體液系統中也存在著致痛和抗痛的兩類相對立的物質;針刺信號進入中樞後,可激發許多神經元的活動,興奮內源性的鎮痛系統或疼痛調節系統,如釋放出多種神經介質,其中有些如5-羥色胺、乙醯膽鹼、內源性嗎啡樣物質等,有助於針刺鎮痛。此外還有一種“閘門控制(gate control)”理論,認為在中樞神經系統中有兩個主要的中心或“閘門”控制疼痛的接受,一位於腦,一位於脊髓。一般情況下,疼痛衝動不斷地傳到“閘門”。扎針時這種衝動被抑制,閘門失去了傳遞衝動的能力,就使手術期間產生的疼痛衝動不能傳到疼痛接受中樞,疼痛感覺因而減輕或消失。

特點

與藥物麻醉相比較,針麻的優點在於無明顯副作用,術中家畜神志清醒,手術創口反應輕,術後家畜能立即站立,自行採食,恢復較快。但在有些手術過程中也發現鎮痛不全,牽拉反應和肌肉鬆弛不夠令人滿意等,均有待進一步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