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山遺址

金牛山遺址

金牛山遺址,位於遼寧省營口市大石橋市永安鎮西田村村西金牛山,金牛山是遼東半島中部沿海平原上的一座拔地而起的孤立山丘,海拔69.3米,周長1240米,面積約0.308平方千米。山東南有一大型溶洞,是26萬年前的一處古人類居住地,為中國東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最早的古遺址之一。

金牛山遺址文化特徵與北京人相似,表明遼寧地區的原始文化與北京猿人有密切的關係。金牛山遺址對於了解當時人類的生活以及利用洞穴的情況都是很重要的資料。

1988年1月13日,金牛山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4月,金牛山遺址被營口市人民政府列為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金牛山遺址
  • 地理位置:遼寧省營口市大石橋市永安鎮西田村村西金牛山
  • 占地面積:0.308平方千米
  • 保護級別: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183
  • 所處時代:舊石器時代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歷史文化,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舊石器時代(約26萬年前),金牛山遺址境域出現遠古人類——金牛山人。
A點洞穴A點洞穴
日本侵占中國東北時(20世紀30年代),曾在金牛山遺址發現過14種哺乳動物化石。
1945年,在金牛山遺址境域開山取石時,發現了動物化石。
1972年,遼寧省文物普查時,金牛山遺址被發現。
1974年開始,遼寧省考古工作者、營口市文物部門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學系等科研單位,對金牛山進行發掘。
1984年,中國北京大學考古系實習隊在金牛山遺址發現了一批罕見的古人類化石和居住面,同層出土的還有大量動物化石。

遺址特點

金牛山遺址整個山體基岩是由前震旦紀遼河群大石橋組白雲質大理岩石灰岩和泥質板岩、雲母片岩夾菱鎂礦等多種岩石組成,地層走向和地質構造複雜。在山上現發現四個第四紀堆積剖面,編號為A、B、C、D點,大量動物化石和人類化石出自A點洞穴。
金牛山雕像金牛山雕像
A點洞穴位於山的東側,因當地鄉民多年開山打石,原洞穴風貌已被破壞,洞頂塌落,殘存南壁。洞口東向,殘寬5米,高15米。洞內發掘的文化層厚13.5米,堆積可分為八層,第四層以上是棕黃色砂質粘土含鈣質膠結角礫層,出土晚更新世哺乳動物化石。第五層以下是棕紅色粉砂土含大塊角礫膠結層,出土一批古代的動物化石,即分上下兩組,上組堆積性質可與我國華北的馬蘭黃土進行對比,動物化石為赤鹿、轉角羚羊、洞熊等,鈾系法測定年代為16—20萬年;下組地層堆積性質可與周口店北京猿人洞穴相比,動物化石主要種屬有擬布氏田鼠、大河狸、變種狼、中國貉、三門馬、梅氏犀、李氏野豬、腫骨鹿、最後劍齒虎、碩獼猴等,鈾系法測定年代為20—31萬年,人類化石層位年代為26萬年前,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晚期。
金牛山人化石全部材料均出自第七層底部,靠近南壁約2米處的1.6平方米的範圍之內。從人類化石出在同一層面,化石顏色相同,腕、跗骨等各部關節面相吻合的情況判斷,全部化石屬於同一個人的個體。根據頭骨碩大而粗壯,肌脊發育,結節不明顯,牙齒粗壯的特徵以及頭骨縫癒合和牙齒磨損程度來看,所出金牛山人為一個20歲左右的女性。

文物遺存

1975年、1976年、1978年,遼寧省博物館、營口市文化局、大石橋市文化局對金牛山遺址進行了三次挖掘,發現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舊石器和人類用火遺蹟,共發現石器30餘件,大部分用脈石英製成,主要是刮削器和尖狀器,都是用錘擊法和砸擊法打制的石片加工而成。刮削器類型有單刃、復刃、半圓形等種類,器型較小;頭骨、脊椎、尺骨、髖骨、腕骨、足骨和趾骨等50餘件;腫骨鹿、劍齒虎、變種狼等哺乳動物化石76種,加上爬行類、鳥類動物化石11種,總計為87種,上千件;在與人類化石同層位的地層中,還發現約20厘米厚的灰燼層,灰堆較集中,呈圓形,內含大量燒骨、土塊,說明金牛山人長期用火。
金牛山人頭骨化石金牛山人頭骨化石
在金牛山A點洞穴第六層底部發現一具較完整的人骨化石,其頭骨特徵與北京猿人極為相似,但眉脊沒有北京猿人粗壯,骨壁也較薄顱長206毫米,寬148毫米,高123毫米,腦量1335毫升,額骨傾角43度,屬早期智人。

研究價值

從金牛山遺址人頭骨形態觀察,既有早期智人階段的進步特徵,又有與北京猿人相似的原始特徵,在人類發展階段中,處於直立人向早期智人的發展過渡階段。這一階段的人類化石在中國國內和國際上都是極為罕見的。金牛山遺址的發現對研究從猿到人的發展過程中人類的行走步態和手的靈活程度、過渡階段的人類體質特徵等都具有重要意義。金牛山人化石的發現,不僅對研究古人類的體質特徵,從而探討當時人類對改造自然的能力,即研究人類早期的歷史有重大的意義。同時對研究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轉變也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地表化石地表化石

保護措施

1979年,金牛山遺址被遼寧省革命委員會公布其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碑刻保護碑刻
1988年1月13日,金牛山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為:金牛山圍牆及牆外南、北各150米,牆東50米,西15米至長大鐵路為保護範圍;保護範圍外,向西200米為1類建設控制地帶,向南、北各1000米為2類建設控制地帶,東側的老哈大公路至金牛山間的鄉路為5類建設控制地帶。
1992年,建立了金牛山遺址陳列館,山頂犀牛標誌、環山道路、荷花池、圍牆、綠化等工程,並正式對外開放。
2005年,大石橋市人民政府成立了金牛山遺址博物館。
2014年,大石橋市人民政府先後開展了A地點洞穴保護棚工程、C地點洞穴搶險加固工程和危岩體加固等保護工程。

歷史文化

遠古文化
金牛山遺址做為遠古人類文化遺產彌足珍貴。1984年10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呂遵諤在金牛山組織發掘出土古人類化石,被命名為“金牛山人”。金牛山人發掘完整,對研究古人類的發展、深化、起源、分布以及猿人與智人階段的體質特徵及古地理、古氣候等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被列為世界十大科技進展項目之一。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金牛山遺址位於遼寧省營口市大石橋市永安鎮西田村村西金牛山。
金牛山遺址
交通
大石橋市——振興中路——哈大南路——金牛山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