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淵(何文淵)

何文淵(何文淵)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何文淵(1385~1457),字巨川,號東園,又號鈍庵,廣昌縣盱江鎮人。其先祖何坦,為淳佑年間廣東提刑,精於吏治,處事嚴格,彈劾貪官,不徇私舞弊,以“廉平之行,為嶺南首稱”聞名。其父有厚德,好扶貧濟困。何文淵自幼受家庭薰陶,勤學苦讀,博覽群書,有品德。

基本介紹

  • 本名:何文淵
  • 別稱:何巨川,何東園,何鈍庵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廣昌縣盱江鎮
  • 出生時間:公元1385年
  • 去世時間:公元1457年
生平經歷,主要作品,溫州民間評價,人物軼事,

生平經歷

何源十六年(1418)進士,授監察御史,歷按山東四川烏蒙(今雲南昭通)什伽誣告知府祿昭謀反,何文淵為昭辨白。洪熙元年(1425),奉旨考察吏治,據實劾罷工部侍郎楊和、參議金文斌、副使張銘等貪官酷吏三百餘人。人稱“鐵面御史”。宣德五年(1430),由都御史顧佐薦舉,皇帝賜給一道“凡公差官員等人,有違法害民者就提人解案”、奏章可直轄內閣的敕書。在溫州知府六年,興利除弊,組織民眾疏浚瑞安渠,受益糧田達二千頃。他為政寬嚴得當,常以傳統道德,規勸士民,平息爭端;對貪官污吏,則繩之以法。宣德七年,何文淵奉詔進京述職,永嘉縣丞率士民於道中欲贈以黃金,他婉言謝絕。其清政廉潔,使素以難治而聞名於朝的溫州,出現“家給人足,訟簡風淳”的好風氣,考績時獲“治行為浙東第一”,皇帝賜璽書,增俸二級,升為刑部右侍郎,督兩淮鹽課。《溫州府志》把他列為明代名宦,當地曾立《何公文淵畫像碑》於先賢祠以示紀念。正統三年(1438),麓川(今雲南瑞麗)宣慰使思任發反明,朝廷臣僚多主派兵剿滅,何文淵上疏詳述出兵利弊,主張採取撫諭之策,未被採納。正統五年,兩畿、山東、河南浙江江西大水,江河泛濫成災。七月,何文淵等奉旨到各地察看災情,賑救災民。正統六年五月,因疏議不當被捕入獄,後以疾告歸。景泰元年(1450),何文淵又被起用,為吏部左侍郎。次年,升吏部尚書。三年四月,加銜太子太保。四年,對貴州等地苗民起兵一事,意見與其他大臣不合,被給事中林聰彈劾下獄。未幾,被釋歸故里。景泰八年正月,英宗復位,削去何文淵加官。又因在景泰中易儲詔書里“父有天下傳之子”一語,系出自何文淵,英宗傳命逮捕。何文淵被迫自縊,終年73歲。

主要作品

何文淵何文淵
何文淵學識淵博,通曉天文地理,奏、疏、策、議寫得很有文采,善詩。其著作有:《東園集》、《義庭訓》、《四書講義》、《禮記解義》、《鈍庵奏議》、《牧民備用書》、《司刑備用書》等。何文淵次子何喬福,是明代著名的書法家,其草書尤其著名。何喬新五世孫何源,嘉靖年間中進士,官至刑部右侍郎,為官清正廉明,曾受到著名清官海瑞的讚賞。何源哥哥何濤嘉靖鄉試第一,授安慶府推官。到任三日,他下屬的官吏告訴他應該去拜謁監司。何濤皺眉不去,隨即辭官回家。

溫州民間評價


溫州民間到處流傳著“何文淵害人”的各種地方版本各種各樣的故事說何文淵是一個官場“雙面人”,一方面“清名彰彰”,一方面又“劣跡斑斑”。說起何文淵這三個字,簡直是禍害地方和百姓的代名詞,也許,言之鑿鑿又查無實據是民間“路邊社”的杜撰,其真實性到底如何,可比之今天的“網傳”。不過,這個奇怪而有趣的現象在民間畢竟真實存在,這還是值得人們研究和深思的。

人物軼事

卻金館,坐落在浙江省麗水(古代處州府)城東北約20公里的桃花嶺括蒼古道)上。這個僅有300來人口的小村子,眼下儘管大多數青壯年出外掙錢去了,但仍雞飛犬吠,一片生機。金黃色的陽光撒落在村子的一幢幢泥牆瓦屋上,透出了古色古香的韻味。這裡即括蒼古道之拒禮名勝景點。
1436年初冬的一天,何文淵離別溫州步行赴京,一路走來,來到了麗水的桃花嶺。何文淵在劉山驛站住了下來。剛睡下不久,劉山鋪又來了一撥人,這撥人的領隊者,是當時的溫州府治所在地永嘉縣縣丞於建的兒子。他是奉父之命,帶領溫州五縣的民眾代表,懷帶禮金,抄深山密林小路,日夜兼程追趕何文淵而來,追到麗水劉山驛站,終於追到了何公。說,溫州百姓聞知何公離任起程,見何公囊中羞澀,紛紛解囊籌金,特資盤纏。話畢,當眾奉上全部禮金。這是好大的一筆錢。按常規,一般人也就虛晃一槍,順手收下了,但何文淵卻堅決拒收。第二天一大早,何文淵棄禮金於驛站,沒向任何人告別,悄無聲息地走了。  何文淵悄無聲息地走了,住驛站的人們卻驚訝了,世上怎么還真有兩袖清風的官吏。其中有個士子感慨成端,興致所至,當眾就提筆揮毫,在驛站的牆上特書了“卻金館”三個字,以志何公人格。
何文淵何文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