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寶座塔

金剛寶座塔

金剛寶座塔是金剛寶座塔是佛教密宗的一種佛塔建築形式。起源於印度。現存年代最早的金剛寶座塔為印度菩提伽耶佛塔。金剛寶座塔建築樣式為方形的塔座(金剛寶座)加上部的五座塔構成。寶座上的塔有密檐式、樓閣式、覆缽式等多種,有的金剛寶座塔還建在佛教建築頂上。

金剛寶座代表密宗金剛部的神壇。五座塔代表金剛界五部佛主,中間的為大日如來佛,東面為阿閦(chù)佛,南面為寶生佛,西面為阿彌陀佛,北面為不空成就佛。

金剛寶座塔也是密宗壇城(曼荼羅)的一種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剛寶座塔
  • 起源於:印度
  • 現存年代最早:印度菩提伽耶佛塔
  • 塔式樣:密檐式、樓閣式、覆缽式
國內金剛寶座塔,北京真覺寺金剛寶座塔,昆明官渡古鎮金剛寶座塔,內蒙古呼和浩特金剛座舍利寶塔,建築風格,

國內金剛寶座塔

中國現存的金剛寶座塔有:北京真覺寺(五塔寺)的金剛寶座塔、北京香山碧雲寺的金剛寶座塔、北京西黃寺清淨妙域塔,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慈燈寺的金剛舍利塔、昆明官渡古鎮的金剛寶座塔。

北京真覺寺金剛寶座塔

北京真覺寺金剛寶座塔位於北京市海淀區西直門外白石橋以東的長河北岸。因其形式是在一個高台上建有五座小型石塔,俗稱五塔寺塔。
塔所在為真覺寺,始建於明永樂年間。據史書記載,明永樂初年,印度僧人班迪達自西域來京,向明成祖朱棣呈獻了五尊金佛和印度式“佛陀伽耶塔”即金剛寶座的規式。明成祖賜地於西關(今西直門)外長河(今高梁河)北岸,為之建寺,寺名“真覺”。後按照班迪達提供的規式修建金剛寶座塔,建成於明代成化九年(1473)。後寺廟於20世紀初被毀。
中國現存為數不多的幾座這類塔中,真覺寺的金剛寶座塔是時代最早、造型最精美的。
北京真覺寺塔內部用磚砌成,外表全部用青白石包砌。塔的下部是一層略呈長方形的須彌座式的石台基,台基外周刻有梵文和佛像、法器等紋飾,台基上面是金剛寶座的座身,座身分為五層,每層均有挑出的石制短檐,檐頭刻出筒瓦、勾頭、滴水及椽子,短檐之下周匝全是佛龕,每龕內雕坐佛一尊,佛龕之間用雕有花瓶紋飾的石柱相隔,柱頭並雕出斗拱以承托短檐。寶座的南北兩面正中各開券門一座,通入塔室。拱門券面上刻有金翅鳥、獅、象、孔雀、飛羊等圖飾。南面券門之上嵌有“敕建金剛寶座、大明成化九年十一月初二日造”銘刻的石匾額。南面券門入塔室。中心有一方形塔柱,柱四面各有佛龕一座,龕內原有佛像已不存。在過室的東西兩側,各有石階梯44級,盤旋而上,通向寶座頂上的罩亭內。罩亭為琉璃磚仿木結構,亭之南北也各開一座券門,通向寶座頂部的台面,台面四周都有石護欄圍繞。
金剛寶座塔
玻璃罩亭北面是五座密檐式小石塔。小塔為方形,中間一塔較高,有檐十三層,頂部是銅製的覆缽式塔形的剎,傳說印度高僧帶來的五尊金佛就藏在這座塔中。四隅的小塔較中央的稍低,檐十一層,塔剎為石制。五座小塔的雕刻也 集中在塔檐下的須彌座和第一層塔身上,紋飾同寶座。唯中央小塔的塔座南面正中,刻有佛足一雙,表示佛足跡遍天下。

昆明官渡古鎮金剛寶座塔

官渡金剛寶座塔,原名為妙湛寺妙應蘭若塔,亦稱穿心塔、金剛塔,位於昆明東南的官渡古鎮。官渡金剛塔是中國已知建造歷史最久的金剛寶座塔,也是中國唯一一座用砂石砌成的石塔,與北京真覺寺、香山碧雲寺和呼和浩特五塔寺的金剛塔相比,官渡金剛塔雕工精美程度稍遜,但更為古樸、雅致。
金剛寶座塔
建築學家梁思成在《漫說佛塔》一文中,專門談到官渡妙湛寺金剛寶座塔與北京真覺寺塔、西北碧雲寺塔同為中國喇嘛塔中的寶貴實例。是研究中國密宗佛教歷史、建築和藝術的極為珍貴的文物。
據塔身西壁的《造塔碑記》記載,官渡金剛塔初建於元至正年間(1341-1367年),明天順戊寅(1458年)又重建;康熙年間重修。從初建算起已是600年的古物了。比號稱中國金剛寶座塔之祖的北京真覺東寺塔還要早。為解決塔體下沉的問題,2002年,文物部門運用工程技術將金剛塔整體頂升了2.6米。
金剛寶座塔的共同特徵是,在方形座基上建立5塔,中心塔大,四角塔小,這是密宗金剛部的"曼陀羅"(神壇),供奉金剛五部佛及諸天菩薩。
官渡金剛塔方形金剛寶座上有五座覆缽式椎體佛塔(與北京妙應寺白塔同為尼泊爾佛塔風格),官渡金剛塔中心主塔為方基須彌座,須彌座四角力士拱衛,正面浮雕獅、象、雙馬、孔雀、迦樓羅五佛座騎。座上七圈蓮瓣層層奠護,覆缽式塔身四面開眼光門,鐫刻四方佛。
塔剎為十三天相輪,有銅鍛傘蓋,垂八鈴鐸,剎頂為寶瓶、摩尼珠。如大般若經所言:天花垂蓋,寶鐸珠幡,綺飾紛綸,甚可愛樂。
金剛塔基台東西南北開四道券門,十字貫通,券洞穹頂嵌銅鑄金輪。金輪四角飾雲紋,中心浮雕八葉蓮花,趺坐八如來,正中獨坐大日如來,共九佛,是為“金剛界九會曼荼羅”。
1996年國務院將該塔列為全國重點文物加以保護。

內蒙古呼和浩特金剛座舍利寶塔

金剛寶座塔
內蒙古呼和浩特金剛座舍利寶塔,在呼和浩特市舊城的東南部,建於清雍正年間(公元1723年至1735年),原為慈燈寺(俗稱五塔寺)內的一幢建築。寺內其他建築早已塌毀,只有此塔巍然獨存。
金剛座舍利寶塔主要由金剛座和上部五個方形舍利寶塔構成。這種形式的佛塔在中國出現較晚,也比較罕見。塔為磚石結構,通高約13公尺,平面呈長方形。造型優美,比例嚴謹,在建築藝術上有很高的造詣。塔身外面飾以雕刻塗釉加工預製的琉璃磚,在邊緣和轉角處鑲以白色條石,光彩的琉璃用於受光強烈的桃檐和塔剎,作重點裝飾。
金剛座平面作“凸”字形,建於約高一公尺的台基上,座下層為須彌座,束腰部分為磚雕獅、象、法輪、金翅鳥和金剛杵等圖案花紋。座的上部有七層短挑檐,第一層檐下鑲嵌蒙、藏、梵三種文字所書的金剛經文,刻工細緻。從第二層到第七層檐下,共塑有1119尊各種姿態的鎦金佛像。
金剛座南面正中凸出部分開有拱門,旁為四大天王像,門上正中嵌有蒙、藏、漢三種文字書寫成的“金剛座舍利寶塔”漢白玉石匾額。塔內用半圓磚拱,門內的無梁殿東西角有摟梯通上座頂,出口處是一座方形攢尖亭。亭北設定五座方形舍利小塔,當中的小塔出檐七層,四隅小塔形式都是五層出檐。五座塔的塔身都嵌有佛像、菩薩、菩提樹、景雲等磚雕,刻工精巧,玲瓏秀麗。塔北面照壁上嵌有三幅線雕刻石,中有“須彌山分布圖”,西面是“六道輪迴圖”。塔後照壁嵌有蒙古天文圖石刻,石刻用少數民族的文字標註,十分罕有,是研究天文學史的重要資料。

建築風格

中國的金剛寶座塔在總體造型上屬於印度形式,但在西部結構上往往融入了中國建築特有的傳統風格,成為中國建築和外來文化互相結合的創造性傑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