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深化論

金融深化論亦稱“金融自由化理論”。研究開發中國家金融與經經濟發展的關係的一種理論。該理論認為,開發中國家要發揮金融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必須放棄他們所奉行的 “金融壓制”政策,推行“金融自由化” 或金融深化。也就是說,政府當局應放棄對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的過分干預,放鬆對利率和匯率的控制,並有效地抑制通貨膨脹,使金融和經濟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金融深化論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當代經濟學家麥金農、E·肖、弗萊和西班牙經濟學家加爾比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融深化論
  • 提出者:R.I.麥金農
  • 內容:用金融自由化政策促進經濟發展
  • 理論基礎:貨幣與實質資本的關係是替代關係
理論基礎,理論推導,

理論基礎

多數經濟學家認為貨幣與實質資本的關係是替代關係,即保有的貨幣餘額多些,實質資本數量就會少些;反之,若在一定的收入水準下增加實質資本的數量,就應相應減少人們保有的貨幣餘額。麥金農認為,這種替代關係的假說並不適用於經濟相對落後的開發中國家
因為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大都是“分割”經濟,即企業、政府機構和居民等經濟單位相互隔絕,因而,各部門既無法獲得統一的土地、勞動力資本品及一般商品價格,也難以獲得同等水平的生產技術。由於資本市場極為落後,間接金融的機能也比較軟弱,因此,眾多的小企業要進行投資和技術改革,只有通過內源融資即依靠自身積累貨幣的辦法來解決。
在投資不可細分的情況下,投資者在投資前必須積累很大一部分貨幣資金,計畫投資規模越大,所需積累的實質貨幣餘額就越多因此,他認為,在開發中國家貨幣與實質資本的關係是同步增減的互補關係,並用一個簡單的圖形加以表述:
金融深化論

理論推導

如圖1所示,實線代表“低投資高消費”企業的現金積累行為,從其獲得收入開始積累現金至B點,將其用於不可細分的投資,之後又開始另一個積累循環。
由於這類企業的全部或大部分收入用於消費,消費支出比較穩定,圖中的A點即為其平均實質現金餘額的持有量。圖中虛線代表“高投資低消費”企業的現金積累行為。由於這類企業具有較強的內源融資偏好,因此總是保有較多的平均現金餘額,即圖中的B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