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

《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悼亡詞。該詞上片敘天人永隔之恨,起筆直抒恩愛夫妻生離死別的無窮憾恨,雖然三年過去,沉重的哀思仍然纏擾詞人,無法釋懷。下片抒思念亡妻之情,構想九泉之下妻子會寄來書信,這樣就能了解她死後的苦樂和相伴的魂靈。全詞虛實結合,層層入深,悽惋纏綿,發自肺腑,不假雕飾。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納蘭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納蘭性德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金縷曲1·亡婦忌日有感
此恨何時已。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2。三載悠悠魂夢杳,是夢久應醒矣。料也覺、人間無味。不及夜台3塵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釵鈿約4,竟拋棄。
重泉5若有雙魚6寄。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相倚。我自中宵成轉側,忍聽湘弦7重理。待結個、他生知已。還怕兩人俱薄命,再緣慳、剩月零風裡。清淚盡,紙灰起。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金縷曲:詞牌名。又名《賀新郎》《乳燕飛》,亦作曲牌名。一百十六字,前後片各六仄韻。
  2. 葬花天氣:指春末落花時節,大致是農曆五月,這裡既表時令,又暗喻妻子之亡如花之凋謝。
  3. 夜台:指墳墓。
  4. 釵鈿約:釵鈿即“金釵”、“鈿合”,女子飾物。暗指愛人間的盟誓。
  5. 重泉:即“黃泉”、“九泉”,指生死兩隔。
  6. 雙魚:書信,典出古樂府。
  7. 湘弦:即湘靈鼓瑟之弦。傳說舜之妃子溺湘水而亡,後為水神,古代詩詞中常用琴瑟代指夫妻,這裡指納蘭不忍再彈奏那哀怨淒婉的琴弦,否則會勾起悼亡的哀思。

白話譯文

這愁緒什麼時候才是盡頭?滴落在空空台階上的細雨終於止住,夜晚如此清冷,正是適宜葬花的天氣。你離我而去已整整三年,縱然是一場大夢,也早就應該醒來了。你一定是覺得人間沒有趣味吧,不如泥土深處的黃泉,雖冷冷清清,但它能埋葬所有的愁怨。你倒是去了那清淨之地,而我們生生世世不離不棄的約定,就這樣被你拋棄。
如果可以寄書信到黃泉該多好,好讓我知道你這些年過得怎樣,是誰在身旁照顧你。夜深了,我仍然輾轉反側,無法入睡,不忍聽他們的續弦之議。讓我們來生再結為知己吧,就怕真的有來生,我們兩個仍然無法長相廝守。而今,我的淚水已經流盡,紙錢燒成灰,飄忽不定。

創作背景

康熙十六年(1677年)盧氏因難產不幸去世,這首詞即作於康熙十九年(1680年)農曆五月三十日,為盧氏亡故三周年之時。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詞一開篇,作者就化用李之儀《卜運算元》中“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的成句,看似突兀的一個反問句,卻真實地道出納蘭對盧氏之死所表達出的哀傷痛悼之情,雖然盧氏已經去世三年,但是納蘭對她的思念卻一直沒有停止,他也曾想開始新的生活,卻又始終放不下舊情,在亡婦忌日之時,他的這種鬱結已久的矛盾心情終於得以釋放,一個“恨”字,點明了全詞的主旨。
接下來作者交代了時間、地點,“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盧氏的忌日是農曆五月三十,此時正是綠葉茂盛、花漸凋謝的暮春季節,因此說是“葬花天氣”。屋外雨聲連連,而納蘭的心情則沉重淒清,所以他雖然身在春季,卻感受此時已是“寒更”。
對於盧氏的離世,納蘭始終不能承認這個事實,因此他總希望這只是一個夢,等到夢醒之後,盧氏就會出現在他的面前。但幻想終究是幻想,不會有夢一做就是三年。對於盧氏之死的原因,納蘭猜想是因為她“料也覺、人間無味”。因為墳墓雖然冷清孤寂,但是卻能夠把所有的愁苦都埋葬於地下。
上片結尾“釵鈿約,竟拋棄”呼應開篇“此恨何時已”,似有怨恨之意,你和我本有釵鈿之約,如今你卻要違背誓言,讓我獨自一人痛苦地生活在人間。
全詞到了下片,納蘭開始傾訴自己的別後生涯。“重泉若有雙魚寄。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相倚。”納蘭在這裡構想陰問如果能通書信,自己也就能夠知道盧氏這些年來的苦樂哀思與準一起相伴度過。詞從空階滴雨,仲夏葬花寫來,引起傷春之感和悼亡之思;又以夜台幽遠,音訊不通,以至來生難期,感情層層遞進,最後萬念俱灰。此生已矣,來世為期。全詞虛實相間,實景與虛擬,所見與所思,糅合為一,歷歷往事與冥冥玄想密合無間。納蘭詞“哀感頑艷”、“令人不能卒讀”,於此可見一斑。
從生前的恩愛,到關心亡妻死後的生活,甚至在其逝去後經常夜不能寐、輾轉反側地思念她,可見納蘭對盧氏的愛已經深入骨髓。 “湘弦”一詞在這裡明指納蘭害怕睹物思人,因此不忍再彈那哀怨淒婉的琴弦,也暗含了他不忍續弦再娶之意。
據記載,納蘭在盧氏死後,“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由此可見,納蘭不但把盧氏當成了自己的賢內助,更是把她視為知己,這在封建社會中,是一個難能可貴的觀念,因此在妻死不能復生、自己又不忍續弦的情況下,納蘭想要和盧氏“待結個、他生知己”,這雖然是一種不切實際的自我安慰。但是納蘭對此無比的執著,甚至還害怕他們兩個人即使來生結緣。卻也像今生這樣命薄,美好的光景、美好的情緣不能長久。
在詞的結尾,納蘭終於從內心世界回到現實,在那空階之上,親手點燃了祭奠亡妻的紙錢,並且自己心中所有的情感都化成一句話,“清淚盡,紙灰起”。

名家點評

當代詞學大師唐圭璋《納蘭容若評傳》:“柔腸九轉,悽然欲絕。”
現代作家盛冬玲《納蘭性德詞選》:“這又是一闋悼亡之作。作者在盧氏夫人逝世三周年的忌日,追念亡妻,不禁悲從中來,轉側難眠。因想打破人世冥間的界限,通問近來訊息;又想跨越今生來世的鴻溝,結個他生知己。詞意悲切,而不加修飾。只如家常相對,傾訴衷腸。其一往情深、哀不自勝之處,感人至深。”
古典文學研究專家錢仲聯《清詞三百首》:“悼亡詞,要用血和淚寫成,情感真摯,哀思纏綿,語言要自然樸素,不尚塗澤。說真摯,但不要庸俗,著名的元稹《遣悲懷》詩,雖真實,但夾雜一些庸俗的東西。千古的詞家絕作,只有蘇軾的《江城子·記夢》了,情摯而又形象突出,雙方人物活動在夢中與夢外。飲水詞中悼亡之作較多。有人物活動,更突出的是主觀抒情,極哀怨之致,這一闋可為代表。語言方面,有些典故和代詞。但比較為人們所熟知和常用,於全詞無礙。”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