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顛茄

野顛茄

野顛茄,中藥名。為茄科植物刺茄Solanum surattense Burm. f.的全株。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廣西、湖南、廣東、海南、江西、福建、台灣、江蘇、河南(栽、培)、遼寧(栽培)等省。具有散瘀消腫,止痛拔毒之功效。用於跌打損傷,癰腫瘡癤,慢性骨髓炎,淋巴結核,凍瘡,胃痛。

基本介紹

  • 別名:紅顛茄、假茄子、刺天茄、顛茄、山馬鈴、丁茄、大丁茄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管狀花目
  • 茄科
  • 茄屬
  • :刺茄
  • 中文學名:野顛茄
  • 採集時間:夏、秋
  • 毒性:有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藥理作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全株。

性味

味苦、辛,性溫。

歸經

歸肺、脾、胃經。

功效

散瘀消腫,止痛拔毒。

主治

用於跌打損傷,癰腫瘡癤,慢性骨髓炎,淋巴結核,凍瘡,胃痛。

相關配伍

1、治跌打腫痛,癰瘡腫痛:鮮顛茄根搗敷;或用顛茄莖葉曬乾煅存性為末,調茶油敷患處。
2、治扭挫傷:丁茄、黃姜、韭菜根。共搗爛外敷。(1-2方出自《果實類中草藥彩色圖鑑》)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0.3-0.9g研末。外用:搗敷;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

全株有毒,以未成熟的果實毒性最大,誤食出現口渴、咽喉灼熱、吞咽困難、皮膚乾熱潮紅、瞳孔散大、實物模糊、煩躁不安、幻覺、譫語,甚至發生驚厥等症狀。青光眼病人禁用,以免增加眼壓而使病情惡化,甚至失明。用量不宜過大。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性

直立草本至亞灌木,高30-60厘米,也有高達1米的,植物體除莖、枝外各部均被具節的纖毛,莖及小枝具淡黃色細直刺,通常無毛或稀被極稀疏的纖毛,細直刺長約1-5毫米或更長,纖毛長約3-5毫米。葉闊卵形,長5-10.5厘米,寬4-12厘米,先端短尖至漸尖,基部心形,5-7淺裂或半裂,裂片三角形或卵形,邊緣淺波狀;上面深綠色,被稀疏纖毛;下面淡綠色,無毛或纖毛在脈上分布稀疏,在邊緣則較密;側脈與裂片數相等,在上面平,在下面凸出,分布於每裂片的中部,脈上均具直刺;葉柄粗壯,長2-5厘米,微具纖毛及較長大的直刺。聚傘花序腋外生,短而少花,長不超過2厘米,單生或多至4朵,花梗纖細被直刺及纖毛;萼杯狀,長約5毫米,直徑約8毫米,外面具細直刺及纖毛,先端5裂,裂片卵形;花冠白色,筒部隱於萼內,長約2.5毫米,冠檐5裂,裂片披針形,長約1.1厘米,寬約4毫米,端尖;花絲長約2.5毫米,藥長為花絲長度的2.4倍,頂端延長,頂孔向上。子房球形,無毛,花柱長於花葯而短於花冠裂片,無毛,柱頭頭狀。漿果扁球狀,直徑約3.5厘米,初綠白色,成熟後橙紅色,果柄長2-2.5厘米,具細直刺;種子乾後扁而薄,邊緣翅狀,直徑約4毫米。

生長環境

喜生於路旁荒地、疏林或灌木叢中,海拔350-1180米。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廣西、湖南、廣東、海南、江西、福建、台灣、江蘇、河南(栽、培)、遼寧(栽培)等省。

藥理作用

1、具有興奮心血管平滑肌作用。
2、對肉瘤S180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相關論述

《廣西實用中草藥》:“治凍瘡:丁茄,煎水熏洗患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