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隧穿效應

量子隧穿效應

量子力學里,量子隧穿效應(Quantum tunneling effect)指的是,像電子等微觀粒子能夠穿入或穿越位勢壘的量子行為,儘管位勢壘的高度大於粒子的總能量。在經典力學里,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但使用量子力學理論卻可以給出合理解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量子隧穿效應
  • 外文名:Quantum tunnelling effect
  • 領域量子力學
  • 例子:阿爾法衰變
  • 學科半導體物理學、超導體物理學
  • 套用:恆星核聚變
歷史,概念,不確定性原理,德布羅意假說,重要套用,恆星核聚變,放射性衰變,天體化學,量子生物學,

歷史

1927年,在研究分子光譜時,弗里德里希·洪德發現,對於雙阱位勢案例,偶對稱量子態與奇對稱量子態會因量子疊加形成非定常波包,其會從其中一個阱穿越過中間障礙到另外一個阱,然後又穿越回來,這樣往往返返的震盪。洪德定量給出震盪周期與位勢壘的高度、寬度之間的關係。
喬治·伽莫夫於1928年,發表論文用量子隧穿效應解釋原子核的阿爾法衰變。在經典力學裡,粒子會被牢牢地束縛於原子核內,因為粒子需要超強的能量才能逃出原子核的位勢。經典力學無法解釋阿爾法衰變。在量子力學裡,粒子不需要具有比位勢還強勁的能量,才能逃出原子核的束縛;粒子可以機率性的穿越過原子核的位勢,從而逃出原子核的束縛。伽莫夫想出原子核位勢模型,其為吸引性核位勢與排斥性庫侖位勢共同形成。借著這模型,他用薛丁格方程推導出進行阿爾法衰變的放射性粒子的半衰期與能量的關係方程,即蓋革-努塔爾定律。
馬克斯·玻恩在一場伽莫夫的專題研討會裡,明白了伽莫夫理論的重要性,玻恩認為,這理論可能可以套用於其它領域,例如,電子從金屬表面冷發射的現象。玻恩是量子力學大師,他發現伽莫夫理論存在瑕疵﹐伽莫夫理論所使用的哈密頓量厄米算符,其特徵值必須是實數,而不是伽莫夫所假定的複數。為此,經過幾個星期的努力,玻恩將這理論加以修改,並仍舊維持不變原先的結果。伽莫夫提出的阿爾法衰變機制是首次成功套用量子力學於核子現象的案例。
同時期,普林斯頓大學副教授羅納德·格尼閱讀了兩篇關於量子隧穿效應的論文。其中一篇的作者是羅伯特·奧本海默。在這篇論文裡,奧本海默將氫原子激發態的自電離歸因於量子隧穿效應,在原子裡,束縛電子的庫侖位勢阱被強勁電場改變,因此形成有限位勢壘,其可被電子穿越而過。另一篇的作者是拉爾夫·福勒與羅特哈·諾德海姆。他們研究發現,一維量子系統具有某些很有意思的量子隧穿性質,可以用來解釋電子的冷發射,即施加強勁外電場於冷金屬可以促成電子被發射的現象。早在1922年,朱利斯·利廉費德就已觀察到電子冷發射現象,但物理學者最初都無法對於這現象給出合理解釋。格尼認為,除了電子冷發射現象以外,量子隧穿效應也可以用來解釋阿爾法衰變。他找到歐內斯特·盧瑟福的學生,普林斯頓大學副教授愛德華·康登一起合作研究,很快地,他們也獨立地研究出阿爾法衰變的量子隧穿效應。
之後,兩組物理團隊分別繼續發表了一些關於量子隧穿效應的論文。伽莫夫的論文指出,低能量質子或阿爾法粒子可以穿越進入原子核,不管它們的能量是否高過位勢壘的高度。格尼的論文詳細地解釋了諧振隧穿的物理機制。1931年,華特·蕭特基給出德文術語“wellenmechanische Tunneleffekt”,即“波動力學隧穿效應”。隔年,雅科夫·弗倫克爾在著作《波動力學,基本理論》里,首先給出英文術語“tunnel effect”。在30年代與40年代,物理學者嘗試用電子隧穿機制來解釋在金屬半導體系統里電子流的整流性質,但遭遇到很多困難,時常會得到相反的答案。直到1947年,由於發現電晶體,電子隧穿效應才又成為熱門研究論題。
江崎玲於奈於1957年發明了隧道二極體,這器件展示出固體的電子隧穿性質。隧道二極體是首個被發明的量子電子器件。3年後,伊瓦爾·賈埃弗做實驗證實在超導體裡也會出現量子隧穿效應,因此展示出超導體所具有的能隙,其為BCS理論的重要預測之一。1962年,布賴恩·約瑟夫森發布理論預測,超電流可以穿越過在兩個超導體之間由一薄層絕緣氧化物製成的位勢障礙,約瑟夫森表示,這是因為成對電子(庫柏對)的穿越動作。由於江崎玲於奈與賈埃弗分別“發現半導體和超導體的隧道效應”,約瑟夫森“理論上預測出通過隧道勢壘的超電流的性質,特別是那些通常被稱為約瑟夫森效應的現象”,他們共同榮獲197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掃描隧道顯微鏡是一種利用量子隧穿效應來探測物質表面結構的儀器。格爾德·賓寧及海因里希·羅雷爾於1981年在IBM的蘇黎世實驗室發明,兩位發明者因此與恩斯特·魯斯卡分享198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水分子隧穿效應指的是,水分子陷俘在綠柱石內會隧穿於六種不同的旋轉取向,這意味著每一個水分子會同時處於六種組態。2016年,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研究團隊觀測到水分子隧穿效應。

概念

量子隧穿效應屬於量子力學的研究領域,量子力學研究在量子尺度所發生的事件。構想一個運動中的粒子遭遇到一個位勢壘,試圖從位勢壘的一邊(區域 A)移動到另一邊(區域 C),這可以被類比為一個圓球試圖滾動過一座小山。量子力學與經典力學對於這問題給出不同的解答。經典力學預測,假若粒子所具有的能量低於位勢壘的位勢,則這粒子絕對無法從區域 A移動到區域 C。量子力學不同地預測,這粒子可以機率性地從區域 A穿越到區域 C。

不確定性原理

初步看來,量子隧穿問題似乎是個佯謬,但是使用能量-時間不確定性原理可以合理解釋這問題。假設粒子的原本能量為E,位勢壘的位勢為V,而E<V,則粒子無法經典地從區域 A移動到區域 C。根據能量-時間不確定性原理,
其中,
分別為能量與時間的不確定性,
是約化普朗克常數。
儘管在經典力學裡,總能量不能改變,否則,會違背能量守恆定律。然而,在量子力學裡,假若時間的不確定性為
,則能量的不確定性為
現在,假設粒子暫時借得能量
,而且
,則粒子就可以從區域 A移動到區域 C,但是為了不違背能量-時間不確定性原理,粒子必須在時間
內,還回能量
,並且粒子必須在時間
內從區域 A移動到區域 C,否則它仍舊不能從區域 A移動到區域 C。
注意到兩點:
  • 假若位勢壘過寬與過高,則粒子借得足夠能量在時間限制內從區域 A移動到區域 C是很困難的事件,這事件的機率會變得非常低,大多數粒子都會被反射回去。
  • 按照上述解釋,由於粒子的能量變得大於位勢壘的位勢,粒子不是穿越過位勢壘,而是跳躍過位勢壘。

德布羅意假說

根據德布羅意假說,微觀物質都具有波動性質,都會展示出像波動一般的物理性質。假若波動能夠展示出隧穿行為,則微觀粒子應該也可以展示出這種行為。例如,受抑全反射是一種波動隧穿行為,下面將詳細描述相關細節。
假設光線從玻璃入射至空氣,由於光線的傳播速度在玻璃里小於在空氣里,所以在兩種不同介質的界面,會有一部分光線會被折射至空氣,其餘部分則會被反射回玻璃。但是,當入射角比臨界角大時(光線遠離法線的夾角),不會有任何光線被折射至空氣,所有光線都會反射回玻璃,這現象稱為全內反射。雖然沒有任何光線傳播進入空氣,但是,仍舊會有一種波擾動出現在空氣區域,這種波擾動稱為漸逝波,其振幅會隨著與界面的垂直距離呈指數衰減。
假設在與第一塊玻璃相離不遠之處置放第二塊玻璃,兩塊玻璃相互平行,在兩塊玻璃的中間是空氣區域,現在緩慢地將第二塊玻璃移向第一塊玻璃,直到漸逝波開始穿越到第二塊玻璃,這時,光線會傳播到第二塊玻璃,兩塊玻璃相離越近,越多光線會傳播到第二塊玻璃,光線的這種隧穿行為稱為受抑全反射。在現代光學裡分束器的運作就是倚賴受抑全反射的機制,通過調整間隔距離,可以操控分束器所反射或透射的光線數量。其它種波動也可以展示出類似受抑全反射的隧穿行為。借著德布羅意假說,這種行為可以用來類比量子隧穿效應。

重要套用

恆星核聚變

在恆星里發生的核聚變的關鍵機制是量子隧穿效應。恆星中心的溫度大約為10K,原子核的平均熱動能大約為1 keV。倘若要實現核聚變,原子核必須具有足夠能量來克服庫侖位勢壘,使得原子核與原子核之間的距離小於10m,這能量大約為1 MeV,足足約為原子核平均熱動能的1000倍。因此,單獨熱動能並不能克服庫侖位勢壘來促成核聚變。儘管原子核的能量超小於庫侖位勢壘的位勢,量子隧穿效應仍舊能夠讓原子核穿越庫侖位勢壘,從而促成核聚變。
在地球上,複雜的多細胞生命的演化有一個先決條件,即幾十億年長期穩定的太陽照射。在其它太陽照射的適居行星也可能需要這先決條件。到底是靠什麼機制使得這么長時間的穩定太陽照射成為可能?在太陽內部,最主要的反應是質子-質子反應,其隧穿機率大約為10,這給出跡象為什麼太陽能夠那么長時期地靜燃燒氫原子(quiescent hydrogen burning)。然而,隧穿機率並不是反應機率(reaction probability),另外還有幾種關係到反應機率的重要因素,例如,貝塔衰變的速率。隧穿機率使得反應機率極度地與溫度有關,因此使得太陽內部的反應率變得很小,從而促成長時期地靜燃燒氫原子,這時期長達幾十億年,因此可以讓複雜的多細胞生命在地球進行演化。

放射性衰變

放射性衰變是從不穩定的核素因為發射出輻射而變為其它種核素的過程,在這裡,輻射可以是粒子或電磁輻射。這過程的實現倚賴量子隧穿機制。伽莫夫提出的α衰變機制是首次成功套用量子力學於核子現象的案例。
放射性衰變也是天體生物學的一個重要論題,因為放射性衰變能夠長期產生能量在適居帶以外的環境,其無法利用太陽照射來產生能量。例如,土衛二擁有活躍的地質,它很可能存在著生命,量子隧穿效在這裡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長期放射性核素,鈾-238、鈾-235與釷-232等等,通過α衰變給出放射熱,其能夠融化土衛二內部的冰結構,從而促使潮汐熱也能有效地產生作用,放射熱與潮汐熱共同使得這個小衛星擁有高度活耀的地質與水文。由此,人們認為,土衛二很可能隱藏著原始生命。
地球有些不被太陽照射的區域仍舊能夠提供生物適居條件,α粒子隧穿機制在這裡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在深海里,厭氧綠硫細菌利用地熱光來進行不產氧光合作用,地熱光是源自於高溫海底熱泉的熱幅射,而地球的熱通量大約有50%是源自於鈾-238與釷-232,這意味著地熱能的很大部分可以歸因於α粒子隧穿機制。在太陽系裡的各種天體的地表下面不被太陽照射的區域,由於α粒子隧穿機制提升溫度,很可能會隱藏著海洋。在化學演化、前生命化學、地外生物學等等學術領域,這論題相當有意思。

天體化學

在星系之間,星際雲的物質大多數是由氫氣氦氣組成,其它最常見的元素有,大約為星際物質的0.1%。暗雲與中性瀰漫雲代表較冷的星際雲區域,溫度大約在10K至100K之間,由於內含灰塵的密度很高,大約為10原子每立方公分,電磁輻射無法傳播進入內部區域,溫度甚至可降低至30K。在冷星際雲里,氫分子是豐度最高的分子,這揭示了一個長久未解的問題:由於氣態合成法的效率很低,以及紫外線與宇宙線的破壞,不應該會測量到那么高豐度的氫分子。學者認為,氫原子被吸附在灰塵表面,在低溫時,移動性應該很低,很不容易與其它氫原子會合,從而形成氫分子,然而,通過量子隧穿機制,氫原子可以在灰塵表面擴散,有較高的移動性,因此能夠較容易地與另一個氫原子會合,從而形成氫分子。
在星際雲里,水分子、一氧化碳、甲醛與甲醇的合成,都需要用到量子隧穿機制,其可以促進在灰塵顆粒各種表面反應朝向重要前生命分子的合成。

量子生物學

在量子生物學裡,量子隧穿效應是幾個重要的不平凡量子效應之一。對於許多生化學的氧化還原反應,例如,光合作用、細胞呼吸作用等等,電子的量子隧穿效應是關鍵因素。在DNA的自發性點突變里,質子的量子隧穿效應是關鍵因素。
佩爾-奧洛夫·勒夫丁首先給出,在雙螺旋里由互變異構化引起的自發性點突變理論。他認為,質子可能會隧穿透過在DNA鹼基對內的氫鍵的位勢壘,假設在質子隧穿之後,DNA又完成了複製的動作,則這整個過程被稱為自發性點突變。這過程意味著,質子的量子隧穿效應會影響DNA的主要功能,即基因信息的可靠儲存。
電子的量子隧穿機制是DNA能夠被修復的關鍵要素。紫外線照射會引起DNA鏈形成多個嘧啶二聚體,使得DNA遭到損害,DNA轉錄與DNA複製的功能被嚴重影響,甚至導致遺傳密碼被錯讀與突變。因紫外線照射產生反應,DNA鏈的相鄰嘧啶被二聚在一起。黃素蛋白光裂合酶能夠修補這種變樣的DNA。通過電子傳輸,連結嘧啶的共價鍵會被分裂,這樣,嘧啶二聚體得以變回先前的正常單體。在電子傳輸過程中,倚靠長距量子隧穿機制(最長距離約為3納米),電子才可從黃素部分移動至二聚體部分。總結,黃素蛋白光裂合酶之能夠修復被紫外線照射損害的DNA,完全是倚靠電子的長距量子隧穿機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