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漆盆盤

金漆盆盤

金漆盆盤是荊楚漆木器的一個特定名稱。“金漆”表明工藝特色,“盆盤”表明器物類型。這個特定名稱出現於清代中晚期,以漆木盆盤為大宗產品的年代。沙市“金漆盆盤”歷史悠久,它承傳於兩千多年前的楚國漆木工,直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仍是遠近聞名的沙市特產。

歷史傳承,工藝特色,相關資料,

歷史傳承

1927年的《東方雜誌》第23卷第7號上刊載的《沙市》一文中還有記載:“沙市多漆工,於川湘等省購來大宗盆桶等木器,加以油漆,平勻光潔,鹹稱佳品,故漆器為沙市特產一大宗也。”荊沙合併前,由中國地圖出版社編繪出版的各種《中國地圖冊集》里,在僅有80個字的沙市市簡介中,就用了16個字介紹“沙市市手工業品,以荊緞、金漆盆盤著名。”這說明沙市“金漆盆盤”在上個世紀50年代還是知名度很高的地方手工藝品。

工藝特色

沙市“金漆盆盤”包括盆類的澡盆、腳盆、高腳盆(腰子盆)、臉盆、鞋盆;桶類的提桶、座桶(座鼓子)、站桶;盤類的茶盤、串盤、果盤;盒類的提盒、首飾盒、茶食盒;屏類的掛屏、座屏、屏風;家具類的圈椅、圓桌、方凳、火盆座(架)等。

相關資料

據原沙市二輕志辦公室調查,清末民初,沙市“金漆盆盤”盛極一時,有店鋪兼作坊的漆木專業戶二十餘家,分布在原過街樓(現惠工街)、拖船埠(已拆除的新建街)和大賽巷等處,其中最知名的是傅福順,生產員工多達六十餘人。同時期的還有張三記、姚善金、余偉恩、遊記、吳記等。當時全市年產各種漆木製品近50000件,不僅在國內暢銷,還遠銷南洋群島、印度、日本、歐美等國家和地區,清宣統元年(1909年)曾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並獲得金獎。沙市生產“金漆盆盤”的原材料,主要產於荊州及周邊地區。荊州自古就是優質木材和生漆、黃金產地,《荊州府志·物產》中就有記載。據有關學者考證,春秋戰國時期荊州盛產楠木;清末民初荊州城內還保留有大片漆樹;上世紀50年代荊江兩岸仍有不少淘金者。沙市“金漆盆盤”採用的木料,一般要存放兩年以上,待完全乾燥後,才加工製作成白坯器物,然後再用天然國漆經過磨光、刮灰、砂光、清灰、上漆、繪畫、描金等十八道工序製作而成。所有的“金漆盆盤”都是內朱紅、外黑色,一般都用紅色繪圖,用金色描線(其實楚國實用漆木器也是金線,只是因為出土的器物為陪葬品,為了節省而以黃色代替真金),其繪畫多為龍鳳、花紋和福祿壽喜等吉祥圖案,其製作工藝和藝術風格與出土的古楚漆木器完全一樣。流傳兩千餘年的荊楚漆木器,在日軍侵占沙市以後,由於經濟蕭條,製作“金漆盆盤”的木雕藝人轉為木器加工,漆(繪)藝人轉為匾牌和小木器加工,致使傳統的“金漆盆盤”生產逐步消失。由於在沙市“金漆盆盤”的興盛時期,古楚漆木器還沒有大量出土;而在古楚漆木器大量出土後,“金漆盆盤”又已經銷聲匿跡,所以很少有人意識到“金漆盆盤”就是古楚漆木器的後代實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