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賦(羅芳伯所作《金山賦》)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金山賦》的作者是清乾隆年間早期的華僑羅芳伯。此文約於1775年寫於今印尼的西加里曼丹(舊稱婆羅洲)坤甸,該地盛產金礦,華僑稱它為“金山”,故文名《金山賦》。

印尼華人之駢文,今所見最早的知名作者,是清乾隆年間出洋的羅芳伯。他是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市)人,生於乾隆三年(1738),中秀才後,考舉人不第,1772年與同鄉青年出海。從虎門啟程,經瓊崖西沙菲律賓,到達婆羅洲。當時婆羅洲的坤甸、東萬律、沙撈越、山口洋各地尚未開發。芳伯在坤甸組織公司採金,與當地土著及僑胞合作良好。由於他有文化,有才能,具膽識,懂武術,能合群,得到各界擁護。當時已侵入印尼的荷蘭勢力聯合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多次向坤甸一帶進行武裝侵略。芳伯領導當地華僑奮起抗擊,打退荷蘭侵略者。芳伯又聯絡蘇丹酋長,東西拓展,勢力日益壯大。蘇丹將東萬律數千里地面歸他管轄,治下人口有110萬。芳伯根據民眾意見,建立自治政府,民眾推薦他為國王,芳伯不接受。各方商議,建立蘭芳共和國:以坤甸為首都,推選首長為大總制,稱羅芳伯為大唐總長,時為1777年,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的雛形。爾後,芳伯帶領民眾,改進農業技術,擴大礦業,發展交通,建立學校,實行全民皆兵,保衛國家,民眾的物質和文化生活得到提高。他曾作《金山賦》云:
“蓋聞金山之勝地,時懷仰止之私衷。地雖屬蠻夷之域,界仍居南海之中。歲值壬辰,節界應鐘。登舟自虎門而出,南征之馬首是東。攜手偕行,親朋百眾;同舟共濟,色相皆空。予自忖曰:既從虎門而出,定直達乎龍宮。無何,遠望長天,覺宇宙之無盡;下臨無地,想雲路之可通。真如一葉輕飄,飛來萬里;好借孤帆逕達,乘此長風。時則從小港而入,舟人曰:金山至矣。但見滿江紅水,一帶長堤。林深樹密,渚淺波微。恍惚桃源仙洞,翻疑柳宅山居。兩岸迷離,千仞嵐光接翠;孤峰挺起秀,四圍山色齊輝。幾樹斜陽,一溪秋水。兔魄初升,猿聲四起。不聞牧笛樵歌,那有高人雅士?山窮水盡,潺潺之泉韻關心;柳暗花明,喔喔之雞聲盈耳。
若夫地當熱帶,日氣熏蒸。草木曾無春夏,人事自有舊新。黃金地產,寶藏山興。欲求此中生活,須從苦裡經營。雖雲人力之當盡,實為造化之生成。至於名物稱呼各異,唐蕃應答攸殊。沙寮依然茅屋,巴歷原是金湖。或岩或山,上下設施一體;是擔是荷,往來實繁有徒。嗟嗟!早夜披星,滿眼之星霜幾易;晨昏沐浴,周身之汗雨交流。由郎漾盪於胸中,乍分還合;刮子婆娑於水底,欲去仍留。幸黃金之獲益,羨白鏹之盈收。
予也,材本鳩拙,志切鶯遷。耕辛憑舌,硯苦為田。愧乏經商資本,慚非宿學高賢。假館他鄉,固既虛延歲月;賓士道左,還期捆載凱旋。卑士作商,不憚萍蹤萬里;家貧親老,常懷客陸三千。因而水繞白雲,時盼望於風晨月夕;倘得堂開畫錦,慶悠悠遊於化日光天。嘻嘻!蠻煙瘴雨,損體勞神。豈無志於定遠,又何樂乎少卿。遠適他鄉,原效陶公之致富;燈高作賦,實懷騷客之怡情。乃作歌曰:‘巍巍獨立萬山巔,雲水蒼蒼自繞旋。如此好山如此水,蹉跎歲月亦潸然。’”
“金山”即東萬律山。因有金礦,故名。這篇文章,屬於駢賦。第一段記錄初到金山之印象,以寫景為主。第二段簡括開發金礦之情形,以敘事為重點。其中“由郎”即“遊廊”,是淘金用的竹篩。“刮子”是將帶金細沙及泥土刮入篩中的工具。第三段抒發數年奮鬥的感受,純屬抒情。作者心情舒暢,視界開闊,氣勢充沛,對句多,散句少,常用四六,而少用典故。寫作時間估計是在當選大總制之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