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肩鸚鵡

金肩鸚鵡

金肩鸚鵡(學名:Psephotus chrysopterygius)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額頭、鳥喙和眼睛之間為檸檬黃色,到了臉頰上方漸漸變為黃綠和藍綠色。生性相當安靜,平時很少吵鬧;語言能力也不佳,但是叫聲婉轉動聽,旋律優美,是非常出色的鳴唱家。棲息於開闊的林地、半乾燥的草原、沿著河流經過的狹長林區。通常成對或是小群體活動,主要的食物是花朵、花蜜、草類與樹木的種子等。分布於澳大利亞。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野外繁殖,人工飼養,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金肩鸚鵡體長24-27厘米,體重56。這種鸚鵡額頭、鳥喙和眼睛之間為檸檬黃色,到了臉頰上方漸漸變為黃綠和藍綠色;臉頰下方、喉嚨、胸部、身體兩側、臀部和尾巴上方覆羽為藍綠色;頭頂和頸部為黑色;頸部後方為黑棕色,並帶有藍色的滾邊;下巴帶有少許灰色;背部、背部下方、翅膀的小覆羽為灰棕色;腹部、尾巴內側覆羽和大腿為白底橘紅色,並帶有白色滾邊。翅膀彎曲地方、主要飛行羽覆羽、外側飛行羽、翅膀內側覆羽為藍色;翅膀中間覆羽為黃色;中間尾羽上方為古銅綠色,尖端為藍黑色。尾巴內側淺藍白;鳥喙灰白;虹膜棕色。雌鳥體色為深綠,並帶有淺古銅色。前額、鳥喙和眼睛之間為深黃白色;下巴、臉頰帶有淺灰色;胸部下方和身體上方兩側帶有些許藍綠色;臀部、尾巴上方覆羽為深藍綠色;身體下方兩側、腹部和尾巴內側覆羽為白色,並帶有淺灰藍色;腹部中央帶有少許紅色;翅膀彎曲的地方、翅膀內側覆羽、主要飛行羽覆羽、翅膀外側覆羽、次要飛行羽為淺藍色;翅膀內側有時候會出現淺色的斑紋。幼鳥和雌鳥體色相同,年幼的雄鳥臉頰帶有藍綠色,頭頂和頸部有些深棕色,腹部帶有較深的玫瑰粉紅,鳥喙偏黃。幼鳥需要16個月才能長成像成鳥般羽色。
金肩鸚鵡金肩鸚鵡

棲息環境

金肩鸚鵡主要棲息於開闊的林地、半乾燥的草原、沿著河流經過的狹長林區,桉樹林。

生活習性

金肩鸚鵡除了繁殖期後會移居至紅樹林外,一般來說是屬於定居性的鸚鵡,無明顯的遷徙行為,平時多單獨、成對或一小群家族成員一起活動,有時會聚集約30隻左右,飲水與覓食的時間集中在早上與傍晚,在一天中較炎熱的時候則待在樹梢間休息,多在地上覓食,個性並不十分怕生,通常清晨就會前往水源處飲水,有時候整個身體都會進入水中順便清潔一番,然後就會飛到附近的樹上邊整理羽毛邊將身體晾乾;偏好較為凸出獨立的樹枝,時常被人看見在地面覓食,如果受到驚擾,會驚叫著整群飛到附近的樹上,然後幾乎立刻又回到地面上,在地面上行動的相當敏捷快速;在旱季和雨季會前往不同的地區活動,雨季也主要是數量折損率最高的時節。金肩鸚鵡飛行的速度相當快,稍微成波浪狀,飛行的時候會伴隨高頻的叫聲連絡同伴,因此相當顯而易見。
金肩鸚鵡幾乎僅在地面覓食草類植物的種子,偶爾會前往樹叢中覓食。

分布範圍

金肩鸚鵡是澳大利亞東北特有的物種,分布於約克角半島的南部和中部、昆士蘭北部。
金肩鸚鵡分布圖金肩鸚鵡分布圖

繁殖方式

野外繁殖

築巢繁殖季節從4月至8月。在繁殖季節的雄性會圍繞在雌鳥周圍,聳立前面的短冠並蓬起自己的羽毛。也會激起雌鳥胸前的羽毛。金翅鸚鵡的窩一般都採用蟻丘,通常首選溫率和濕度更恆定的半圓形的土堆,一般開口臨北,形成非常重要的熱反差。鳥巢可能包含幾個巢室,其中有一些是未完成的。巢入口位於高出地面45至125厘米。有從15到60厘米長的隧道,內里是一個圓形的房間,大約64厘米長。雌鳥產4至7枚卵,獨自孵化約20天。幼鳥約需五個星期才能獲得豐滿的羽毛並離巢。孵化後的一個星期風,雄鳥負責餵養雌鳥和雛鳥。雄鳥站在土堆頂部長時間的守衛。離巢的幼鳥能夠在隧道內不著陸飛行。剛起步後,繼續由成鳥餵食至少2周。並保持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在家庭組群里。

人工飼養

金肩鸚鵡的繁殖並不容易,繁殖期時都十分具有侵略性,必須成對飼養繁殖,雌鳥在孵雛期間或幼鳥孵出後常常離開巢箱,有時會導致胎死蛋中或幼鳥冷死,有些雌鳥有可能會在蛋孵出後幾小時即離巢,這些情形應特別注意,飼主最好在巢箱外加裝保暖設施,一窩約產4-6顆蛋,孵化期約19-20天,約5星期後幼鳥羽毛長成,7周大時即能獨立活動,不能讓幼鳥待在巢內太久,4周大前就須抓出手養,因為雄鳥會對幼鳥很有攻擊性。
這種鸚鵡應該只由有經驗的繁殖者或保育機構飼養繁殖,它們對其它種類甚至同類都十分具攻擊性與侵略性,必須成對分開飼養,生性活潑但不吵雜,喜愛洗澡,對於寒冷與潮濕的天氣較為敏感,飼主在它們的適應階段須多加留意,須定期為它們除蟲,以防寄生蟲感染,食物上大致同於一般的草原鸚鵡,主要以各類混合種子為主食,再搭配穀物、小米栗、各種鮮的水果及綠色蔬菜。
此外,喜歡啃咬,需要提供新鮮樹枝或是木頭等供其磨嘴玩樂。對於寒冷或是過於潮濕的氣候特別敏感,很容易生病,因此飼養環境需要特別注意溫度和濕度的控制。金肩鸚鵡平時幾乎都在籠底地面活動,很容易感染腸道寄生蟲或是微菌性疾病,因此需要定期除蟲並且保持環境清潔。均衡的飲食、維他命A、B、D、E以及礦物質的補充也很重要。

種群現狀

金肩鸚鵡 在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時遭到大量的捕捉,而棲息地破壞使食物大為短縮、盜捕行為依舊存在,所以野外數量很稀少,已屆瀕臨絕種的危機。由於農地開發等破壞棲息地的行為,而使草類種子等主食大量減少,加上一直有人暗中持續進行違法盜捕,使得這種稀有的鸚鵡數量日益減少,野外的金肩鸚鵡約有四個族群,每個族群約30-100隻,數量極為稀少,世界總數量可能不超過500隻,因為在野外數量受到很大的威脅;這種鸚鵡在國際間已不常見。

保護級別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EN)。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