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巡洋艦

重巡洋艦

重巡洋艦,即重型巡洋艦(Heavy Cruiser)是巡洋艦的一種,一般指在排水量裝甲火力方面強於輕巡洋艦但弱於戰列艦的艦隻。在美國海軍的軍艦代碼中,重巡洋艦由CA來表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型巡洋艦
  • 外文名:Heavy Cruiser
  • 別名:重巡洋艦
  • 英文簡寫:CA
  • 優點:同時對付多個作戰目標
  • 排水量:0.7萬噸-2.5萬噸
  • 弱點:戰列艦
  • 強點:輕巡洋艦、驅逐艦
重巡洋艦簡介,特點,歷史,發展歷程,作戰能力,利根號,重巡型號,

重巡洋艦簡介

英文簡寫:CA
重巡洋艦
中文名稱:重巡洋艦
巡洋艦是特定時期,由條約限制所產生的一類巡洋艦。1921年的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了巡洋艦的排水量與火炮口徑的上限(標準排水量10000噸(10160公噸),火炮不超過8英寸(203 mm)口徑)。根據1930年海軍列強簽訂的倫敦海軍條約的規定,巡洋艦分類按裝備火炮口徑分為兩級:A級的巡洋艦主炮口徑超過6.1英寸(155 mm)的巡洋艦,不超過8英寸(203 mm)口徑,即重巡洋艦;B級的巡洋艦主炮口徑不超過6.1英寸(155 mm)的巡洋艦,即輕巡洋艦。隨著1936年條約到期,約束失效,這種分類漸漸消失。
重巡洋艦CA:重巡洋艦以日本的名山取名,如“青葉”、“古鷹”等重巡洋艦艦名都是山名。例外的是最上級的四艘“最上”、“三隈”、“熊野”及“鈴谷”和利根級的兩艘“利根”及“築摩”重巡洋艦都是日本的河名。這是因為此六艦最初設計時,受制於1930年《倫敦海軍條約》,建造時假稱輕巡洋艦,條約結束後立即改裝203毫米主炮升格為重巡。二戰中未被擊沉的“高雄”號是一艘重巡洋艦,但此高雄不是台灣南部的城市,而是京都西北的山名。

特點

重巡洋艦是在排水量、火力、裝甲防護等方面僅次於戰列艦及戰列巡洋艦的大型水面艦艇,巡洋艦擁有同時對付多個作戰目標的能力。歷史上巡洋艦一開始是指可以獨立行動的戰艦,而與此相對的驅逐艦則需要其它船隻(比如補給船隻)的幫助。但是在現代這個區分已經消失了。
現代巡洋艦排水量一般在0.7萬噸-2.5萬噸,裝備有飛彈、火炮魚雷、直升機等武器,分為常規動力巡洋艦和核動力巡洋艦。主要用於航空母艦編隊或其他艦艇編隊,控制海上交通線,攻擊敵方艦艇、基地、港口和岸上目標,支援登入和抗登入作戰,以及擔負海上編隊指揮艦等。
當代世界最著名的巡洋艦為兩級:美國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以及蘇聯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

歷史

概括
重巡洋艦最早的前身同輕巡洋艦一樣,都是裝甲巡洋艦。但重巡洋艦的發展比輕巡洋艦還要晚。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重巡洋艦出現於1915年——英國皇家海軍建成了4艘霍金森級重巡洋艦。該級艦是英國人在已有的輕巡洋艦上加以改進而來,排水量為9,750噸,裝備7門7.5英寸主炮,在當時被稱為“加強型輕巡洋艦”。不過由於服役太晚(最後一艘到1925年才服役),該級艦沒有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所以也沒有經受實戰考驗。
世界著名重巡洋艦世界著名重巡洋艦
條約時期
1921年簽訂的華盛頓海軍條約對巡洋艦的標準進行了劃分。條約規定,所有巡洋艦的排水量不得超過10,000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8英寸(203毫米)。而1930年的倫敦海軍條約則更加明確地劃分了輕重巡洋艦的標準——重巡洋艦為主炮口徑6.1英寸以上的巡洋艦,反之則為輕巡洋艦。在1920至30年代中期,各國都根據條約的規定建造了很多重巡洋艦。但很大程度上由於經驗技術不足,各國在早期建造的“條約型重巡洋艦”存在著性能不平衡的問題。比如美國建造的彭薩科拉級和諾桑普頓級都只有很薄的裝甲。此外,在1930年代,有的國家亦開始秘密突破條約的限制,建造10,000噸級以上的重巡洋艦,比如日本的妙高級和高雄級,排水量達到了12,000噸。而其它的國家此時在重巡洋艦的建造技術上也達到了很成熟的水平,性能也較早期有很大的提高,如美國的紐奧良級,德國的希佩爾海軍上將級和皇家海軍的諾福克級等。
重巡洋艦航行重巡洋艦航行
第二次世界大戰
日本海軍的摩耶號重巡洋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重巡洋艦的任務主要包括在艦隊中擔負保護主力軍艦,以及艦隊防空等,此外也會參與水面艦隊行動。在大西洋,英國重巡洋艦同戰列艦一起和德國大型軍艦進行了很多水面戰鬥,包括擊沉俾斯麥號及沙恩霍斯特號的戰鬥,盟國的重巡洋艦亦被編入護航運輸隊擔負護航任務。在地中海和諾曼第,盟國重巡洋艦同戰列艦一起擔負登入前的炮火準備及遠距離火力支援等任務,摧毀了很多德國和義大利的岸防設施。
在太平洋,美國和日本的重巡洋艦執行著類似的任務。但是由於水域廣闊,這些任務變得更加困難。在爪哇海,日本和ABDA(澳英荷美四國聯盟)艦隊的重巡洋艦進行了一系列的水面戰鬥。之後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中雙方的重巡洋艦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包括炮擊陸地目標和奪取制海權等。在戰爭末期的登入戰中,重巡洋艦亦執行了沿岸炮轟及為航母護航等任務。在這個時期大多數國家已經停止了重巡洋艦的研究,但美國人仍然在繼續建造重巡洋艦。在戰爭中他們建成了17艘巴爾的摩級,這同之後的德梅因級一起成為了最後一代的重巡洋艦。
戰後各國倖存的重巡洋艦大多都被解體,或在武器試驗中被摧毀,也有一些被改裝成為了飛彈巡洋艦並服役至1970年代。海軍航空兵和飛彈的套用使裝備大炮的軍艦很快就落伍了。各國已不再使用重巡洋艦,儘管有少數軍艦被保存成了浮動博物館。
妙高號妙高號

發展歷程

移動的飛彈防禦平台
根據需要,美國未來核巡洋艦將配備多種先進的反導武器,包括“動能攔截彈”和“標準”-3防空飛彈等。其中,“動能攔截彈”正在研製,屬於大型反導火箭,可對彈道飛彈助推段、上升段和飛行中段進行撞擊攔截。
美國新型巡洋艦核動力化讓“耗能”巨大的反導武器有了足夠“後勁”。其中,“標準”-3也像“動能攔截彈”那樣使用動能彈頭攔截彈道飛彈。除了反導和防空飛彈系統外,核動力巡洋艦還計畫裝配155-203毫米重型火炮,為海軍陸戰隊提供有效火力支援。這將是40年來,美軍戰艦首次裝備大口徑重炮。
新型核動力巡洋艦一旦投入使用,將極大彌補核動力航母的不足,成為美國海軍的“輕型航母”,可以很方便地進入世界一些熱點地區沿海水域活動,成為干涉它國內政的海上新堡壘。即使核動力巡洋艦遭到襲擊,也不會造成像核動力航母那樣的巨大損失。
常規動力的巡洋艦續航時間一般為2個月左右,然而,核巡洋艦在它國沿海水域可以長年累月“巡邏”,對它國施加長時間的壓力。新型核巡洋艦將配備高技術的大威力火炮系統,可以對沿岸目標展開猛烈炮擊作戰。
脫胎於冷戰時代
冷戰時期,美國曾研製5種核動力巡洋艦,排水量均為1萬噸左右,但已全部退役。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海軍提出了發展“加利福尼亞”級和“維吉尼亞”級核動力飛彈巡洋艦的計畫。其中,“維吉尼亞”級共建造了4艘,“維吉尼亞”級是美國海軍第四級、也是迄今最後一級核動力飛彈巡洋艦
該級艦的主要任務是與核動力航母一起組成強大的特混編隊,在危機發生時迅速開赴指定海域,為航母編隊提供遠程防空、反潛和反艦保護,同時也為兩棲作戰提供支援。它是第一艘全綜合指揮與可控制的飛彈巡洋艦,具有獨立或協同其它艦艇對付空中、水下和水面威脅的作戰能力,可在全球範圍內執行各種作戰任務。
該級艦比“加利福尼亞”級減少艦員100人左右。此外,它還著重考慮了全艦的居住性,其生活條件較為舒適,有利於艦員在海上長期生活。該級艦裝備了美國海軍當時先進的綜合指揮控制系統和武器系統,而且在建造時就考慮了今後的改裝需要,在艦體尺寸等方面都留有餘地。自從八十年代以來,該級艦先後進行了幾次改裝,不但防空、反潛能力大幅提高,而且還首次具備了對地攻擊能力,大大提高了該級艦執行任務的靈活性。
耗資巨大容易暴露
美國新型核巡洋艦項目將是耗資巨大的工程。據美國海軍估計,排水量為1萬多噸的新型飛彈驅逐艦DDG1000造價就達33億美元。美國“國會研究服務”海軍分析人士奧羅克認為,按照DDG1000造價推算,配備核動力的新型巡洋艦造價大概在40到50億美元之間,其中核推進系統將花費10億美元。據美國海軍軍官認為,雖然一艘核動力艦艇的建造費用高出6-7億美元,但卻可以節省更多的燃料、運行和保障費用。如果這一法案獲得通過,美軍將批量裝備輕型核動力巡洋艦。
美國核巡洋艦看起來像個龐然大物,但仍然存在一些致命問題。其中,該型艦並不隱形,很容易暴露行蹤。此外,核巡洋艦為了尋找空中飛行的彈道飛彈等目標,不得不發射強烈的雷達波,更容易露出行蹤。一旦遭到對方反艦飛彈等武器襲擊,該型艦容易被紅外感測器鎖定而遭遇殺身之禍。(曾陽)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17日,美國海上力量“三巨頭”——海軍作戰部長拉夫黑德、海軍陸戰隊司令康韋和海岸警衛隊司令艾倫共同出現在羅得島州紐波特海軍戰爭學院舉行的國際海軍演討會上,向與會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軍首腦降重推出美國新版的海上戰略。
這份名為《21世紀海上力量合作戰略》的新版海上戰略檔案,是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首次對海上戰略作出重要修訂,也是美國海上力量三大分支——海軍、海軍陸戰隊和海岸警衛隊,首度聯合推出關於保衛美國本土和海外利益的共同戰略。
中國航空信息網訊息:美國《每日防務》2007年10月17日報導美國海軍官員稱,海軍正在採取若干措施確保其EA-6B“徘徊者”能為海軍陸戰隊繼續飛行至少到2012年,最長服役到2018年。海軍陸戰隊還計畫為EA-6B增加Litening吊艙和先進機載紅外瞄準與導航吊艙,使其具有情報、監視與偵察(ISR)能力。
海軍計畫用波音EA-18G“咆哮者”替代其EA-6B“徘徊者”,而海軍陸戰隊稱將不會使用“咆哮者”。過去幾年裡海軍出巨資更換“徘徊者”的中央翼段,確保該機能滿足海軍陸戰隊要求的服役壽命。
環球時報·環球網訊息:美國環球戰略網22日撰文稱,美國海軍目前正在大力縮減艦艇上的水兵編制人數,在這一大趨勢下,美國海軍新型航空母艦上的水兵編制人數也將縮減27%。
據悉,美國海軍新型“福特”級核動力航母(CVN78)上的水兵編制人數將縮減至4000人,與“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編制人數相比(水兵編制人數為5500名),“福特”級核動力航母上的水兵編制人數縮減了27%。美國海軍研究室透露稱,美國海軍目前正在研究將新一代航母上的編制人數縮減到1000人的可行性。美國海軍最終目標是希望將航空母艦上的水兵人數和航空人員人數壓縮到1000人以內。

作戰能力

重巡洋艦具有多種作戰能力,主要在遠洋作戰的大型水面戰艦。用於海上攻防作戰,掩護航空母艦編隊和其他艦隊編隊,保衛己方或破壞敵方的海上交通線,攻擊敵方艦艇、基地、港口和岸上目標,登入作戰中進行火力支援,擔負海上編隊指揮艦等。重巡洋艦裝備有與其排水量相稱的攻防武器系統,精密的探測計算設備和指揮控制通信系統。
二戰中被稱為重巡洋艦的主炮都為203毫米。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不是重巡洋艦,該型艦火力、裝甲防護與航速之間不成比例,因此其艦型的劃分頗費腦筋,但很快在美、英、法等國家中被稱為“袖珍戰列艦(Pocket Battleship),可以說是輕量型或小型化的戰列艦。
美國“阿拉斯加”級,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阿拉斯加級還在構思中。當美國覺得日本有可能發動太平洋戰爭後,美國決定建造阿拉斯加級,當時阿拉斯加級的設計圖是採用克利夫蘭級(Cleveland Class)輕型巡洋艦的布局,並相應更改。
1941年軍方得到國會撥款後,軍方不急於建造阿拉斯加級。12月7日美國在沒警覺下,被日本海軍偷襲美國在珍珠港的基地,重創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為了進一步抵抗日本的進攻,美國海軍處了從東岸調動大批大西洋艦隊艦艇到太平洋外,還加快建造新式戰艦。因此阿拉斯加級在珍珠港事件10日後,正式在紐約造船廠動工。
阿拉斯加級安裝了3座三聯裝12英寸(305mm)主炮,6座雙聯裝Mark125英寸(127mm)副炮,而防空火力是一邊建造一邊修改。直到首艦完工時,共有14座四聯裝40mm高射機關炮和34門20mm機關炮。該級屬於巡洋艦類,類別為CB。共批准建造6艘,編號CB1~6,實際上阿拉斯加級只建成2艘,其它被因戰局和軍方優先建造航母而被軍方取消。

利根號

“利根”級重巡洋艦是日本海軍建造的最後一級重巡洋艦,同型艦有兩艘:“利根”號和“築摩”號。“利根”號標準排水量11200噸,滿載排水量15400噸,總長189.1米,寬19.4米,平均吃水6.2米,主機功率152000馬力,最高航速達35節。
“利根”級重巡洋艦的主炮塔的布局相當獨特。該級艦所有的4座雙聯裝炮塔全部位於前甲板位置,其中前3座炮塔呈金字塔型層疊布置,第4座炮塔位於3號炮塔之後,炮口指著後方。
由於所有的主炮塔全部位於前甲板,因此“利根”級的艦尾有一個極為寬敞的水上飛機作業平台,在這裡設有吊車和2部彈射器,供飛機停放的甲板分為兩段,前段為一段遮蔽甲板,後一段為上甲板,兩段甲板前段高、後段低,其間有斜坡相連,甲板上有移動飛機用的滑軌。該艦最多可攜帶6架水上飛機。在日本海軍的航母戰鬥群中,“利根”級主要的任務是輪番起飛其6架水上飛機對航母周邊海域進行偵察,為航母的艦載機群提供戰場信息。

重巡型號

德國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
希佩爾海軍上將號重巡洋艦(德語:Admiral Hipper)是納粹德國的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一號艦。該船命名自德國海軍名將—弗朗茨·馮·希佩爾上將,他指揮德國巡洋艦艦隊於1916年的日德蘭海戰作戰,並擔任了德國公海艦隊最後一任總司令。希佩爾海軍上將號為其5艘同級別艦隻的1號艦;另外2艘—布呂歇爾號和歐根親王號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於德國海軍中服役;第4艘—呂佐號則在1939年尚未完工時就賣給了蘇聯;第5艘—塞德利茨號則在建造途中試著改裝成航空母艦,但沒有完工。
美國彭薩科拉級重巡洋艦
彭薩科拉級巡洋艦是美國海軍條約型系列設計的首級。它的服役主要對付日本剛服役的重型巡洋艦,是當時在火力、防禦、動力上與日軍重巡洋艦相抗衡的唯一重型巡洋艦。
美國北安普頓級重巡洋艦
美國海軍重型巡洋艦——北安普敦級(6艘)。“北安普頓”號(CA-26Northampton)為二戰美國海軍“北安普頓”級重型巡洋艦首艦。該級艦是美國海軍中繼“彭薩科拉”級之後的第二種條約型重巡。該級於1926年3月24日開始設計,最初稱為第329號計畫。
美國紐奧良級重巡洋艦
紐奧良級巡洋艦是美國海軍建造的最後一級“條約型”巡洋艦,它是所有“條約型”巡洋艦中性能最優異的。紐奧良級是修正了北安普敦級巡洋艦所存在的問題,也就是北安普敦級巡洋艦的改進型,主要區別是增加重要部位的裝甲厚度,能夠抵擋住巡洋艦主炮的轟擊。另區別是彈藥庫的位置。彈藥庫被安置在吃水線以上,雖然這樣可以保障彈藥庫免遭水下武器攻擊,但會受到大型水面艦艇的攻擊。
紐奧良級巡洋艦原計畫建造8艘,當建造“波特蘭”(CA-33 Portland)號和“印第安納波利斯”(CA-35 Indianapolis)號時,它們的裝甲和武器安裝從新設計過,因此該兩艘被命名為波特蘭級(Portland Class)重型巡洋艦。當紐奧良級在建造中時,軍方又撥款增加一艘紐奧良級(文森斯 CA-44 Vincennes)。
紐奧良級最後總共建成7艘。 在太平洋戰爭中,這些艦艇參加了多數海戰。“阿斯托里亞”號、“昆西”號和“文森斯”號巡洋艦在薩沃島海戰中被擊沉,另外3艘該級巡洋艦 在接下來的瓜達康納爾島海戰中嚴重受創。二戰期間,“塔斯卡盧薩”號巡洋艦大部分時間被部署在大西洋,也只有這艘巡洋艦在戰爭期間被有遭到什麼重創。“紐奧良”級巡洋艦總共榮獲了64枚戰鬥勳章。 二戰結束後,4艘倖存下來的巡洋艦即可退役,並於1959年被拆卸。
美國波特蘭級重巡洋艦
原本波特蘭級的兩艘船是紐奧良級(NewOrleansClass)巡洋艦計畫中的艦艇。但當準備開工建造時。被海軍改作紐奧良級和北安普敦級(NorthamptonClass)的改進型,並且從新設計。海軍原本要建造5艘波特蘭級巡洋艦。當建造2艘波特蘭級後,來海軍發覺特蘭級巡洋艦並未達到要求,將建造計畫取消。所以只建造2艘該級戰艦。波特蘭級巡洋艦的武器裝備與紐奧良級一樣,也是3座三聯裝炮塔。該級戰艦沒有被安裝過魚雷發射裝置,而且一直使用舊式無防禦的127mmL/25型高炮。其艦身、武器、動力都和北安普敦級一樣,主要區別是加強了裝甲,艦體也比北安普敦級稍重。
美國威奇塔級重巡洋艦
試驗型和條約型巡洋艦,只建成一艘。“威奇塔”號的設計圖被從新設計過。主炮炮塔安裝新設計過的炮塔,該炮塔重量輕、自動化程度高、防禦好、空間大、射速快等優點,比之前各級的巡洋艦的裝備的203mm炮塔還要好。
美國巴爾的摩級重巡洋艦
巴爾的摩級是美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建造的重型巡洋艦,也是美國擺脫條約限制後最先建造的在武裝和防護上比較合理的重巡。外觀有些類似克里夫蘭級輕巡洋艦,由於戰爭初期美軍對輕巡的需求更為緊迫,本級艦的建造有少許拖後。直到1943年4月,首艦巴爾的摩號才入役,裝備有三座三聯裝55倍徑203mm(8英寸)主炮,並安裝了服役不久的雙聯127mm(5英寸)38倍徑副炮和無線電近爆引信炮彈(VT引信,英文是variable time fuse,裝備此種引信的炮彈可在接近到目標一定距離內受感應爆炸,從而擴大了傷害範圍,也可以是通過定時控制爆炸時間)。受益於其龐大的艦體和充足的火力,本級艦的防空能力僅僅次於快速戰列艦,因此本級艦服役後,多半用於快速航母艦隊的護航。
美國得梅因級重巡洋艦
在1942年的索羅門群島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的密集火力使美國海軍水面艦艇損失慘重,美軍認為其主要原因是己方重巡洋艦上的8英寸炮(203毫米)射速太低,限制了其在狹窄海域內的使用效能。同樣原因,美軍在阿留申群島作戰時,不得不依靠驅逐艦輕巡洋艦,雖然這些艦上的5英寸(127毫米)和6英寸(152毫米)炮威力小於重巡洋艦,但其較快的射速能夠在短時間內形成對岸火力優勢。
為了彌補這一不足,1943年春美軍開始開發一種新型的203毫米速射主炮。這就是MK16型55倍口徑203毫米速射炮。新炮原打算安裝在俄勒岡級重巡洋艦上,但新炮塔太重,艦體需要大改。最後財大氣粗的美國海軍決心設計一級全新的艦艇來安裝MK16,以便發揮其卓越性能,這就是德梅因級重巡洋艦。德梅因級是美國海軍艦艇建造史上最後一級,也是設計最精良的一級火炮巡洋艦。
英國郡級重巡洋艦
郡級巡洋艦是英國從1928年起建的一級條約型巡洋艦(重型巡洋艦的名稱要到倫敦海軍條約中才確定下來)。其排水量限制在一萬噸內,火炮口徑為8寸。13條該級艦被分成三個次級:肯特級、倫敦級和諾福克級。起初確定“B巡洋艦”的方案時,英國人決定將排水量定在8250噸以造出六條而不是五條巡洋艦。
日本妙高級重巡洋艦
妙高級重巡洋艦是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萬噸級巡洋艦。由日本海軍著名的軍艦設計師平賀讓主持設計。妙高級在火力和航速方面十分突出,日本海軍為了追求單艦的威力優勢甚至不惜採用隱瞞的手段超出《華盛頓條約》對排水量的限制,儘管如此建成後重量還是超出計畫。
日本最上級重巡洋艦
最上級重巡洋艦是日本帝國海軍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建造的一型巡洋艦。最上級重巡洋艦原本並非重巡洋艦,最初計畫本來是輕巡洋艦,是在1930年4月倫敦海軍條約簽定時,日本海軍規劃的8000噸級輕巡洋艦建造計畫。
日本高雄級重巡洋艦
高雄級重巡洋艦是日本帝國海軍繼妙高級重巡洋艦之後建造的一型萬噸級重巡洋艦。是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除主力艦、航空母艦外的作戰艦船標準排水量不能超過10160噸,主炮口徑不得大於8英寸)設計建造的巡洋艦(俗稱條約型重巡洋艦)。高雄級重巡洋艦在妙高級的基礎上改進設計,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巡洋艦之一。由日本海軍造船軍官藤本喜久雄主持設計。
日本古鷹級重巡洋艦
古鷹級重巡洋艦是日本帝國海軍華盛頓海軍條約簽定之後建造的最早裝備二十厘米口徑主炮的巡洋艦,由日本海軍造船軍官平賀譲主持設計,之前他還設計了實驗性質的夕張號輕巡洋艦。古鷹級共建造了兩艘,同型:古鷹號(Furutaka )、加古號(Kako),兩艦於1926年完工服役。後續艦經過大幅改進設計,成為青葉級重巡洋艦。根據倫敦海軍條約的規定古鷹級艦被歸類為重巡洋艦。
日本青葉級重巡洋艦
青葉級重巡洋艦是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巡洋艦,是在華盛頓海軍條約簽定之後第一型裝備二十厘米口徑主炮的古鷹級重巡洋艦的改進型。
日本利根級重巡洋艦
利根級重巡洋艦是日本帝國海軍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建造的一型巡洋艦。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海軍建成的最後一型重巡洋艦。 利根級重巡洋艦最初計畫本來是輕巡洋艦,是1932年日本提出新的巡洋艦建造計畫。在倫敦海軍條約的限制下,日本海軍計畫建造了四艘"最上級輕巡洋艦",當時依據條約規定有關輕巡洋艦總噸位的剩餘噸位,規劃建造兩艘比最上級略小的輕巡洋艦(最上級公布排水量是8500噸,計畫建造後續艦排水量則是8450噸)
法國阿爾及爾級重巡洋艦
阿爾及爾級重型巡洋艦隻有一艘,在二戰前幾年服役,作為對義大利扎拉級巡洋艦的回應,法國人研製了這級巡洋艦,她擁有比扎拉更好的防護。
義大利塔蘭托級重巡洋艦
塔蘭托級重型巡洋艦,由奧蘭多造船公司里窩那造船廠建造,1929年4月建成服役。 1943年4月10日在義大利拉·斯佩齊亞被美國飛機炸沉。
義大利扎拉級重巡洋艦
義大利的重型巡洋艦的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高速輕防護偵察型—低速重防護艦隊核心型—高速輕防護偵察型,並分別設計出了3級不同的重型巡洋艦。其中,第二階段的產物就是扎拉級重型巡洋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