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式漆器髹飾技藝

楚式漆器髹飾技藝

楚式漆器髹飾技藝是一種民間漆器髹飾傳統技藝。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漆器製作工藝已達到了極高水平。許多文物考古專家都以為製作技藝已經失傳,事實上,2000多年來,這一獨具東方文化特色的荊楚傳統技藝,一直在荊沙地區不斷傳承;近40年來,荊州地區楚墓中漆器陸續出土,到現在已超過五千餘件,人們驚訝地發現,出土文物中二千多年以前的“捧盒”、“茶盤”、“茶食盒”等,居然與建國初期本地人生活所用的物件完全一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楚式漆器髹飾技藝
  • 所屬地區:湖北· 荊州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遺產編號:Ⅷ-127
  • 申報日期:2008年
  • 申報單位:湖北省荊州市
  • 遺產級別:國家
歷史溯源,技藝特色,保護傳承,

歷史溯源

提起漆器,荊州市民都不會陌生,作為楚文化的發祥地,在不少楚墓的發掘中都會看到漆器的身影,歷經千年,仍然保持富麗光彩。這些漆器的顏色能夠經久不衰,與其所使用的漆有著緊密聯繫,楚式漆器技藝的魅力可見一斑。漆器在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荊州與楚式漆器技藝淵源深厚。荊州從古至今都是江漢平原的經濟和文化重鎮,南臨浩浩長江,北有悠悠漢水,西靠三峽崇嶺,東接百里洞庭。這裡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適合優質樹木生長,春秋戰國時代盛產金絲楠木,多植漆樹,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荊州城內仍種植有大片漆樹。長江中游的荊江段曾多有沙金,“荊州府枝江·江陵·赤湖城皆商人淘采之地”(《荊州府志·物產》)。豐富的物產,為楚式漆器的成就提供了就地取材的條件。
荊州市群藝館的專家經過考證發現,秦漢以後鎮墓獸之類的漆器已經罕見,但鼓架類的挑鼓架、背鼓架、藝術品類的座掛屏、擺件和“金漆盆盤”等著名實用工藝品,則一直興盛至清末和民國年間。元末生產的“金漆盆盤”和明代生產的“朱漆盒”曾聞名全國,晚清生產的成套髹漆木雕“十殿閻君”、“八仙過海”、“大鬧天宮”還曾遠銷到南洋群島、美國、日本和印度。宣統元年,沙市金漆盆盤還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1927年第23卷第7號《東方雜誌》在《沙市》一文中還記載了“沙市多漆工……,大宗盆桶等木器加以油漆,平勻光潔,鹹稱佳品,故漆器為沙市特產一大宗也。”在日軍侵占沙市以後,由於經濟蕭條,“金漆盆盤”生產逐漸消失。直到上世紀70年代,由於荊州地區出土了大量精美漆器,為適應市場需要,在荊沙地區又開始出現了以仿製楚漆器為主的製作漆器的小作坊。

技藝特色

胎質形制多樣 楚式漆藝與時俱進
在採訪中,荊州市群藝館相關專家介紹,在2000多年不斷的傳承中,楚式漆器技藝發展脈絡清晰,從最開始的貴族身份象徵到普通百姓家中的生活用品,漆器的品類越來越齊全,技藝越來越精繁。各種胎質,異樣形制,應有盡有,雕鏤刻畫、鑲拼巧飾無所不能。但最有特色的則是榫卯彩繪木雕、金漆盆盤和甲骨胎漆器。
髹漆彩繪榫卯木雕類
髹漆彩繪榫卯木雕類的作品非常有藝術特點,無論是動物、人物,花卉造型,都浪漫神秘,瑰麗奇異,超出想像,使人過目難忘。裝飾紋樣也是以鳳鳥、龍蛇、虎鹿、花枝、祥云為主題而千變萬化。如以鴛鴦造型的“鴛鴦豆”;以金鳳和蓮花造型的“金鳳蓮花豆”;以鳳鳥造型的“雙連杯”;以鴛鴦鳳鳥造型的文房用品,如硯盒、筆架、紙鎮、印泥盒等,以鳳虎鹿造型的“虎座立鳳”和“羽人”等等。現在流傳最廣的代表作品是“挑擔鼓架”。
榫卯組合是荊楚髹漆彩繪木雕的第一特色。榫卯是中國傳統木工藝的絕活,而將榫卯用於木雕組合,則是楚人的創造,由於木雕組合多是異形榫卯,除了要能熟練的套用傳統木製家具的多種榫卯形式,還隨形獨創了許多無名榫卯形式。彩繪是楚式髹漆木雕的另一特色。以紅黑金(黃)為基本色調,顏色飽和,瑰麗雅重,在地下水浸泡中,歷時二千餘年仍光彩奪目,主要是因為彩色漆料完全選用礦植物色素,遵照古法炮製。
金漆盆盤類
“金漆盆盤”原指楚國民用漆器中的杯盤盒勺,因工藝簡單,當時以製作精細工藝品為主的楚國作坊,多不生產此類物品,一般都來自外地,後因需求量大增,元末明初開始在荊沙製作,並以“金漆盆盤”的名聲遠近聞名,直到上世紀初期仍是地方特產中知名品牌。荊沙合併前,由中國地圖出版社編繪出版的各種《中國地圖冊集》里,在僅有80個字的沙市市簡介中,就用了16個字介紹“沙市市手工業品,以荊緞、金漆盆盤著名”。
荊沙“金漆盆盤”包括盆類的澡盆、腳盆、高腳盆(腰子盆)、臉盆、鞋盆;桶類的提桶、座桶(座鼓子)、站桶;盤類的茶盤、串盤、果盤;盒類的提盒、首飾盒、茶食盒;屏類的掛屏、座屏、屏風;家具類的圈椅、圓桌、方凳、火盆座(架)等。荊沙“金漆盆盤”採用的木料,一般要存放兩年以上,待完全乾燥後,才加工製作成白坯器物,然後再用天然國漆經過磨光、刮灰、砂光、清灰、上漆、繪畫、描金等十八道工序製作而成。
瓜果甲骨胎類
楚式漆器中的瓜果胎和甲骨胎在全國稀有,且頗具特色。是楚國先民對自然物進行加工美化後的利用,有實物可證。荊州高台28號墓就曾出土了一件用半邊長柄葫蘆髹黑底漆,繪紅色紋樣的勺子。在荊沙地區;民間一直有用葫蘆經髹漆繪畫製成酒壺,藥壺等實用工藝品的承傳。瓜果胎類的還有桔柚胎漆器,桔柚胎漆器,是受荊沙民間“柚塑”、“桔塑”藝術的影響形成的。甲骨胎漆器,是受古代甲骨占卜影響。1973年荊州鳳凰山8號墓曾出土了一件西漢“龜盾”,它用龜的腹甲為胎,整體髹黑漆正反兩面均繪有朱紅色神人、神獸和人物,是時間最早,保存最完好的龜甲胎漆器。直到解放前夕,在荊沙街頭仍可見到擺放在測字算命攤桌上的髹漆或未髹漆的龜甲。

保護傳承

古老技藝亟待保護傳承
荊州市群藝館已在普查的基礎上,重點調查了代表性傳承人的傳承譜系、技藝水平、製作能力、工藝流程和現有作品,並撰寫了“楚式漆器及工藝”的考證檔案,攝製了有關的錄相與圖片資料。保護承傳“楚式漆器技藝”,對研究荊楚文化東方漆藝有著不可缺失的重要意義。
荊州市群藝館經過走訪了解到,荊沙地區雖有漆器作坊近10家。但大多數隻以一般材料,一般油漆,仿製出土器物為謀生手段。採用地道國漆,高精材料,傳統工藝,因成本高昂,費工費時和技藝難以遵古而經營者極少。有少數楚式漆器的傳承人雖身懷絕技,能製作精品和新品,也因資金和熟練技工的缺少而難有作為。而且老藝人年邁,後繼者乏人。
現 在,荊州市群藝館確定荊州區的鄒德香和鄒傳志為當前比較有代表性的傳承人,並重點調查了鄒氏父子的傳承譜系。記者採訪得知,鄒德香曾應荊州博物館邀請,參與過西漢古漆木器等一些文物複製工作。鄒傳志則受父親鄒德香影響,對楚式髹漆木雕產生濃厚興趣。2000年成功設計開發出《鬥牛》、《鴛鴦墨盒》,最 近又發掘了失傳已久的甲骨胎彩繪漆器“龜盾”和以桔、柚為胎的髹漆露胎杯盞。
如今,楚式漆器技藝已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荊州市群藝館負責人表示,他們將通過組織專人負責,成立“楚式漆器技藝保護工作小組”,對這一技藝開展研究、開發利用。開辦“楚式漆器技藝培訓班”,定期招收學員,鼓勵拜師授徒等一系列措施建立起市場開發行銷機制,推廣荊州市的“楚式漆器”產品,保護這一古老技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