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濂

金濂(1392-1454),字宗瀚。其先世北京漷縣人,洪武初年,曾祖父金誠遷居淮安府新城,落籍山陽縣。他的祖父叫金德,父名金銘,均為普通百姓。

基本介紹

  • 本名:金濂
  • 字號:宗瀚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山陽
  • 出生時間:1392年
  • 去世時間:1454年
人物簡介,金濂傳記,原文,譯文,

人物簡介

金濂從小即很聰明,好讀書,記憶力強,且有遠大抱負。永樂十五年(1417)考中舉人,十六年連捷進士。授湖廣道監察御史,辦事認真負責,凜然持風裁③。宣德初,巡按廣東,以廉能稱著。後改巡按江西、浙江,“賢聲載道”。浙江巨盜史慶真活動猖獗,“人莫能制”。開始因為未能捕獲,曾受到免職的處分。後來他終於捕獲該盜,又復了官。這時他父親去世了,他按封建禮教回家守制。但是,朝廷看中他的才能,提拔他為陝西按察副使。當時陝西西北部是邊境,韃靼人朵兒只伯經常率兵騷擾,邊境不得安寧,戰爭連年不斷,朝廷任命他為巡撫兼督甘綏各郡糧餉。他規劃有方,兵食給足。
正統三年(1438),金濂被提拔為僉都御史,參贊寧夏軍務。他平常對兵法素有研究,與諸將論兵,指授方略,無不取勝。六年,內調;七年復出鎮寧夏,不久,被提拔為右副都御史,仍鎮寧夏。金濂在寧夏,善於籌劃,政績突出。寧夏原有五條渠,但當時已淤塞了三條。濂組織民眾加以疏浚,使得一千三百多頃荒蕪的農田得到灌溉,長上莊稼。當時朝廷號召富民運送糧食到邊防,送糧千石以上的即可得到朝廷璽書獎勵。金濂上書請求對千石以下者也進行獎勵。朝廷接受了他的意見,富民紛紛送糧寧夏,因而邊儲兵餉很充裕。敵人見金濂知兵善政,聞者心懾,不敢南犯,邊境以安。金濂閒暇時便到學宮命諸生講讀經史,且命將校環聽,並教以習射演武,寒暑不斷。這種亦文亦武的教育,頗適應邊境地區的戰備需要。正統八年(1443)秋,金濂被召還,升為刑部尚書,並侍皇帝經筵。他在刑部辦事剛正,悉心庶獄,推讞疑獄,發無不中,奸慝無所貸。他外嚴而內恕,從不濫刑。十一年三月,安鄉伯張安與弟爭祿,皇帝命令逮捕治罪,但三法司與戶部互相推諉。因此,言官便上書彈劾金濂、戶部尚書王佐、右都御史陳鎰,侍郎丁鉉、馬昂、副都御史丁璇、程富等,皇帝一怒之下,便將這些大臣都下了獄。但是,沒過幾天就又放出來了,因為本來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正統十三年十一月初四,朝廷發京營江浙兵****福建鄧茂七,命寧陽侯陳懋為征夷將軍,總兵官保定伯梁珤④、平江伯陳豫為左右副總兵,都督范雄、董興為左右參將,以金濂提督軍務。軍中事無大小,悉聽其處置。當大軍南下渡淮時,適金母病故,金濂匍伏回家,慟哭祭弔,朝廷不給假,只好隨軍出征,他走出東仁橋,淮城人分立兩旁候他。他望著鄉親們拱手說:“眾鄉里恕我不能一一登門拜望”。說完便匆匆就道。當他們入閩之前,鄧茂七已中流矢身亡,餘眾擁立他的侄兒鄧伯孫為首領,盤踞九龍山。金濂抵閩,以“安輯⑤為心,撫順為先”,對不聽勸撫者則征剿之。當時官兵多年未戰,紀律渙散,金濂狠抓整頓,凡有違紀,均嚴繩以法,軍紀立刻整肅。他與將軍們設計,以一支偽裝成素質差不能作戰的隊伍出戰,引誘敵人出來,然後設伏兵殺入敵人營壘,生擒了鄧伯孫。以後又進兵沙縣,剪貢州,芟掛口,夷陳山,而尤溪、將樂諸邑,以次攻破,逐一平定了殘部。正統十四年,英宗皇帝親自率兵與蒙古人作戰,兵敗被執。景帝監國,戰事特別緊張,便將金濂召還。當時有些人誣陷攻擊金濂,但景帝不予理睬,反而加封金濂為太子賓客,拿雙份俸祿。儘管金濂懇求辭掉一俸,景帝卻不同意,說:你為國家操勞,作了很大貢獻,只恐俸不酬勞,豈可辭此俸祿。當年十一月,改任戶部尚書,加封為太子太保,特進光祿大夫。此時任戶部右侍郎的正好是淮安同鄉沈翼⑥,二人齊心協力為國家理財,更得景帝賞識。由於當時戰爭不斷,財政費用及軍糧十分緊張,需要一個很能幹的人來管理國家的財務。景帝起用金濂為戶部尚書確實是知人善任。金濂統籌規劃,準確統計綜核,開源節流,向皇帝上了“撙節便宜”十六條意見,俱見採用,因此,國用無乏。大凡當家理財者容易招怨,但他毫無顧忌。金濂說,“今邊塵澒洞⑦,兵非食不飽,馬非牧不壯,為國任大臣之責,苟有可以安民生、拯時艱者,寧受謗不辭。”結果真的為了國事再次受謗下獄。情況是這樣的:景帝即位後,詔免天下租稅十分之三。詔書上未指明包括哪些稅,因為國用緊張,金濂通知天下有司,但減米麥農稅,銀布絲帛則照征如故。當時浙東有一大姓輸綿絹至京,以其半賄賂權貴江淵,自己千沒⑧另一半,金濂抓住此事不放,江便嗾台諫官彈劾金濂,金據理力爭。景帝察知有誣,不問。都御史王文素與金有隙,極力攻擊。景帝不得已,只好將金下獄,但三天后便釋放,只削去宮保加銜,改任工部尚書。吏部尚書何文淵說,理財非濂不可,今“北虜未臣,南夷復閧,所急者軍儲耳。金濂有經濟才,其計度財賦以充邊儲,非為私也。自古理財之臣多招怨謗,如唐之韓滉、宋之趙開是已。”再三請皇帝復用金濂。三月,復任金濂為戶部尚書,四月又復加太子太保宮銜。金濂剛果有才,所至以嚴辦稱。平居威重凝肅,而接物愈恭,尤喜汲引士類,人有一善必獎譽之。襟量弘闊,權度精明,博識高才,勤於問學。雖暮年皓首,於經史猶能記憶成誦。著有《諸史會編》一百二十卷。為官近四十年,歷仕五朝,精忠偉望,卓然為一代名臣。因操勞過度,晚年患有痰疾。景泰五年(1454)五月二十二日卒於官,享年六十三歲。卒之日,朝野士大夫,及將校、胥吏、兵民商賈,莫不哀慟。皇帝為之輟朝一日,命禮部諭祭,遣官來淮安為其造墓。棺木安葬等費用皆出於上賜。皇帝還追封金濂為“沭陽伯”,賜謚“榮襄”。
金濂逝世以後,山東許某為他寫了一篇行狀,太子太傅兼東閣大學士高谷為他撰寫了神道碑,內閣輔臣戶部右侍郎蕭鎡為他撰寫了傳記,均予以很高的評價。說他“任耳目、司風紀、誅豪強、平寇賊、督軍餉、整邊務、平刑益賦、重儒下士,”無一不合乎古道。與古賢相比,“清介峻厲,有若韋恩謙(唐代西邊名臣);振肅綱維,有若狄兼謨(唐狄仁傑族孫,敢於上書言事);寬平公恕,有若季適之(唐刑部尚書);綜理周密,有若杜元凱(晉杜預,任度支尚書七年,國家軍需充溢,人稱“杜武庫”,且博學多通)。”據縣誌記載他的墓地在石塘,即今朱橋鎮寶林村。他的神道碑並非安葬時所立,因為撰文者不久即受到貶斥,且內容迴避權貴而不詳,擱置了三十多年未刻。三十八年後,金濂同僚何文淵的兒子工部尚書何喬新,托淮安知府徐鏞,從金濂的孫子那兒找到陳循的文稿,重加校訂,並增補其脫略者,寄還金濂家,金家這時才鐫刻豎立,此神道碑很高大,前幾年曾見臥於寶林村灌溉渠的內側地上,現已被土掩沒。

金濂傳記

原文

金濂(1392—1454),字宗瀚,山陽人。永樂十六年進士,授御史。宣德初,巡按廣東,廉能最。改按江西、浙江。捕巨盜不獲,坐免。盜就執,乃復官。嘗言郡縣吏貪濁,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間故事,遣使勞賚,則清濁分,循良勸。帝嘉納之。用薦遷陝西副使。
正統元年上書請補衛所缺官,益寧夏守兵,設漢中鎮守都指揮使,多議行。三年擢僉都御史,參贊寧夏軍務。濂有心計,善籌畫,西陲晏然。寧夏舊有五渠,而鳴沙洲、七星漢、伯石灰三渠淤。濂請浚之,溉蕪田一千三百餘頃。時詔富民輸米助邊,千石以上褒以璽書。濂言邊地粟貴,請並旌不及額者,儲由此充。六年詔僉都御史盧睿與濂更代。次年,睿召還,濂復出鎮。尋加右副都御史,與睿代者再。
八年秋拜刑部尚書,侍經筵。十一年,安鄉伯張安與弟爭祿,詔逮治。法司與戶部相諉,言官劾濂及戶部尚書王佐右都御史陳鎰,侍郎丁鉉馬昂副都御史丁璿、程富等,俱下獄。數日,釋之。
福建賊鄧茂七等為亂,都督劉聚、都御史張楷征之,不克。十三年十一月大發兵,命寧陽侯陳懋等為將軍往討,以濂參軍務。比至,御史丁瑄已大破賊。茂七死,余賊擁其兄子伯孫據九龍山,拒官軍。濂與眾謀,羸師誘之出,伏精兵,入其壘,遂擒伯孫。帝乃移楷討浙寇,而留濂擊平余賊未下者。會英宗北狩,兵事棘,召還。言者交劾濂無功,景帝不問,加濂太子賓客,給二俸。尋改戶部尚書,進太子太保
時四方用兵,需餉急,濂綜核無遺,議上撙節便宜十六事,國用得無乏。未幾,上皇還。也先請遣使往來如初,帝堅意絕之。濂再疏諫,不聽。初,帝即位,詔免景泰二年天下租十之三。濂檄有司,但減米麥,其折收銀布絲帛者征如故。三年二月,學士江淵以為言,命部查理。濂內慚,抵無有。給事中李侃等請詰天下有司違詔故。濂恐事敗,乃言:“銀布絲帛,詔書未載,若概減免,國用何資?”於是給事中御史劾濂失信於民,為國斂怨,且訐其陰事。帝欲宥之,而侃與御史王允力爭,遂下都察院獄。越三日釋之,削宮保,改工部。吏部尚書何文淵言理財非濂不可,乃復還戶部。濂上疏自理,遂乞骸骨,帝慰留之。東宮建,復宮保。尋復條上節軍匠及僧道冗食共十事。五年卒官,以軍功追封沭陽伯,謚榮襄。
濂剛果有才,所至以嚴辦稱,然接下多暴怒。在刑部持法稍深。及為戶部,值兵興財詘,頗厚斂以足用雲。

譯文

金濂,字宗瀚,山陽人。永樂十六年(1418),中進士,被授予御史。他曾說郡縣官員貪污,應敕令按察司、巡按御史考察廉潔能幹的人,就如洪武年間的做法那樣,再派使者去慰勞和獎賞,這樣則官員清濁自分,守法而有治績的官員也受到鼓勵。皇上嘉許採納了他的建議。因受推薦他升為陝西副使。
正統元年(1436),他上書請將各衛的缺官補上,增加寧夏守兵,設漢中鎮守都指揮使。這些建議多得討論實行。三年,他升為僉都御史,參贊寧夏軍務。金濂有心計,善於籌劃,西陲安然。當時皇上下詔令富民輸運糧食助邊,運送一千石以上的可得璽書褒獎。金濂說邊防地區糧食很貴,請對達不到這個數目的人也進行表彰,邊糧儲備因此得到充實。
福建賊鄧茂七等人作亂,都督劉聚、都御史張階去征討,不勝。十三年(1448)十一月,朝廷大發兵,命寧陽侯陳懋等人為將軍前往征討,用金濂參贊軍務。他們到達時,御史丁蠧已大破賊人,鄧茂七死,其餘的賊人擁戴他哥哥的兒子鄧伯孫占據九龍山,抵抗官軍。金濂與眾人商議,便用弱兵引誘他們出來,而埋伏的精兵便攻入他們的堡壘,於是擒住了鄧伯孫。皇上於是調張階去討伐浙江之寇,而留下金濂掃平還沒攻下的其餘賊人。正值英宗被俘,軍事緊急,金濂被召回。議論者紛紛彈劾金濂無功,景帝不問,加封他為太子賓客,支給二職俸祿。不久他改任戶部尚書,進封為太子太保。
當時四方用兵,糧餉需要緊迫,金濂全面安排計畫,提出十六項節減開支的建議上奏實行,國家用度得以不缺乏。不久,上皇回來了,也先請如先前派遣使者往來,皇上堅決拒絕。金濂一再上疏勸諫,皇上不聽。當初,皇上即位時,下詔免除景泰二年(1451)全國租稅的十分之三。金濂傳檄有關官員,只減征米麥,其他折收銀兩和布匹絲帛的照舊徵收。三年二月,學士江淵對皇上談到此事,皇上命戶部調查處理。金濂心中慚愧,抵賴說沒有。給事中李侃等人請詢問天下有關官員違反詔令的原因。金濂擔心事情敗露,便說:“銀兩布匹和絲帛,詔書上沒寫明,如果一概減免,國家用度怎夠開支?”於是給事中和御史都彈劾金濂失信於民,使人民怨恨國家,並且還揭發了他的陰事。皇上想寬宥他,而李侃和御史王允極力反對,遂把他關進都察院監獄。過了三天把他放了出來,削去太子太保之銜,改到工部。吏部尚書何文淵說理財非金濂不可,於是又調他回戶部。金濂上疏自述,順便請求退休,皇上安慰挽留他。東宮太子建立後,恢復金濂太子太保之銜。不久他又提出節減軍匠和僧道人員過濫的食糧等十項建議上奏。五年,他在任上去世。以軍功追封他為沭陽伯,謚榮襄。 金濂剛毅果斷,有才幹,但對待屬下多暴怒。在刑部時,他執法過嚴。到他任戶部尚書時,正值用兵,國家財物短缺,頗採取厚斂的辦法來保證供給。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