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仙人洞遺址

壽山仙人洞遺址

壽山仙人洞遺址,位於吉林市樺甸市八道河子鎮壽山村北安屯西側,哈達嶺山脈壽山主峰東坡上部,東麓山腳下為南北流向的壽山河。一處較大型的天然溶洞,是吉林市已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居住遺址,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距今2萬年。壽山仙人洞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遺址簡介,歷史沿革,主要特徵,建築規模,

遺址簡介

壽山仙人洞遺址,位於吉林市樺甸市八道河子鎮壽山村北安屯西側,哈達嶺山脈壽山主峰東坡上部,東麓山腳下為南北流向的壽山河。遺址南距壽山村1.5公里,東北距北安屯0.5公里。洞口地理坐標北緯43°09'06.9",東經126°37'02.9",高程460米。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民國時期成書的《樺甸縣誌.名勝》,對壽山及仙人洞即有記載。20世紀50年代以來,當地的文物部門就曾懷疑仙人洞存在洞穴遺存,但多年來一直未通過考古工作確認。1991年5月,吉林大學考古學系陳全家教授領隊,對遺址進行了小面積試掘,出土大量的動物化石和骨、石製品,確認壽山仙人洞為一處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1993年5~6月,吉林大學考古學系、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仙人洞進行了正式發掘,出土骨、石製品200餘件,古脊椎動物和鳥類化石730餘件。

主要特徵

仙人洞洞口南偏東12°,高2.87米,寬3.1米,全長約300米。洞內發現人類活動堆積的面積約100平方米,可分為前後兩室。洞內堆積可為上下兩層,下層絕對測年約距今16.21±1.8萬年,與同時期的遼寧營口金牛山遺址相近,具有以小石器為主體的中國北方主工業類型的普遍特徵;上層絕對測年約距今34290±510年,傳承了下層的文化特徵,同時在石製品類型和加工工藝上較下層有明顯的進步,出現了黑曜岩石製品和磨製骨器。

建築規模

仙人洞遺址是目前吉林省經過正式發掘的保存最完整,層位關係最為清楚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也是經過系統科學研究的吉林省內測年最早的舊石器時代遺存,具有重要學術價值。洞穴內地層堆積厚,石器和動物化石豐富,是東北地區繼遼寧營口金牛山、本溪廟後山洞穴遺址之後的又一處重要發現。日、韓、俄等多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者曾赴仙人洞進行學術考察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為研究高緯度地區舊石器中晚期人類文化與技術、生存特點,以及人類行為與周圍環境的關係提供了重要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