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峨禪寺

金峨禪寺

金峨禪寺位於寧波南郊金峨山之麓,距寧波城35公里,即鄞州區橫溪鎮金峨村山岙內,創建於唐朝大曆元年(766),已有1200多年的悠久歷史。“千峰列笏,萬壑朝宗”的金峨山是鄞南名山,海拔高程633米,是天台山的余脈。其山形兩翼分張,昂首天表,酷似振翅欲飛的天鵝,故在宋之前名金鵝山。金峨禪寺開山祖師百丈懷海(720——814),福建長樂人,俗姓王,師事東土禪祖第八代馬祖道一。唐大曆元年,百丈懷海雲遊四明,見金峨山清水秀,遂披荊斬棘,篳路襤褸,結茅建廬,於團瓢峰下創建羅漢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峨禪寺
  • 位於:寧波南郊金峨山之麓
  • 創建於:唐朝大曆元年(766)
  • 歷史:1200多年
基本信息,歷史,文獻記載,

基本信息

據《金峨寺志》記載,百丈懷海在金峨山時,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上山尋訪,由於無緣相遇,遂留下“主人豈是尋常人,我來相謁不得見”的詩偈。故金峨寺舊有“留偈堂”,今尚存“迎仙橋”、“引仙橋”等有關呂洞賓的古蹟。
金峨禪寺位於寧波南郊金峨山之麓,距寧波城35公里,即鄞州區橫溪鎮金峨村山岙內,創建於唐朝大曆元年(766),已有1200多年的悠久歷史。
“千峰列笏,萬壑朝宗”的金峨山是鄞南名山,海拔高度633米,是天台山的余脈。其山形兩翼分張,昂首天表,酷似振翅欲飛的天鵝,故在宋之前名金鵝山。金峨禪寺開山祖師百丈懷海(720—814),福建長樂人,俗姓王,師事東土禪祖第八代馬祖道一。唐大曆元年,百丈懷海雲遊四明,見金峨山清水秀,遂披荊斬棘,結茅建廬,於團瓢峰下創建羅漢院。並與附近的大梅山法常禪師過從往還,同為中國禪寺第九代之正脈。

歷史

唐元和元年(806),懷海祖師的法孫羅漢徹禪師入主羅漢院,其再擴寺院,莊嚴梵宇。寶曆二年(826),羅漢琛禪師在金峨山麓開荒植木,並大力弘揚臨濟,振興禪風,使禪規肅然,世以“小百丈”稱之。
北宋治平元年(1064),時值靜旻禪師主持,金鵝山更字作金峨山
南宋晚期,著名的臨濟高僧虛堂智愚禪師出世金峨。
明洪武十五年(1382),皇帝詔冊天下名寺古剎,金峨亦列名其中,並把“金峨山真相禪院”更名為“金峨禪寺”。
入清以後,金峨山再度中興,寺院規模不斷擴大。可謂氣勢雄偉,建築別致,雕塑精湛。
民國時期,曾有德國人克利夫人(即上海克利飯店董事長夫人)、美國人白克妮小姐(即寧波華美醫院創始人)等相繼來金峨禪寺修性善身度假閒居,有的居住竟長達30年之久,在此結下了深厚的佛緣。
自唐朝至民國,一千多年來,金峨禪寺積澱了豐富而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蘊,歷代的文人政要都曾在此山稽首禮佛,和南三寶,這座浙東名剎聲名已遠播於宇內海外。
金峨禪寺始建於唐大曆年間,香火綿延至今已有千百餘年。寺廟四周溪水潺潺、古樹參天,實不失為一處難得的佛門淨地,但皆因歷史的緣故,導致寺中原有的建築毀歿殆盡。爾今,為重現古剎往昔的風貌,經各位長老及有關專家反覆的論證,該寺的建築風格確定以唐代為準,又能與該寺恬靜致遠的地理環境和悠久的歷史人文自然嵌合。
該寺現有用地面積50多畝,修建預算總需約5000萬人民幣,為順利圓滿建成雄大、莊嚴的寶剎,懇祈十方檀越,四海賢哲慷慨相助,為重興金峨,復輝古剎,共襄其成。
來自網上的有關金峨寺的一篇文章如下:

文獻記載

清朝寧波名士林時對在《金峨寺重興記略》中寫道:“(金峨寺)誠道德之叢林也,歲久,興替無常,而欲得千年不拔、永無摧敗者,能有幾乎?”顯然這位飽讀史書的文人不僅盛讚金峨寺豐富而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蘊,而且又以豁達的心境抒寫著金峨寺千餘年來的盛衰歷程。每次站在金峨寺的遺址上,我總有一番感慨,千年盛衰,恍如一夢。
金峨寺,這座始建於唐大曆元年(公元766)的浙東名剎,曾有過燦爛輝煌的歷史。金峨寺由禪宗高僧百丈懷海在鄞州金峨山團瓢峰下創建羅漢院開始,經羅漢琛、虛堂智愚、昆石寶、日易谷賓、偉載、永清和民國時期卓凡等歷任主持的艱辛修繕,寺院規模不斷擴大,建築不斷完善,入清以後更是進入了鼎盛時期,當時曾有大型殿堂6座,建築別致的廊廡樓閣376間,氣勢雄偉恢宏,雕塑精湛絕倫,《金峨寺志》中曾這樣描述道:“道砌琉璃,花開五色,宮裝瑪瑙,樹列七重,鐘磐悠揚,爐香繚空。”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賜額“金峨山真相禪寺”,北宋治平元年(1064),宋英宗賜作“金峨山真相禪院”,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金峨寺詔冊為天下名寺之一,並更名為“金峨寺”。金峨寺濃郁厚重的禪風,和獨具魅力的“金峨十景”,讓它的聲名遠播宇內海外。歷代不少高官文人前去稽首禮佛,吟詩作文,竟相盛讚。南宋晚期日本高僧南蒲紹明曾在寺里學法,民國時期德國的克利夫人、美國的白克尼小姐、蔣介石原配夫人毛福梅等人曾長期居住在寺里,多年來又有日本和韓國的佛教文化代表團前來金峨寺朝拜。
然而一千多年來,金峨寺又是幾遭劫難。明朝中後期,曾兩度興廢交替,明宣德年間(1426-1435)廢而重建,至明成化年間(1465-1487)又廢,明正德年間(1506-1521)復建,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遷建於金峨山麓(即現今的位置),明崇禎年間(1628-1644)再度重修。30年前的一場文化浩劫又使金峨寺楹殿堂毀圮於一旦,而最後的一場天火,更讓原本岌岌可危的古寺雪上加霜,最終僅留數楹頹室,斜立於夕風殘陽之中。
適逢盛世,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工作,正在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投入。2003年6月,投資5000萬元“重建金峨寺”工程正式啟動,金峨寺建置史上嶄新的一頁又被掀開了。如今,兩座古樸的廂房、雄偉的大雄殿等建築已矗立於古寺遺蹟上。大雄殿重建在古寺遺址中軸線中心部位的高台基石上,建築面積約1400平方米,高約22.5米,殿面面寬七間,進深五間,這一建築規模在國內寺院中也居於前列。大殿參仿唐朝鼎盛金峨寺的建築風格,重檐歇山式構造,整體設計精巧整齊,華美恢弘。大殿頂覆黛瓦,出拱深遠,檐角玲瓏,側牆青磚鑲嵌。大殿正中供奉著三尊貼著金箔的佛像,遠看近看都是金光閃閃,居中的是高約12.5米的釋迦牟尼雕像,氣宇軒昂,儀態端莊,神情親切,左右兩側是文殊和普賢雕像,豐滿圓潤,神采飛揚,殿內的東西兩側供奉著造型各異的二十五圓通和萬尊玲瓏小巧的金佛像。大雄殿四周古木參天,翠竹蔥蘢,雙澗潺鳴,這又給它增添了幾份古樸與幽靜。大雄殿的落成,為古寺的重建工程劃上了華麗而精彩的一筆。如今,山門、天王殿等重建項目也即將動工興建,金峨寺中興的春天已經真正到來!
歷史之河可謂汩汩,我想金峨寺的千年盛衰歷程,誠如余秋雨先生在《文明碎片》題敘中所寫的那樣:“每一次搏鬥,文明未必都能戰勝,然而真正文明的歷史文化終將會延續,即使它已成為了‘碎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