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盤門雙忠祠記

《重修盤門雙忠祠記》是清朝學者彭紹升所作的散文。該文章從宋高宗以及侍郎、宣撫使等守平江的將帥說起,將他們的所作所為與劉鼐、張鰲的行為構成鮮明的對比,從而讚美了劉鼐、張鰲的愛國主義精神。

該文選材精煉,行文簡樸沉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重修盤門雙忠祠記
  • 創作年代:清朝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彭紹升
  • 作品出處:《二林居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重修盤門雙忠祠記1
余觀建炎2之事,宋3之不亡者幸耳。方金兵破揚州4,於時5高宗駐平江6,去7敵尚遠,平江固8可守也。蹙蹙9焉去之10臨安,而越11,而明12,不暇一夕息13。已而敵破建康14,道廣德15,趨臨安16,由越入明,縱掠海上而歸17。使18其時19平江諸將帥,以勁旅遏其沖20,俾只輪不反無難者21,奈何22兵不戰而潰23,城不攻而下24,坐25使五十萬人,並命於鋒刃26而莫之救。
相傳金兵自盤門入。有二士27者,拒戰於門外,一死於陳28,一死於水,而盤門破矣。嗚呼,彼守城者,或則侍郎29,或則宣撫使30,非不顯且要也31,委而去之32,若棄唾涕33,而獨遺34二士者,以殉國之烈,此不可35為發憤36而深痛者哉。
然自二士之死,里人37神而祀之38,迄今六百餘年39,而靈爽益著40。二士俱汴41人,從高宗南渡42守平江。其一劉姓鼐名,蓋43死於陣者也;其一張姓鰲名,蓋死於水者也。祠有明永樂中俞禎碑44,以鼐為順國明王,職天壇傳奏司45;以鰲為順濟龍王,職盤溪守御司46。其封爵莫知何昉47,要48其來也則遠矣。近者祠久不修,里人醵金49千兩,新其宇50。既成51,屬予記52。祠在盤門外靈岩鄉,俗名雙土地祠。余更之曰雙忠。夫其忠也,乃其所以自神53也。遂書而記之。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盤門:位於蘇州古城西南的古運河之畔。曾是春秋吳國都城的八門之一,古城蟠門。現存蟠門為元代重建,盤門城樓於1986年復建。
2.建炎宋高宗年號(1127—1130)。這四年中,金國女真貴族連年南侵,南宋朝廷只知逃跑求和。
3.宋:指南宋(1127—1279)。
4.金兵破揚州:建炎元年(1127)十月初一,以宋高宗為首的南宋統治集團從南京(今河南小商丘市附近)南逃,二十七日逃到揚州(今屬江蘇省);建炎三年(1129)二月初三,揚州被金兵攻破。
5.於時:當時。
6.高宗駐平江:建炎三年二月初三日,宋高宗從揚州逃出,初六,逃到平江(今江蘇省蘇州市)。駐,停留。
7.去:距離。
8.固:原本,本來。
9.蹙(cù)蹙:侷促不得舒展的樣子,這裡形容緊迫、急促。
10.之:往。
11.而:然後。越:越州(今浙江省紹興縣)。
12.明:明州(今浙江省寧波市)。
13.不暇一夕息:意思是一刻不敢停留。不暇,沒有空閒時間。
14.已而敵破建康:金兵攻陷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是建炎三年陰曆十一月廿七日。已而,隨即,不久。
15.道:經過,取道。廣德:縣名,今屬安徽省。
16.趨:前往。
17.縱掠海上而歸:建炎三年十二月,宋高宗乘船航海避金兵,次年正月初三到了台州章安鎮,十六日,金兵攻破定海(今屬浙江省),從海道襲擊高宗,高宗逃到溫州。二月初三日,金兵從寧波回臨安,十三日從臨安退兵,廿五日進平江,搶掠燒殺,三月初一日離平江北去。縱掠,大肆殺掠。
18.使:假使,假如。
19.其時:當時。
20.勁旅:精銳的部隊。遏(è):阻止。沖(chōng):交通要道。
21.俾(bǐ)只輪不反無難者:要使敵人全軍覆沒並不難。俾,使。只輪,戰車上的一隻輪子。者,助語詞。
22.奈何:為什麼。
23.潰:散,亂。
24.城不攻而下:敵人沒有攻城,城就被占領。建炎四年(1130)二月廿三日,金兵先頭部隊一到平江,將領周望、知府湯東野先後逃走,平江便輕易地落入敵人手中。
25.坐:徒然。
26.並命於鋒刃:在鋒利的白刃之下丟掉性命。 並(bǐng),通“屏”,丟掉。
27.士:軍士。
28.陳(zhèn):通“陣”,交戰時的戰鬥行列。
29.侍郎:指湯東野,他原是工部侍郎;建炎三年(1129)九月任平江知府兼浙西制置使。
30.宣撫使:指周望,時任兩浙、荊湖等路宣撫使,奉命守衛平江。
31.顯、要:聲望、地位很高。一般指大官。
32.委而去之:丟了城而逃走。 委,丟棄。
33.唾涕:唾沫和鼻涕。
34.遺:留下。
35.可:該。
36.發憤:激發義憤。
37.里人:指盤門鄉里之人。古代五家為鄰,五鄰為里。
38.神:敬為神祇。這裡神字作動詞用。祀:祭祀。
39.迄今:至 今。餘(yú),同“余”。
40.靈爽:神靈,神明。
41.汴(biàn):河南省開封市。
42.南渡:建炎元年(1127),康王趙構稱帝,後南渡長江,建都臨安,歷史上稱為南渡。
43.蓋:發語詞。
44.永樂中俞禎碑:永樂年間俞禎作碑文的石碑。永樂,明成祖年號(1403—1424)。俞禎,人名,生卒年俊不詳。
45.順國明王、天壇傳奏司:劉鼐(nài)死後的封爵和職位。死於陣者叫劉鼐,鼐是大鼎,與祭壇、香火升騰有關,故劉鼐神化為天壇傳奏司
46.順濟龍王、盤溪守御司:張鰲(áo)死後的封爵和職位。鰲乃海中巨魚,張鰲又葬身水中,故神化為順濟龍王,並司職盤溪。
47.何昉(fǎng):始於何時。昉,原意為天方明,引申為開始。
48.要:總之,總括。
49.醵(jù)金:湊錢,集資。
50.新其宇:翻修他們的廟宇,指重修雙忠祠。新,翻新,翻修。
51.既成:已經完工。
52.屬予記:囑我寫一篇文章把事情記下來。屬(zhǔ),通“囑”,囑咐,託付。予,同“余”,我。記,文體名稱,這裡用作動詞,指寫文章。
53.神:神祇。

白話譯文

我看建炎年間的歷史,宋朝沒被滅亡不過是僥倖而已!金兵剛攻陷揚州,當時宋高宗駐紮在平江府,敵人還離得遠著,平江府首府吳縣本來是可以守住的;可是高宗卻惶恐不安離開吳縣去臨安,又逃到越州,再到明州,來不及停息一夜。不久敵人攻破建康,經過廣德,趕往臨安,又由越州侵入明州,在東海邊放肆掠奪後才回去。如使那時平江府的眾多將帥,能用強有力的軍隊抵抗金兵進攻的猖狂勢頭,使全殲敵人也不是什麼難事,無奈宋朝軍隊還沒交戰就逃散了,城池不用敵人攻打就投降了。白白地讓五十萬士兵死在敵人的矛尖刀刃之下卻無人來相救。
人們傳說金兵從吳縣盤門攻入時,有兩名士兵在城門外拚命抵抗,一名死在陣地上,一名死在水中,盤門就這樣被敵人攻破了。嗚呼!那些守城的人,有的是侍郎,有的是宣撫使,官位不是不顯赫而又重要的,但卻拋棄陣地逃跑,猶如吐掉口水、擤去鼻涕一樣輕率不惜;可是唯獨留下的二名士兵,作出為國犧牲的英烈壯舉,這豈不是使人感到極大的憤慨和深切的悲痛的事嗎!
然而,二名士兵死後,縣裡人把他們奉為神明,祭祀他們,至今六百多年了,但他們精神更加彰著。二名士兵都是開封人,跟隨高宗南渡,守衛平江府。一位姓劉名鼐,就是死在陣地上的那位;還有一位姓張名鰲,就是死在水中的那位。廟裡有明朝永樂年間俞禎寫的銘文,把劉鼐封為順國明王,主管天壇傳奏司;把張鰲封為順濟龍王,主管盤溪守御司。這些封爵賜號無人知道怎么得來的,求它的來源就年代久遠,不可考證了。近來祠堂因為年久失修,縣裡人們集資一千兩銀子,使這座廟宇煥然一新,竣工後,要我為祠堂作記。祠廟在盤門外的靈岩鄉,當地人稱它“雙土地祠”,我給它改名為“雙忠祠”,因為他們忠貞,才是他們精神傳世的原因啊。於是我寫了這篇記文來緬懷他們。

創作背景

南宋建炎四年(1130)二月廿三日,金兵先頭部隊一到平江,將領周望、知府湯東野棄滿城人民不顧先後逃走,軍士劉鼐與張鰲堅決抵抗,先後戰死沙場。當地人們為紀念他們的寧死不屈的愛國精神,為他們建立雙忠祠,把他們當神祇來供奉。清乾隆年間(1736—1796),盤門當地人們重修雙忠祠,彭紹升作此文來記敘此事。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文記敘新修的盤門雙忠祠的來由。從宋建炎間慘痛的史實寫起: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入浙。宋高宗由臨安逃向越州,又從越州逃往明州。十二月,金兀朮入臨安,高宗航海南逃,金兵追至海上,搶掠一空。此一段敘寫中,作者的情感思想和藝術心理呈二律背反狀態。作者動其真情,用泣血之筆為平江五十萬人作刀下鬼喊屈呼冤,流露了深重的歷史悲感與哀傷意緒;但同時又不乏冷靜的歷史思考。在他看來,國君既逃,將帥不戰,實乃縱敵深入;因而,金人的攻城奪地及平江失守,也在事理髮展的必然之中。悲鬱的情感與正視客觀的理性交織一起。此其一。其二,玩味“宋之不亡幸耳”一語,可知作者對宋之失利持頹勢難挽、無可奈何心態,似乎依局勢而論,宋在這次金兵南侵中,能暫時不亡,苟延殘喘,已值得慶幸滿足。但另一方面,他又實在不甘心這一段恥辱。揣其“使其時”一句語意,作者認為平江失守乃人為;設若守城諸將率勁抗擊,誰勝誰負,尚難妄定,或者至少,不會出現兵不戰而潰、城不攻而下的慘局。再者,作者敘述平江淪陷、黎民傷生的歷史事實,情感凝重,節奏沉穩;但在勾勒高宗逃竄“道廣德”、“趨臨安”,由越州入明州的狼狽相時,則筆調輕倩,含諷尖銳,夾以譏嘲、鄙夷、蔑棄的喜劇意識。這些情感內容、歷史認識及陳述方式幾方面的“自悖”現象,從藝術接受的角度來說,無害於欣賞,而恰恰可以多角度地啟發思索,造成豐富的感知效果。
與“余觀”二字相對,第二段用“相傳”領起。似乎前者載入冊籍,其事典且重;後者流播民間,其事諧且微。待敘完金兵破盤門,有二士拒戰一段故事後,方知作者在求“反效應”:躋身青史的君臣將帥並非千秋美名,而不見經傳的盤門小卒倒真的流芳人間了。事微者,有泰山之重;事重者,唯醜聞而已。第二段中,國難之悲也由君臣偷生、五十萬人莫救的廣漠之哀過渡到盤門二士戰死的深切之痛,其悲是具體化、多側面化了。一是悲中有憤。作者用侍郎或宣撫使棄城而去影射金破平江時宣撫使周望避走太湖,守將湯東野攜家潛逃,統制郭仲威不戰自退的歷史事實,指斥這些人職位顯要,領享高官厚祿,國難當頭卻鼠竄逃匿,全無凜然正氣。二是二士拒敵體現了勇猛剛烈的英雄本色和捐軀獻身的無畏氣概。一死於陣,一死於水,不是簡單的兩條性命的結束,而是升騰起了殉國英魂,給“悲”塗上“壯”的色彩。三是對二士之死的痛惜本身已包含對其名節價值的肯定、推崇與褒揚。和上文對君及將帥的鄙夷相對,一種“敬奉”景仰的審美心理和稱美頌譽的藝術情感已潛藏若虛地溶注在字裡行間。
中國民間愛造神。其思維方式是藝術化的,不脫離生活依據的。它常以現實中有功德的人或特異的事為基礎,賦予神異性。盤門二士在守城官驚恐逃命情況下,操兵拒敵,以身報國,事可謂之奇,氣可謂之雄,膽可謂之壯,德可謂之美,括而言之,可謂之民間造神思維的好題材。於是,第二段中作為潛在因素的敬奉心理到第三段中放大為“神而祀之”的民間信仰與宗教審美意識,二士脫離“人傑”的範疇,進化到“鬼雄”以至神靈的界域,由人謳歌讚頌的對象轉變為被崇拜的對象與護佑人的神祗。另外,民間造神思維又善於根據被造物或人的具體特點賦予類似相關的神性。這種因其名姓或具體死因而封予爵號神格,究始何時,已難確考;作者說明永樂年間俞禎碑中就有記載,足見民間對二士的神仰祀奉意識有綿遠的歷程。篇末,作者才交待受人之託為新修祠作記撰文,並從他的認識出發,改原雙土地祠為雙忠祠。這一改顯露了一個分歧:里人信仰的二士之神乃土地神,帶有地域保護神的性質;作者心中的二士之神則是盡忠報國的張巡式典範,帶有對君王效忠的色彩,這就是作為封建文人觀念上的歷史局限了。
全文於時由遠而近,於空由江南諸州到平江小祠,於人由君而將而卒而民,委婉道來,漸次收緊,這一手法也很值得注意。

名家點評

杭州師範大學教授施明智《續古文觀止評註》:“這種大處著筆的手法,使文章氣勢充沛,筆下的人物顯得高大偉岸。”

作者簡介

彭紹升(1740—1796),字允初,別號尺木居士,又號知歸子,法名際清,江蘇長洲(今吳縣)人,清朝學者、理學家、居士。初治程朱理學,後由陸王通向禪學。論學皆以見性為宗。用禪學精神解釋儒學,試圖調和儒、佛兩家思想。著有《一乘決疑論》、《二林居集》、《華嚴念佛三昧論》、《淨土三經新論》、《居士傳》、《善女人傳》、《淨土聖賢錄》、《觀河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