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絲瓜炭疽病

金絲瓜炭疽病主要侵害葉片、莖蔓和果實。苗期至成株期都可受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絲瓜炭疽病
  • 外文名:Ornamental gourd anthracnose
  • 報檢植物金絲瓜
  • 報檢類型病害
基本信息,病害症狀,病原特徵,侵染循環,發病條件,防治方法,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

基本信息

檢測認定:金絲瓜炭疽病
中文名稱:金絲瓜炭疽病
中文別名:金瓜炭疽病
英文名稱:Ornamental gourd anthracnose
病原中文名稱:瓜類刺盤孢
病原拉丁學名: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Berk.&Mont.)Arx.
病原拉丁異名:C.1agenarium(Pass.)Ell.et Halst.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寄主:瓜類
危害部位:葉片、莖蔓和果實
傳播因子:種子、病殘體、土壤、結露
防治指標:(不詳)
檢疫地位:非檢疫對象

病害症狀

幼苗期染病,子葉邊緣出現半圓形褐色病斑,潮濕時可見粉紅色粘狀物,莖部病斑黑褐色,嚴重時苗猝倒。葉片染病,病斑褐色,周圍具黃暈圈,症斑多時全葉枯死。莖蔓、葉柄染病病斑長圓形,稍凹陷。果實染病病斑褐色,凹陷,輪生小黑點,潮濕時表面具淡紅色粘狀物。

病原特徵

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Bark.&Mont.)V.Arx 稱葫蘆科刺盤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Glomerella lagenarium(Pass.)Watanable et Tamura稱瓜類小叢殼,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盤散生或聚生,黑褐色圓形,直徑85~126µm,具褐色剛毛,產孢細胞瓶梗形至圓筒狀;分生孢子單胞,圓筒形,直,兩端鈍圓,內生油球2個,大小14~16×4.5~5.5µm ;附著胞棍棒形,褐色,寬橢圓形至不規則形,邊緣大多稍整齊,大小5.5~8×5~5.5µm 。G.1agenarium子囊殼球形,直徑約110µm ,子囊孢子單胞無色,在自然條件下未發現,通過人工培養和紫外線照射,可產生子囊殼。該菌能引起各種瓜類炭疽病。

侵染循環

主要以菌絲或擬菌核在種子上或隨病殘株在田間越冬,亦可在溫室或塑膠溫室舊木料上存活。越冬後的病菌產生大量分生孢子,成為初侵染源。此外潛伏在種子上的菌絲體也可直接侵入子葉,引致苗期發病。病菌分生孢子通過雨水傳播,孢子萌發適溫22~27℃,病菌生長適溫24℃,8℃以下,30℃以上即停止生長。10~30℃均可發病,其中24℃發病重。濕度是誘發本病重要因素,在適宜溫度範圍內,空氣濕度93%以上,易發病,相對濕度97~98%,溫度24℃潛育期3天,相對濕度低於54%則不能發病。早春塑膠棚溫度低,濕度高,葉面結有大量水珠,苦瓜吐水或葉面結露,發病的濕度條件經常處於滿足狀態,易流行。露地條件下發病不一,南方7~8月,北方8~9月,低溫多雨條件下易發生,氣溫超過30℃,相對濕度低於60%,病勢發展緩慢。此外,採用不放風栽培法及連作、氮肥過多、大水漫灌、通風不良,植株衰弱發病重。此病南方危害不重,但北方反季節栽植的苦瓜危害較重。

發病條件

(1)種植密度大、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抗性降低易發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間病殘體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從生的田塊,植株抗性降低,發病重。
(3)種子帶菌、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機肥帶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殘體的易發病。
(4)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易發病,溫暖、高濕、多雨、重露、日照不足易發病。
(5)大棚栽培的,往往為了保溫而不放風、排濕、引起濕度過大的易發病。
(6)陰雨天或清晨露水未乾時整枝,或蟲傷多,病菌從傷口侵入,易發病。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播種或移栽前,或收穫後,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深翻地滅茬,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原和蟲原。
(2)和非本科作物輪作,水旱輪作最好。
(3)選用抗病品種,選用無病、包衣的種子,如未包衣則種子須用拌種劑或浸種劑滅菌。
(4)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5)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在播種前撒施或溝施滅菌殺蟲的藥土。
(6)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不用帶菌肥料;採用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有利於減輕病害。
(7)及時清除病株,病穴施藥。
(8)高溫乾旱時應科學灌水,嚴禁連續灌水和大水漫灌。
(9)地膜覆蓋栽培,可防治土中病菌危害地上部植株。
(10)避免在陰雨天氣整枝;及時防治害蟲,減少植株傷口,減少病菌傳播途徑;發病時及時防治,並清除病葉、病株,帶出田外燒毀,病穴施藥或生石灰。
(11)大棚栽培的可在夏季休閒期,棚內灌水,地面蓋上地膜,閉棚幾日,利用高溫滅菌。
(12)高溫乾旱時應科學灌水,以提高田間濕度,減輕蚜蟲、灰飛虱危害與傳毒。嚴禁連續灌水和大水漫灌。澆水時防止水滴濺起,是防止該病的重要措施。
(13)棚室栽培的儘可能採用生態防治,尤其要注意溫濕度管理,採用放風排濕,控制灌水等措施降低棚內濕度,使棚內濕度保持在70%以下,減少葉面結露和吐水。
(14)田間操作,除病滅蟲,綁蔓、採收均應在露水落乾後進行,減少人為傳播蔓延。

生物防治

2%抗黴菌素(農抗120水劑) 200倍液
2%武夷菌素(BO一10)水劑200倍液

化學防治

(一)種子消毒:
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勻種子後,用塑膠薄膜蓋好,燜種24小時後催芽。
(二)噴施用藥:
棚室或露地發病初期噴灑:
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7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
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400~500倍液
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
60%防霉寶超微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50%多豐農可濕粉500倍液
80%大生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如能混入噴施寶或植寶素7500倍液,可有藥肥兼收之效。採收前7天停止用藥。
(三)塑膠棚或溫室採用煙霧法:
選用45%百菌清煙劑,每667 m2 250g,隔9~11天熏1次,連續或交替使用,也可於傍晚噴撒8%克炭靈粉塵劑或5%百菌清粉塵劑,每667 m2 lkg。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