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鼓山

金鼓山

金鼓山位於武漢市黃陂區與孝感市大悟縣交界處,因山上有石如鼓而得名。主峰高464.5米,總面積約8平方公里。據明嘉靖三十五年《黃陂縣誌》載:“金鼓山在縣北一百里,上有石,形如鼓,世傳陰雨有聲,又名陰鼓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金鼓山
  • 地理位置:武漢市黃陂區與孝感市大悟縣交界處
  • 占地面積:總面積約8平方公里
  • 別名:陰鼓山
相關傳說,介紹,

相關傳說

金鼓山是由斑狀花崗石構成,其石色澤美觀,質地堅硬,是建築所需的天然優質石料,鄂豫邊區革命烈士陵園所用石料均從此山採集。山上土層較薄,上部為白沙土,下部為油沙土,極適宜茶葉生產,這裡所產的“金鼓茶”,因湯色碧綠,香氣清馨,滋味醇厚,具有清心明目、延年益壽之功效而聞名遐邇。
金鼓山又名筆架山,後改稱大頂山。相傳,金鼓山古時稱筆架山,因三峰相峙形似筆架而得名。此山秀拔雲表,風景獨特,有仙人隱居其中。天長日久,仙人發現山對面的“鐵寨”地不斷增高,唯恐今後超出筆架山。於是,他就到鐵寨頂上坐而念咒,自此鐵寨再也沒有增高。為了永遠鎮住鐵寨,仙人便將筆架山改稱“大頂山”。山的正面朝北,兩塊巨石凌空直下,交疊成“人”字,形成百丈懸崖,像打開的蚊帳,故此處被人們稱作“帳子門”。山的左上側還有一小峰,高百米,全部由巨石天然生成,狀似一隻側臥的癩蛤蟆,故又被稱作“蛤蟆石”。傳說中,大頂山的主峰由一隻天鵝化成,因癩蛤蟆想吃天鵝肉,而遭雷擊。便在此化成“蛤蟆石”望天興嘆。金鼓山主峰建有城牆,現存城門一座。

介紹

金鼓山三峰鼎立,卓翠橫青,北坡有一洞,名仙人洞。據傳為當年仙人所居,故稱“仙人洞”。洞內有石梯,可順梯而下,愈深愈狹,黝黑幽深,不知其底,據說可通到河口,但不知是否,至今無人探究。洞附近建寺廟,有古井、魚塘,水清石碧,景色明麗。其旁有溝,名巴山溝。溝中有一巨石渾圓如鼓,即所謂“金鼓”。據說,鼓下有石室,藏有金碗、金筷子、金餐具,可供凡間之人招待貴客時借用。後因一富戶貪財,借而不還,被仙人用法術收走金餐具,自此石室關閉,再也見不到這些金餐具了。仙人洞附近有一石塘,水清石碧。據說是當年仙人飼養金鯉以供觀賞之地,故稱“金魚塘”。金魚塘下有一古井,井水甘洌,一年四季不涸不溢。傳說,人有小病小痛時,只要飲幾口井水就立即痊癒,故稱其為“佛水井”。
金鼓山底至山腳建有上、中、下三寺,上寺和下寺尚有遺址。相傳,有一得道高僧在上寺隱住,每日吃齋念佛,油鹽不缺,原來寺前有一巨石,上有一眼,每天流出一定量的油鹽供高僧食用,這塊石頭被人們稱為“油鹽罐”。後有一貪心財主發現了這個秘密,就偷偷地拿著斧頭、鑿子去打這個油鹽罐的泉眼,希望它能多流出一些油鹽拿去賣錢,但自從被鑿後,“油鹽罐”什麼也沒再流出來,高僧悄然隱退,財主什麼也沒得到,上寺自此敗落。但寺前尚有水庫,水清澈見底,這裡產的茶葉以天然清香而聞名。下寺也以盛產清茶而聞名,茶園面積200多畝,山腳有水庫,可供垂釣。
金鼓山是由斑狀花崗石構成,其石色澤美觀,質地堅硬,是建築所需的天然優質石料,鄂豫邊區革命烈士陵園所用石料均從此山採集。山上土層較薄,上部為白沙土,下部為油沙土,極適宜茶葉生產。這裡所產的“金鼓茶”,因湯色碧綠,香氣清馨,滋味醇厚,具有清心明目、延年益壽之功效而聞名遐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