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粟洞

金粟洞

金粟洞位於晉江市紫帽鎮紫帽山。金粟洞相傳為唐朝道士鄭文叔修煉之地,現存為清宣統二年(1910年)重修,系三開間三進深硬山頂磚木結構,兩側帶廂房,尚存有宋代石鼓一對及明代重修殘碑1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粟洞
  • 名稱:泉州道觀
  • 題詩作者:陳步蟾
  • 朝代:清代
正文,作者簡介,內容簡介,

正文

:紫帽山頭雲繞屋,祥光萬道當空矗。天瓢金粟粒粒圓,傳說羽衣鄭文叔。緬昔滄海變桑田,仙人跨鶴下雲煙。天亦雨珠兼雨玉,滋培地力報豐年。貧者得此富盈餘,又占仙人洞裡居。每覓災何處是,移為孫子世犁鋤。可惜世人只愛金,此粟由來在人心。能把禮耕兼義種,何須洞裡細搜尋。於今石洞薜蘿封,仙人從此渺無蹤。囑咐煙雲來管守,凌霄高塔鎖重重。南箕北斗尚高懸,天亦憐我孰可憐。待得刺桐花再放,萬牛輦出下峰巔。

作者簡介

陳步蟾,字壽臣,又字修鏡,號桂屏,南安人。鹹豐五年(一八五五年)優貢,中書科中書。辦理團練,獎五品銜。掌教豐州書院。有詩文集《不知非齋紀聞》八卷、《豐州先正文存》。
注釋:金粟洞:位於晉江、南安、鯉城交界處的泉州四大名山之一紫帽山上的一個著名景點,有“不到金粟洞,就不算到紫帽山”之說。《晉江縣誌》載:唐元德真人鄭文叔修煉於此,道術甚高。相傳昔時有客過洛陽,遇羽衣遞書與文叔。書到,文叔取粟(粟,北方指小米,閩南指稻穀)半升以酬客。客還家,視粟皆成精金,此處故名。原有碑刻“金粟之洞”四個字,宋寧宗趙擴書。現洞已不見,碑也不知何去了。羽衣:以鳥羽為衣,取其像神仙飛翔之意,亦即指神仙。災?:災後開墾過的土地。據傳金粟洞曾遭火災,災後其周圍被開墾為耕地。(?,上半部從“余”不從“佘”)。薜蘿:這裡泛指雜草灌木。南箕北斗:兩個星宿名,箕在南,斗在北。
律體:這是一首七言古體詩(也叫“七言古風”,簡稱“七古”)。

內容簡介

詩由金粟洞的傳說說開去,批判了夢想不勞而得金的貪婪之人,揭示了重禮義而得人心和勤勞致富的真諦。全詩分三個層次,依次為首段八句、中間八句和末段八句。
首段八句介紹金粟洞的來歷、傳說,突出它帶給人們恩惠這一點。“天亦雨珠兼雨玉,滋培地力報豐年”。就是說,連老天下雨都像下珍珠和金玉似的,滋潤和肥沃著這裡的土地,使之年年得豐收。
中間八句是全詩的中心。“貧者得此富盈餘”承接前段,說有的人還貪心不足,“又占仙人洞裡居”,洞裡居乾什麼呢?就是要把洞裡的“金粟”都搜尋出來,可惜洞已被燒了,這裡夷為平地了,哪裡去找呢?進而指出:“此粟由來在人心。能把禮耕兼義種,何須洞裡細搜尋。”就是說,實際上哪有真的“金粟”呢,金粟只是藏在人心裡的美好的東西而已,而就我們的民族傳統而言,這種美好的東西就是“禮”和“義”,所以與其在洞裡細搜尋,不如退而去“耕禮”、“種義”。“禮耕”和“義種”用的是比喻兼象徵的修辭手法。
末段八句自“於今石洞薜蘿封”至篇末,再承上段說,因金粟洞被貪婪的人占去了,又遭火災和破壞了,現在是雜草灌木叢生,把洞口也封住了,別說“金粟”沒有了,就連仙人也不知跑到哪兒去了,空留下“煙雲來管守,凌霄高塔鎖重重”,而“南箕北斗”當然是永恆地高懸著,一片淒清蕭瑟景象,天可憐見!不過最後結句“待得刺桐花再放,萬牛輦出下峰巔”還是給人們留下個“光明的尾巴”,待到大地回春,“刺桐花再放”,萬牛競發,拉著車駕,從峰巔下到地面上來,勤奮耕耘,定會收穫到“金粟”的!詩意味深長,頗富啟迪。
從藝術上看,詩中四句一轉韻,便於敘事說理,富有變化而顯得曲折跌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