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鼓樂

金鼓樂

金鼓樂又稱金鼓吹打樂,是集吹奏、敲擊、舞蹈於一體的傳統吹打樂,收錄於山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金鼓樂流行於山西省洪洞縣一帶。相傳,洪洞金鼓樂由春秋時期晉國典樂太宰師曠始創。後成為民間婚、喪、祝壽賀禮和迎神祈雨時一種表演形式。

基本介紹

遺產簡介,主要特點,相關人物,歷史淵源,鼓樂曲牌,所獲榮譽,

遺產簡介

金鼓樂的演奏形式分為“路行鼓”、“坐場鼓”、“轉場鼓”三種。“路行鼓”,主要用於迎親、送葬、大型文藝活動的遊行表演等,以吹打為主。“坐場鼓”分為兩種:一種以敲擊為主,用於拜堂、迎客、祭奠;另一種是以吹奏大型套曲為主,用於宴客堂前。而“轉場鼓”是以舞蹈表演為主,伴以簡單的鼓點、念白和吹奏小曲,主要用於觀賞性表演。

主要特點

金鼓樂的表演豐富多彩,花樣繁多,形勢五彩繽紛,有坐堂鼓、胯鼓、架子鼓、點將鼓(民間稱:把鼓)等,從形式上講金鼓樂和全國所有的吹打樂截然不同,國內的吹打樂大多是以鼓(少)為領奏。吹奏、打擊樂為主奏,基本是以靜坐的形式演奏。而金鼓樂是以吹奏、打擊樂、鼓(多)同步進行以動的形式來進行演奏。金鼓樂的鼓比較小,音色高亢明亮,便於表現各種複雜的隊形及動作。尤其是它的鼓點獨為突出,鼓點節奏有一種有節奏非節奏的感覺。其效果可謂是絕無僅有,這獨一無二的特點完全是由兩千年來民間藝人在不懂樂理的情況下自創自編所至。金鼓樂的打擊樂有:一尺扁鼓、二尺桶鼓、馬鑼、京釵、小釵、小鑼、大釵、梆子等,金鼓樂的吹奏是以大、中、小三種嗩吶笛子管子組成,演奏起來氣勢磅礴,情緒歡騰活躍,節奏起伏跌宕、鏗鏘有力,時而慷慨激昂,時而婀娜多姿,鼓點緊促,聲響震天動地,雄壯動聽,表演者儀態剽悍驍勇,動作粗狂豪放,無論是聽還是看都是威武無比,
圖1 金鼓樂圖1 金鼓樂

相關人物

洪洞縣文化歷史悠久,是中國文人傑出眾多的縣,洪洞金鼓樂就出之音樂大師師曠之手,師曠,字子野,晉人,故又曰晉野。師曠本姓范,幼年行醫出名,門徒與眾鄉里都稱呼他師傅,後便改為以師姓,因雙目染病,醫治無效,成為盲人,故棄醫專修音樂,制五音、十二律成為我國古代音樂律善辯鳥鳴聲音,根據昆蟲、秋蟬發生器原理,自製了一台類似古琴的彈撥樂器,終日彈奏歡樂,他聰明過人,辨音能力強,技藝卓絕,聞名晉國,被召選為春秋時晉國的音樂大師,服侍過晉悼公晉平公兩代國君。

歷史淵源

洪洞“金鼓樂”亦稱(金鼓子)出自師曠之手。
師曠大師對鼓種特別鐘愛,因鼓聲更能帶動音律的啟、轉、承,更加貼近生活,表演力明顯,如古代的聞鼓而進,問金而退,三通鼓,便決定軍事勝利等。又如師曠對威風鑼鼓的套用,尤其是亂天九一曲,晉平公使郎中馬章召令師曠:(起鼓)“打巴O|咚咚隆……咚|咚咚咚O|咚咚隆……咚O|”,師曠受召後心平氣和,穩步啟程的心情,中途:“||平才平|平才平|平才 平才|平才 平才||”,用和擦來體現。平公曰:農有人巨履而上入主堂者乎?師曠解履,採用“鑼匡匡 匡|匡匡 平匡 |匡”對仗套用,洪洞金鼓樂就是在這基礎創始出擋皮袱、馬澢子等曲牌,曾有詩歌記載:
師曠歌
宮廷四兮哀弦拊,元鶴降兮鳴且舞。
呼煙侶兮嘯雲左,誰能為此師曠乎。
招白雲兮會天鬼,雨冥冥兮風不止。
君好音兮待自苦,民悲嗟兮離棄汝。
在師村立有師曠祠、廟等。

鼓樂曲牌

春秋時期,各種文化活動是與祭祀天地、出征、獵殺為主體的。所以,洪洞“金鼓樂”千百年的主要用途在婚喪嫁娶中體現,是傳統生活習俗中藝術娛樂活動重要部分,而且“金鼓樂”是貫穿整個活動的始終,各種曲牌,鼓的表現也隨著活動的發展而特定。
像婚嫁迎娶均有出門歌、路行鼓,有上馬下馬歌曲牌,上路行走稱“馬溜子”曲牌。
有在熱鬧處表演的曲牌“當皮襖”,該曲牌來之圍觀民眾,要求鼓隊表演,圍觀看民眾苦於身邊無錢物之急時,將身穿皮襖當做謝禮酬謝表演隊伍,老藝人將那段高亢激昂的曲牌取名“當皮襖”,流傳至今。
拜天地歌、入席歌、新人點鼓歌、入洞房歌等。從這些完整的曲牌看,金鼓樂是歷史上人民民眾不可缺少、獨一無二的藝術活動,有音樂大師的特定而定,金鼓樂至今活動在特定的文化氛圍中。解放後才被文藝工作者注意通過藝術加工整理,改變形式,搬上了舞台。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由洪洞文化館改編輔導的曲目《五虎爬山》赴省演出,榮獲一等獎。《五虎爬山》可以講是洪洞“金鼓樂”曲牌中完整精粹,代表了金鼓樂的靈魂,特別是《五虎爬山》是在傳統曲目《五鼓穿心》、《五福捧壽》的基礎上改革表演變民展而來,整套曲目分為四個樂章由虎戲、虎獵、虎鬥、虎息四段組成,採用大開門、緊急風、地里花、馬溜子、當皮襖等曲牌組成。五虎即五個擊鼓手。其中間的一個大平鼓為領奏,四個中平鼓全奏,並由嗩吶、中鑔、大鑔和鑼等樂器配合表演,格調清晰歡快,舞姿粗獷雄勁,擊鼓氣勢磅礴,顯示了濃厚的洪洞兒女特色,也是洪洞人民最喜愛的一種傳統打擊樂,這更進一步證明洪洞“金鼓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縣誌記載曠廟戲樓上有石刻對聯一幅,上聯書“恐矮子觀場故將樓台高蓋起”,下聯書“為痴人說夢始用鑼鼓鬧喧天”。充分證明“金鼓樂”在那時已成為人們民眾所喜愛的一種形式,更為人偏愛的是那憨厚純樸的“高興只有娶媳婦,熱鬧要數敲鑼鼓”,表達了金鼓樂在人民民眾生活中的地位。其實這句話是說,平時只有在人們婚嫁之時,才會有鑼鼓出現的活動場面。 洪洞金鼓樂著名曲目有:普及的曲牌有:《上馬》、《開場鼓》、《當皮襖》、《馬溜子》、《拜鼓》、《夜行舟》、等等,不過現今這些曲牌已經不是原生態的演奏方法。即將失傳的曲牌有:《調鼓》、《打基石》、《五蝠捧壽》等等。

所獲榮譽

一九八七年該曲目赴山西省首屆藝術節演出,之後由中央文化部藝術局錄音、錄像,選送聯合國教科文組,曾在亞太地區許多國家相爭播映,一九九二年被邀參加深圳首屆中華大廟會表演;一九九九年春節參加文化部北京99春節龍壇廟會表演賽獲銀獎。九九年七月參加山西省五台山國際旅遊藝術節開幕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