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興寺塔

重興寺塔

重興寺塔,又名宋塔、銅川塔,位於印台區北關重興寺遺址,今印台區文化館處。重興寺塔建於北宋年間,為多層密檐式建築,青磚仿木結構,平面六邊形。塔高七層,高約16米。塔身雕刻富麗,塔頂有鐵剎,由仰覆蓮座、覆缽、相輪和寶珠組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興寺塔
  • 又名:宋塔、銅川塔
  • 建於:北宋年間
  • 特點:為多層密檐式建築青磚仿木結構等
建築簡介,建築歷史,

建築簡介

【名稱】:重興寺塔
【別稱】:銅川塔、宋塔
【類別】:古建築
【年代】:宋(北宋?)
原屬】:重興寺(始於隋代)建築之一
【現狀】:重興寺塔坐落於陝西省銅川市印台區(原同官縣城)北街山坡,西靠虎頭山,東臨漆水河,海拔882.4m。始建於北宋年間,為六棱七層仿木建築結構,密檐式實心磚塔。通高約13米,底層每邊長2.17米。雕飾富麗,造型精美,塔頂有仰覆蓮座覆缽和相輪、寶珠等組成的鐵剎。塔內有梯,可登塔頂,俯瞰市區景色。
1956年8月6日被公布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3日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歷史

唐永淳石碑與重興寺塔
重興寺塔(銅川塔)原為重興寺建築之一。重興寺始建於隋代,據《同官縣誌》載:“重興寺,在縣城北虎頭山下。清康熙二十二年,知縣雷之采重修,中有石坊,乾隆間圮。有二石柱,上刻金剛經,系唐永淳間物,今存其一,移藏縣府。又有塔七層,始建未詳,今尚存。”
重興寺塔
又載:“城北重興寺故物,今置縣府二堂後西廊下。唐永淳元年。高五尺,圍三尺,八棱,中有長方孔一個。舊志謂上刻金剛經,但字跡磨滅,難識矣。”
縣府所藏的二石柱之一即唐永淳石碑,於1957年5月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保護文物,現存西安碑林博物館。
1981年維修銅川塔時清理出土另一個石柱,高1.70米,圍1米,八稜體,中有一長方孔,上刻金剛經,楷書,文字遒勁秀美,大多字跡清晰,形制、規格、碑名與舊志記載相同。
古同官與重興寺塔
銅川(古稱同官)是關中平原進入陝北高原的咽喉之地,自有歷史記載以來,這裡就是北方遊牧部落和南方農業部落的交融帶。北魏時期的民族大融合,為本地區生產力的發展和佛教文化的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使當地佛教盛行、寺院林立。塔是佛教所特有的建築物,銅川塔也不例外。
建築特點
重興寺塔塔門向南,塔壁厚1.61米。塔身的一、二、三、四層塔檐為雙拱,疊澀出檐,做仿木方椽兩層。塔身底下一層較高,第二層塔身每面為三開間,用磚作隱柱,柱上有斗拱,塔檐之上有平座欄桿,塔體每面三開間的兩側開間,用磚作出橫式格棱假窗,塔檐各角原有鐵制風鈴。該塔雕飾富麗,結構奇巧,整個塔體造型優美,對研究古塔建築藝術有著重要價值。
銅川塔是陝西省保存完好、造型高大的古塔之一。其做工之精巧、風格之獨特,為全省少見,是難得的建築藝術珍品。在宋代,我國建塔之風盛行,體現出宋時經濟與文化發達的面貌。重興寺塔對研究中國古塔建築藝術和當時經濟與社會發展史具有較高的價值。
文物出土與現狀
銅川塔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556年1月23日下午至24日凌晨)關中大地震時,塔身微傾、剎倒掛。1956年8月6日,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陝西省政府更名為“銅川塔”。
八十年代初期,省文物局撥專款對塔身、塔檐進行維修加固。1982年8月,在銅川塔維修工程施工中,發現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石佛像及隋唐時期的石佛像頭6個,其中佛像頭4個,菩薩佛頭2個,另發現一尊明代圓雕無頭佛像。這些石刻形態優美、線條流暢,雕刻細膩。
2013年3月5日,由國務院更名為重興寺塔,屬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的銅川塔被青松楊柳包圍著,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仿唐院落里大紅的廊柱,古香古色的琉璃瓦,伴著輕輕吹拂過的微風,塔頂的鈴兒“叮噹,叮噹”,好像在給人們講述著古老的過去,訴說著滄桑的歷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