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張掖

金張掖

金張掖位於甘肅省的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東臨武威、金昌,西連酒泉;有祁連山和龍首山南北夾峙,南出扁都口與唐蕃古道相交,可達青藏高原;北沿居延古道可遠抵蒙古大漠。由於其軍事地理位置之險要,而成為歷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外交活動的中心,因“張中國之臂掖,以通西域,斷絕匈奴右臂也”之意,而取張掖之名,為當時的河西四郡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金張掖
  • 地理位置:甘肅省的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
  • 占地面積:4240平方公里
按時,周邊景點,

按時

張掖城內有甘泉,被譽為“河西第一泉”,因而又名甘州。據史書記載:禹分天下為九州時,張掖屬雍州管轄,後有西戎、氏羌、烏孫、月氏、匈奴等族居住。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勘定邊患,開拓疆域,始設張掖郡。從此,張掖成為古絲綢之路的咽喉重鎮和中兩交通的門戶和要道。唐為甘州宋為甘州路,元為甘州路,明為甘肅治所和巡府駐地,清為甘州府,民國為甘涼道。1949年9月張掖解放,屬張掖分區。1985年撤縣建市,現為張掖地區行政公署所在地。總面積4240平方公里,人口45萬,有漢、回、滿、蒙、藏、裕固、朝鮮、土、壯、苗、土家、東鄉、市衣、維吾爾、撒拉、納西、錫伯等17個民族。
張掖歷史悠久是古絲綢之路上的著名商埠,在當時的國際貿易中,地位相當於現在的上海。隋煬帝於大業五年(609年)西巡時曾駐於此,會見了西域27國的君主和使臣,還親自舉辦了規模盛大的國際商品交易會,號稱“萬國博覽會”。屆時“西域諸國悉至張掖交市”,從而使張掖成為全國最大的國際交易市場。為了炫耀隋帝國的繁榮,場帝命河西一帶的仕女聚於張掖,盛裝艷服夾道迎賓,奏樂焚香,歌舞喧譁,一日寸車馬阻塞大道、好不熱鬧,使張掖的繁榮達到了頂峰。張騫、班超、法顯、玄奘,都是經張掖前往西域的;而波斯、阿富汗、印度等絲路沿途國家的商賈、僧侶、學者也都是經張掖到京都長安的;馬可·波羅曾在張掖旅居一年之久。 地處綠洲的張掖市,雪山高聳,弱水長流,中部為走廊平原,地勢平坦寬闊,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林木茂盛,風景秀麗,魚肥稻香,不僅是全國重點建設的12個商品糧基地之一,素有“塞上江南金張掖”之稱,而且還有煤、鐵、錳、欽、鉻、銅、鉛、鋅、鎢、鉬、金及矽石、大理石、鉀鹽、硭硝、藍晶石等豐富的礦產資源。交通便利,有蘭新鐵路、甘新公路橫貫市境。有諺語說,“金張掖、銀武成、秦十萬”,甘肅最富庶的三個地區,張掖居首。
張掖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絲路重鎮,也曾是鐵馬金戈的古戰場,旅遊資源豐富而獨特,歷史積澱和文化內涵深厚,既有眾多的絲路遺蹟,也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張掖還是裕固族的主要聚居地,有獨特的民俗民風、風味特產。“若非祁連山頂雪,錯把甘州當江南。”在張掖旅行,你可能隨時會發出這種感慨。

周邊景點

大佛寺 大佛寺位於張掖市西南隅的大佛寺巷、坐東面西,占地約2萬多平方米,是甘肅省境內最大的西夏建築遺存。創建於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史載,西夏國師在此掘出一翠瓦覆蓋的臥佛,所以建起了大佛寺。大佛寺原名迦葉如來寺,又稱宏仁寺,舊名臥佛寺,因寺內有中國最大的室內臥佛像而得名,是由牌樓、山門、大佛殿、萬聖殿、藏經殿、配殿、土塔等組成的一個完整的建築群。元明時期影響遠及歐亞,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曾對張掖大佛寺讚不絕口。
大佛殿是全寺的主體建築,殿內現存有彩塑3l尊,正壁佛壇上臥有一尊巨大的釋迦牟尼側身涅盤像,泥塑中空,金裝彩繪,頭枕蓮花,雙目半閉,嘴唇微啟,一手置於腿側,一手放在臉下。身長35米,肩寬7.5米,腳長4米,耳長2米,佛指上可躺一人;比例勻稱適度,線條豐滿柔和,神態恬靜安詳,臥姿自然自在,“視之若醒,呼之則寐”,富有極強的感染力。臥佛兩側和身後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十八羅漢、十大弟子;四壁繪有佛教題材的壁畫約500多平方米,內容多為佛、菩薩、弟子、天女、天神、天將及《西遊記》和《山海經》故事等。大佛殿檐下的額枋上雕有龍、虎、獅、象等;殿門兩側嵌有精美磚雕,塗金繪彩,雄渾富麗,其中的《祗園演法》是我國現存惟一的西夏時期優秀磚雕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