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族(女真)

女真族

女真一般指本詞條

女真族,別稱女貞與女直,源自3000多年前的肅慎,漢至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隋至唐時期稱黑水靺鞨,遼朝時期稱“女真”、“女直”(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基本形成民族形態的時期大約是在唐朝時。“女真”一名最早見於唐初。

11世紀向契丹稱臣。遼朝女真有生女真熟女真之分。完顏綏可定居在按出虎水(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東南阿什河)其子完顏石魯作酋長後征服了附近部落,成立了部落聯盟。石魯之子完顏烏古乃又合併了許多部落。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並驅逐契丹的統治,建立金朝。1234年,蒙古人摧毀了金朝。元朝政府在松花江下游和黑龍江設斡朵里、胡里改、桃溫、脫斡憐、孛苦江五萬戶府,管轄當地女真人和水達達。

女真在明朝初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三大部。後又按地域分為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1615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新賓縣二道河子畔的赫圖阿拉城稱汗建國,國號稱為“大金”,史稱後金。1635年皇太極改為滿州族。1644年,滿族建立的清朝入主中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少數民族統一的王朝。

基本介紹

族名,歷史,女真始祖,遼朝時期,金朝建國,元朝時期,明朝時期,後金崛起,清朝時期,文化,文學,文字,宗教,樂舞,經濟,農業,牧業,手工業,社會,組織,婚姻,喪葬,民族關係,與蒙古,與高麗,後裔,中國大陸,台灣,韓國,

族名

金史·世紀》記載:“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號勿吉。勿吉古肅慎地也。元魏時,勿吉有七部:隋稱靺鞨;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宋朝人說女真族“本名朱里真,番語。訛為女真”。可見,朱里真是漢名。為避遼興宗耶律真的諱,改稱女直,也寫作女質。女真族一名,最早出現在7世紀。元朝文獻中的女真族,有女直、水達達、吾者野人、乞列迷、骨嵬等別稱。蒙古語中稱女真為阿勒壇,謂金帝阿勒壇汗,它本是全體女真人的族稱。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明朝皇帝朱棣派人到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招撫女真族。女真,原作“朱里真”,又作“朱里扯特”、“主兒徹惕”、“主兒扯惕”、“拙爾察歹”,滿語稱之為“珠申”、“諸申”。明朝中後期中原人稱之為韃靼韃虜北虜等,其軍隊被稱為虜兵。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極發布改族名女真為滿洲的命令,從此,滿洲的名稱正式出現。

歷史

女真始祖

主詞條:肅慎挹婁勿吉靺鞨
鶯歌嶺新石器時期古人類生活居地的一處遺址。東北古民族選擇了這片土地繁衍生息。在鶯歌嶺遺址發現有陶器、石器和骨器。石器有石斧、石鋤、石鏃等,均通過打制、磨製和壓制而成;同時還出土有牙刀、牙錐、蚌刀、網墜、樺樹皮器等。
早期肅慎的桔矢石弩早期肅慎的桔矢石弩
從出土的歷史文物上看,網墜是肅慎人捕魚生活的用具,石鏃是肅慎人出行狩獵的工具,小陶豬是肅慎人馴養家畜的佐證,鹿角鋤是肅慎人原始農業發端的標誌。說明,肅慎人當年是以漁獵為主正逐步向原始農業和畜牧業過渡的特定的歷史時期。
漢四郡地區在明朝中葉之前有大量粟末靺鞨及其同族人女真分布。傳說女真族的始祖完顏函普,粟末靺鞨族人,有兄阿古迪、弟保活里。
在唐朝貞觀年間,因粟末靺鞨氏族離散,年逾六十的函普,從高麗舊居(實為剛剛為王氏高麗征服的新羅舊地)出走。他的哥哥信佛,留在了高麗,只有保活里隨他出來。走到完顏部時,正巧碰上人們互爭財物,械鬥不已,函普出面調停,平息了事態。作為酬謝,完顏部送給了他一頭青牛。為了在這裡站穩腳跟,他又用這頭青牛作為聘禮,和完顏部的一個六十歲老婦人的女兒結了婚,婚後生了二男一女,他和他的子女們理所當然地就成了完顏部人。
由於王氏高麗政權創立後,積極北上擴張侵占半島北部中國領土,長白山東麓的女真故土乙離骨嶺(今朝鮮鹹鏡北道鹹鏡山)一帶,成為兵家交戰的多難之鄉,居民紛紛遷走避難。居住在半島北部的女真部落的三兄弟老大阿古乃遷徙遼東半島,老三保活里遷徙瀕海地區的耶懶,老二函普來到了牡丹江之濱的生女真完顏部卜乾水旁居住。
按隋唐時期靺鞨族的南支粟末靺鞨被高句麗征服,高句麗全盛時期統治半島北部的漢四郡地區,而粟末靺鞨人多為高句麗王國的僱傭軍,因此後世多將粟末靺鞨與高句麗、高麗(高句麗簡稱,與後世王氏高麗不同)混淆。

遼朝時期

主詞條:生女真熟女真
遼朝女真族分布範圍較廣:南起鴨綠江長白山一帶,北至黑龍江中游,東抵日本海。居於鹹州(今遼寧開原)東北至束沫江(今松花江)之間,以輝發河流域為中心的稱之為“回跋”(回霸);居於松花江以北、寧江州(今吉林夫余石頭城子)東北,直至黑龍江中下游的稱之為“生女真”;居烏蘇里江以東而近東海 (日本海)的稱之為“東海女真”。
女真武士女真武士
契丹人對女真族的政策,是實行“分而治之”。他們把強宗大姓騙至遼東半島,編入契丹國籍,稱為“合蘇館”,又作曷蘇館、合蘇袞、是女真語“藩籬”的意思。這些人就是“熟女真”。另一部分留居粟末水(松花江北流段)之北、寧江州(今吉林扶餘縣)之東,這些人就是“生女真”。黑水靺鞨後裔,是生女真的主體。後來建立了金朝的完顏部,就是生女真的一支,亦是黑水靺鞨的直系後裔。
完顏部居住在鴨綠江上游及圖們江流域,女真族是由這一帶的朱里真人組成的,與採集珍珠的居民有關。完顏部作為黑水靺鞨一支,是從蜿蜒河畔輾轉游徙,遷移至阿什河之濱的。完顏氏,是女真族中的王族。女真族從長白山移居黑龍江中游,而完顏部就定居在完達山。完達山,相傳是完顏部人女真王到過的地方,主峰在黑龍江中游北岸的俄國境內。
遼朝還特別設了一些王府,目的在於以女真治女真。北女真分布在遼河中游一帶,遼設北女真國大王府、北女真兵馬司管轄;南女真:分布在遼東半島上,遼設南女真國大王府、南女真湯河司管轄;鴨綠江女真:分布在鴨綠江一帶,遼設鴨綠江女真大王府管轄;長白山女真部:分布在長白山一帶,遼設長白山女真大王府管轄;蒲盧毛朵部;分布在海蘭江流域,遼設蒲盧毛朵部大王府管轄。

金朝建國

主詞條:金朝
在11世紀,在東北亞的土地上生活著從黑水靺鞨遺留下來的通古斯族群的女真族。並在11世紀向契丹(遼朝)稱臣。狩獵在女真人的社會經濟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些部落中,甚至還是主要的生產方法。他們在每年春三月至五月,秋七月至十月,在山林里獵取各種野獸,並製作皮張。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也是狩獵所必需。富家養馬,千百成群。一般人戶,也有馬十餘匹。
完顏阿骨打完顏阿骨打
生女真分為幾十個部落,其中完顏部較大。完顏函普時女真已進入父權制的氏族社會末期,11世紀初,完顏綏可時又遷居到海古水,社會發生了顯著的變革,開始冶鐵、耕墾樹藝、修築房屋、造舟,定居在按出虎水(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東南阿什河)之側。其子石魯作酋長後征服了附近部落,成立了部落聯盟。石魯之子完顏烏古乃又合併了許多部落。女真龐大的軍事部落聯盟就形成於完顏烏古乃時期,但是聯盟內部不是團結和十分鞏固的。此後主要是圍繞聯盟首長和國相而發生鬥爭。
女真人從事狩獵和對外作戰,都需要弓箭作為工具和武器。本族的冶鐵業,主要用於製造武器和鎧甲,甚至輸入的農器和鐵鍋,也加以溶煉改鑄。冶鐵業的發展,不僅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也極大地增強了對外作戰的能力。
遼天慶三年(1113年),烏古乃之孫完顏阿骨打繼立,完顏阿骨打統一了女真各部,領導當時東北的漢族、渤海族、契丹族室韋族、鐵驪族、兀惹族人民共同反遼。他生前還和北宋達成協定,南北夾攻遼軍,計畫協助北宋收回燕雲十六州。宋、金間的海上交通也日益頻繁。
收國元年(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並驅逐契丹的統治,建立金朝。國號為“大金”。 國號來源有人說是來自發源地金水(阿什河),也有說是為取金不腐不壞之意。起先,女真人保持著在現代中國的東北的狩獵的生活方式,兼有漁獵、農耕和畜牧。除此之外,在都市裡保持著軍隊的生活方式。最後被準許和其他種族通婚。而金朝的統治者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響。金建國後,就展開以遼五京為戰略目標的金滅遼之戰,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攻打下了遼朝的北方首都上京。然後與漢人宋朝建立海上之盟共同對抗遼朝。
天會三年(1125年),滅遼成功後獲得遼朝的大部分土地,由於燕雲十六州張覺事件,金朝與宋國的聯盟破裂。金大舉攻宋,並在宋朝北部建立了齊,楚等傀儡政權。稍後,北方這些土地都納入金的路州制度中。
天會四年(1126年),金人占領了宋朝的首都開封,並且一度把宋朝軍隊趕到了長江以南。兩國軍隊經常對峙於淮河一帶。
阿骨打在繁忙的戰爭年代,仍很注意農業生產,對黑龍江流域的手工業和商業也做了不少努力。他還創製了女真文字。金朝採用了宋,遼官制。在地方上,州縣制與猛安謀克制並行。猛安謀克,是女真族在氏族社會末期的部落聯盟組織。
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之後,金朝面對於北方的蒙古人和南方的宋朝兩面作戰,在蒙古人的攻擊下,在貞祐三年(1215年)不得不把首都金中都(現代北京)遷移到了開封。
天興三年(1234年),蒙古人摧毀了金朝。金朝滅亡後,女真人仍是散居於關東,分為建州、海西、野人等部。

元朝時期

在元朝施行“若女直、契丹生西北不通漢語者,同蒙古人;女直生長漢地,同漢人”的政策下把這些約占金朝女真總人口五分之三的女真人不作女真看待。
女真人女真人
金亡後,女真成了蒙古汗國的被統治民族。忽必烈建立元朝後,女真人為元王朝管轄下的居民。蒙古汗國和元王朝對女真的管理,集中反映了女真與蒙古兩族在政治、經濟方面的關係。首先是蒙古貴族在女真地區設定了路、府、所一套行政機構,“設官牧民,隨俗而治”。
1235年(即乙未歲,金亡後的第二年),在圖門江北一帶設開元(治所在今東寧縣東)、南京(治所在今吉林省延吉市東)兩萬戶府後,接著在其它女真人居住區設立許多路、府、所,管理諸支女真人。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改遼東路總管府為開元路,女真人皆被納入開元路。在遼陽、瀋陽等路相繼成立後,開元路只管轄瀋陽路以北(今遼寧省鐵嶺市北)的女真人,南部的女真人由瀋陽、遼陽等路分別統領。為了對分散的、處於後進階段上的水達達等“隨俗而治”。
皇慶元年(1312年)前將開元路東北部地區劃設水達達路,與開元路同屬遼陽行省管轄。水達達路是元朝女真的主要分布地區,元王朝在其境內先後設立了許多府所。見於史籍的除前述桃溫等5個軍民萬戶府和水達達、肇州2個屯田萬戶府外,在黑龍江口奴兒乾地方設有征東元帥府,府治在阿姆貢河對岸的特林地方;在黑龍江下游立吾者野人乞列迷等處諸軍萬戶府,治所在阿紐依河與黑龍江匯合處的哈兒分地方;在今烏蘇里江流域設阿速古兒(烏蘇里江古名)千戶所;在今俄羅斯境內濱海地區置有鯨海(今日本海)、木答哈、牙蘭千戶所。
元朝統治者通過上述機構和職官,在女真地區徵收賦稅、簽軍應役、發布禁令等,實施全面政治統治。元朝向女真徵收的賦稅是實物,有糧食、布匹、各種野獸皮張和海東青等。不過由於諸支女真人所從事的主要生產不一,故繳納的實物也各有側重。蒙古貴族在女真人中籤軍應役,主要在元朝建立前後。首見於中統四年(1263年)。是年,元王朝命亦里不花在“女直、水達達及乞列賓地合簽鎮守軍”3000人,調歸塔匣來領之。
元朝在女真地區發布過的禁令,有屠殺之禁、酒禁、弓矢(捕獵)之禁、出產金銀禁。這些禁令極大多數是為防止女真反抗而發布的。這不僅反映在這些禁令都發布在元初,隨著元王朝統治在全國的鞏固先後解除,尤能說明這一實質的是後兩項禁令。因為狩獵和生產金銀本是正常的社會生產,狩獵還是女真人解決衣食之需的傳統社會生產部門,所以詔令禁止,顯然是因這兩種生產與“強兵”和製造兵器有密切聯繫。

明朝時期

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以馮勝為大將軍出征海西。作為故元在非蒙古地區最後的抵抗勢力,納哈出自覺難以維持,於是選擇投降,明朝打開了通往遼東之路。納哈出降明後,明軍進據松花江南北兩岸,處於原元統治下的女真等各部,相繼“悉境歸附”。
女真人女真人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朝收回高麗所據之遼東領土,並與其劃界於鴨綠江,還阻止高麗對女真進行管制。高麗禑王上表抗辯,遭明太祖駁回。
永樂初年,胡里改萬戶阿哈出、斡朵里萬戶猛哥帖木兒相繼入明朝見。此事,已經取代高麗的朝鮮王朝上表明廷,希望能夠召回猛哥帖木兒,但明朝沒有同意。明成祖設定建州衛和建州左衛軍民指揮使司,分別以二人為指揮使。後來,猛哥帖木兒等還隨明成祖親征阿魯台。隨著阿哈出、猛哥帖木兒等人的入明朝見,女真諸首領歸附之人也越來越多。明朝遂以“眾建之而分其力”的辦法,陸續設定384衛、24所、7地面、7站、1寨。朝廷還在此之上設立奴兒乾都司管轄諸衛所,前期由海西女真人、內官亦失哈擔任鎮守太監經略該地區,後因長期棄置於宣德九年(1434年)正式裁撤。永樂以後,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各部被迫南遷。建州女真幾經遷徙,到英宗正統時,逐漸穩定下來,定居於渾河上游。
正統七年(1442年),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在明朝統治下形成一個強大的部落。“建州三衛”的出現,標誌了滿族主體部分的形成。在女真族的旗幟下,不止是女真各部,還有赫哲族、鄂倫春族、錫伯族的先民們,也採用了女真族的名號。
正統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太師也先對明朝進攻,在土木堡擊敗明軍,俘獲親征的明英宗。一些建州和海西的衛所趁機向遼東進攻以配合也先的軍事行動。然而,也有為數不少的女真衛所遭到了也先的攻擊,許多女真世襲首領因遭到也先所部劫掠,失去了世襲的憑證,他們後來只能以中書舍人的名義進行朝貢,可獲得的賞賜比之前少了很多。自此,明朝對於女真的威信開始衰落,女真諸部逐漸失去控制。一些首領甚至敢於公然向明朝挑戰,劫掠遼東地區。也大約是在這一時期,女真文徹底失傳,女真人主要改用蒙古文為書面語言,一少部分則使用漢語。當時女真人已大致形成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分。其中建州同海西從牡丹江流域逐漸南遷至遼東一帶,並定居於此。
明朝面對女真勢力的發展,感到極大的威脅,為了加強對女真的控制,鞏固其統治,採取“分其枝,離其勢,互合爭長仇殺,以貽中國之安”,以致女真各部“各自雄長,不相歸一”,彼此互相牽制,陷於分裂、混戰不休的狀態。這給女真各部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統一已成為人心所向。

後金崛起

主詞條:建州女真後金
自元以降,三百多年裡,女真人由於渙散分裂,先後隸於元、明君主之下,受盡了壓迫剝削。明朝皇帝及文武官將,賤視女真,稱其為“東夷”,任意欺凌,百般盤剝。萬曆十一年(1583年),出身建州左衛指揮使世家的努爾哈赤因祖、父被明朝誤殺,以先人所留下的“十三副遺甲”起兵,開始了他之後建國稱汗的道路。
努爾哈赤努爾哈赤
萬曆十七年(1589年),明廷授予努爾哈赤都督僉事,尋升左都督, 後加授龍虎將軍。與之前一味臣服或選擇同明朝直接對抗的諸多女真領袖不同,努爾哈赤起初仍然依靠明廷所授予的官職來發展自己的實力,表面稱臣,暗中稱雄,很好地利用時局,逐漸在大體上統一女真、降服臨近蒙古諸部。期間努爾哈赤創建了八旗制度以凝聚部眾,八旗制的確立,標誌著統一女真各部的宏偉事業已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還令手下學者額爾德尼和大臣噶蓋根據蒙古字母創製新的文字來拼讀滿文,逐漸解決了當時女真人書面交流只能使用蒙文或漢文所帶來的諸多不便。
天命元年(1616年),努爾哈赤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後金”,建元天命。天命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發布七大恨正式誓師伐明,其後接連攻克開原鐵嶺遼陽、瀋陽等地,並遷都瀋陽。後金進入遼瀋地區之後,一方面下令收養歸降漢人,另一方面卻推行剃髮、大量遷民、清查糧食、徵發差役等弊政,激起了遼東漢人的反抗,他們有的逃亡,有的則針對女真人採取投毒、襲殺、暴亂等反抗方式,給後金在遼瀋地區的統治帶來了一定的困擾。對此,努爾哈赤採取了強力鎮壓的手段,許多漢人被殺,剩餘則降為奴僕,編入莊田。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失利後不久去世,繼任者皇太極恢復了部分漢人的原有待遇,同時開科取儒,使得漢人地位獲得顯著提高,緩和了後金內部女真同漢人之間的矛盾。皇太極還將後金所屬漢人和蒙古人等也一同編入八旗制度,創建了漢軍和蒙古八旗。他們同滿洲一樣,也被稱作旗人。
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改族名諸申為滿洲。
崇德元年(1636年),又改國號大金為“大清”,去汗號而稱帝,並改元“崇德”,追尊其父努爾哈赤為清太祖。在皇太極統治時期,他曾幾次率軍繞道蒙古攻打北京等地,但終因明朝關寧錦防線的阻隔,始終無法對關內地區進行有效控制。

清朝時期

主詞條:清朝滿族
順治元年(1644年),吳三桂李自成的農民軍激戰於山海關。吳三桂以“材帛”、“割地”為條件向後金求援,多爾袞率滿洲清軍入關參戰,並正式遷都北京,征服全國,開始了清王朝近三百年的統治。
康熙元年(1662年),世祖福臨崩。聖祖玄燁繼位,開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史稱“康乾盛世”。在維護祖國統一,抗擊外國侵略方面,清朝前期的功績不可否定。從康熙初年到鴉片戰爭以前,通過平定“三藩”與準噶爾部貴族分裂集團,以及統一台灣等國內戰爭,實現了全國的統一;特別是通過歷次制止外國侵略的自衛戰爭,鞏固了中國的邊疆;又根據各地區不同情況,進行了一系列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其中包括中經雍正一朝對西南各省進行的大規模“改土歸流”和乾隆一朝設制駐藏大臣伊犁將軍,確定了對全國各地區由中央直接派員進行管轄而又適合各地特點的地方行政制度。因而,在鴉片戰爭以前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國,不僅有明確的疆域範圍,而且有完整的穩定的地方行政制度,對鞏固和確立中國統一和領土主權,起了關鍵的作用。這是中國各民族共同樹立的偉大歷史功績,同時作為統治民族的滿族,處於組織和統帥的歷史地位,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道光二十二年(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朝開始被列強侵害,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民不滿情緒增加,國家每況愈下,各民族起義四起,特別是鹹豐同治年間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極大的動搖了滿族的統治基礎。雖然在鹹豐同治光緒三朝,部分滿族統治階級和漢族大臣企圖通過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庚子後新政(俗稱清末新政)等手段先後圖強,可惜均以失敗告終。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被推翻,此後滿洲族改稱“滿族”,解放後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滿族到了今天仍主要聚居於中國東北、華北一帶,散居全國。

文化

文學

進入中原後,搶劫到大批漢族圖書,一批漢族文人前來歸附,使女真文化發展起來。女真貴族自幼學習漢族語 文和各種文化知識,朝廷還採用駢體文寫詔諭和奏章。唐、宋詩詞,也是金朝宮廷文學的主要形式。女真貴族完顏躊,能詩善畫,他在《思歸詩》中有“新詩淡似鵝黃酒,歸思濃如鴨綠江”這樣頗為風趣的詩句。

文字

主詞條:女真文
女真人起初並無文字,受契丹政權節制初期亦鮮通契丹語文。從阿骨打祖輩頗剌淑(金肅宗)起始習契丹語,阿骨打本人也懂契丹語。在破遼後,完顏阿骨打才掌握契丹文及漢文,並令子弟主習契丹文。金立國後的內外公文幾乎全用契丹文,但這與金人女真語畢竟頗有距離,於是,阿骨打便命令曾習契丹字和漢字的臣僚完顏希尹葉魯,以契丹大字和漢字為基礎試製女真文字,並於天輔三年(1119年)詔令頒行,這就是後來的女真大字。20年後的天眷元年(1138年),熙宗完顏亶參照契丹字創製頒布了另一種女真文字,即後世所稱女真小字。時頒字詔稱:“百姓誥命,女直、契丹、漢人,各用本字,渤海人同漢人。”
金朝女真文金朝女真文
這時,女真大字開始用於官方檔案,而小字還待修訂,直到皇統五年(1145年)才開始使用。到此時,女真大小字與契丹文、漢文一道並行金國;海陵朝開始有女真、契丹字書寫測試。世宗朝頒行女真字經書並多層級選拔貴族子弟匯集中都(今北京)集中教習,且於大定十三年(1173年)建立女真進士策、詩會試制度,兼設女真國子學及諸路府學。
哀宗時女真小字入傳朝鮮半島,金亡後僅留居東北故地的女真諸部中尚有上層人士精通女真文。在與明朝政府交通往來時,女真人以女真字作表文酬答。明廷設四夷館及後來的會同館,設專人學習女真字以應付交往需要,現存由兩館所編的《女真譯語》便是明證。15世紀中葉,蒙古文化對女真人影響加劇,女真人漸習蒙古語文,並藉以書寫自己的語言,女真文終於弛廢不傳。
金朝創製女真字的主要目的是宣示民族國家的形象,故而在女真字製成後主要用於官方檔案的書寫,直到金朝中後期的12世紀,才用這兩套文字將漢文典籍女真化。在1234年金國被蒙古滅亡之後,此文字仍然繼續使用於今中國東北女真各部,金國文字是東北通古斯諸部的溝通媒介,由此亦可推斷女真文字的實際使用時間應該為400多年。一直到15世紀中葉女真崛起,努爾哈赤創造無圈點滿文才逐漸停止使用。傳世至今的女真文字總量不多,且以大字為多(對此亦有不同看法)。女真文文獻形式有圖書、碑銘、銅鏡、印鑑、題記等。

宗教

  • 薩滿教
女真族人和世界其它民族相同,經歷了其原始宗教的信仰階段,這就是女真人初期再現出來的對自然力和自然物的崇拜,是為多神教的表達形式薩滿教。活動於東北一帶的古代少數民族多信天道,主張萬物有靈,在諸種神靈中,尤尊崇天神,凡遇大事必祭天。祭天前後皆“齋戒”。還有於月望祭七星的習俗。此為薩滿教產生的由來。金政權建立以後,薩滿教並沒有消失,仍然繼續在上京一帶流傳。由女真風俗而流傳下來拜天之禮俗,發展為帝王之禮,更趨完備。
  • 佛教
金政權建立之後,女真人在流人和契丹人的影響之下,很快地接受了佛教思想,信之甚篤,奉之虔誠,佛教遂發展起來。
女真武士女真武士
金太宗天會元年(1123年)十月,就已經有了金上京最早的寺廟慶元寺,在不久之後,金太宗即皈依佛門。到了金熙宗時,佛教逐漸受到女真統治者的重視,金上京城內外廣修佛寺,講經活動日益增多,女真上層貴族以及平民百姓,都信仰佛教,"雖貴戚望族,多舍男女為僧尼"。金之佛教與漢人同,男方出家謂僧,女子則謂尼。僧尼的等級森嚴,從稱號、服飾、人從上都有區別,且權力很大。在京僧,曰國師,帥府曰僧錄、僧正,郡曰都綱,縣曰維那。披剃威儀與南宋一樣。在京之國師,威儀如五者,穿紅袈裟,升堂問話和講經,與南朝等;僧錄、僧正必擇其道行高者,限三年為一任,任滿則另選高人;在郡縣官府的僧人,則給他們配備從人,和尚或尼姑有犯戒、犯罪等,由他們處理,也是三年一換。熙宗時期,佛教的勢力繼續發展。皇室與寺院的關係依然十分密切。海陵王的嫡母徒單皇太后,積極支持佛教活動。
永樂十五年(1417年)明在建州衛置僧綱司,以女真僧人塔兒馬班為都綱。永樂年間,明還在奴兒乾都司所在地建永寧寺,說明東海女真中也有信佛者。
  • 道教
金朝時期的道教也很發達,其活動和信徒與佛教基本相等。許多北方的地主及其知識分子因其失意,遁跡玄門,由之謀求出身,終於演成道教於北方的繁盛,創立了許多新的道教宗派。金統治者迷信,對道教也如佛教的管理,道觀遂於各地陸續興修。在金上京地區興起的教派主要有太一教、大道教。

樂舞

金朝女真族的歌舞音樂也受中原影響,常用樂器有的簫、琵琶、笙、鼓之類。宮廷樂工、歌女也能表演柳永的《望海潮》一類的樂曲。
遼中期公元十一世紀生女真族完顏部徙居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畔)繁衍生息,青年男女行歌於途中對歌求偶,產生《女真戀歌》、《鷓鴣曲》;金建國後(1115年),《臻蓬蓬歌》入主中原,成為漢族官民效仿的流行歌舞,元代稱之為倒啦,明清稱蹦蹦,碰碰歌,建國後改為“二人轉”。

經濟

農業

女真族在奪取了遼朝政權以後,強令中原人口搬遷到黑龍江流域。人來多了以後,農業生產技術有所發展,如松花江畔的肇州冷山一帶,不僅種植五穀和蔬菜,還從外地移植回鶻豆、西瓜、紅芍藥、桃樹、李樹。
女真人女真人
女真在建國之初就確定了發展農業的方針,提倡不忘稼穡的艱難,所到之處屯種,輕徭薄賦以勸農,特別是金太宗在對宋戰爭已取得勝利之後,把獎勵農桑作為恢復生產的主要政策。從太宗起經熙宗、海陵王到世宗大定、章宗明昌,北方各族人民在較為安定的生產環境中,從事正常的生產勞動,使北方農業逐漸走向恢復、發展和繁榮。“當此之時,群臣守職,上下相安,家給人足,倉廩有餘”,“天下治平,四民安居”,號稱“小康”。
金朝在東北農業開發史中是承前啟後的,占有重要的一頁。金朝女真興起,以其地為“內地”,稱上京(今黑龍江阿城南),以此為中心空前地開發和發展了東北邊疆地區的農業,成為一個地域遼闊的農業經濟開發區,南與鹹平(今遼寧開原北)、東京(今遼陽)、北京(今內蒙古寧城西)農業較為發達的地區相連。

牧業

牧業在女真部族的社會生產中長期占著重要地位。隨著鐵器的出現和使用,社會生產力的增長,農業不斷發展並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部門,但牧業仍占有重要地位,並由遷徙不常的遊牧向較高的定居的牧業發展。生女真在建國前有著相當繁榮的牧業,《金史·世紀》記載:臘醅、麻產時常掠取拉林河及穆宗的牧馬,交結諸部,因此兩部時常發生戰爭。
遼聖宗統和四年(986年)討伐女真所獲生口 10餘萬,馬20餘萬及諸物。太平六年(1025年),黃翩入女真界徇地,俘獲人、馬、牛、豕,不可勝數。金占領遼契丹人活動的草原地區,增大了牧業在社會中的成分,對牧業的發展是相當重視的。

手工業

金兵從中原大肆擄掠木匠、造船匠,來自中原的工匠廣泛運用中原建築的工藝流程和風格。開礦、冶煉也有了較高的技術水平。礦洞、冶鐵爐、金銀製品、陶瓷燒制、鐵制農具的生產技術都超過遼朝,但與中原的質量還有不及。如鑄銅以銅鏡居多,工藝一般雖較粗糙,不過也有像在黑龍江阿城縣出土的雙龍紋銅鏡這樣的精品。

社會

組織

女真部落聯盟發展的層次,最初是把親近的分散的氏族部落聯合起來,出現眾多的地方的小聯盟,其次是把分散的不持久的小聯盟結集成為大的聯盟,最後以完顏部為核心,統一為一個鞏固持久的龐大的聯盟,這樣國家就即將產生了。在女真軍事部落聯盟時,存在著由氏族貴族組成的貴族議事會和人民大會。在女真氏族社會的氏族部落中,出現了私人家族的家兵和部落兵——猛安謀克。開始是非常設的,後來發展為常設的軍隊。在女真社會中,當時還沒有出現私人土地所有制,但家族的占有制已經出現,土地所有制的最高許可權向國家的代表者君主集中,這也是土地由公有制向私有制轉化的一種形式。隨著社會的發展,勃堇與勃極烈成為國家的一般官吏與高級官吏,史稱為官人和大官人。
到了明朝末期,努爾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淵源於女真人長期流行的牛錄製。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對牛錄製度進行了改革,他將陸續編立的牛錄,定為三百丁為一牛錄,旗分黃、白、紅、藍四色。萬曆四十三年,“將此四色鑲之為八色,成八固山(八旗)”,即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

婚姻

一夫一妻制是明朝女真的主要婚姻形式,但已出現一夫多妻制,也殘存群婚制。過多妻生活的,多為部落首領和富有戶。像建州衛酋長李滿住有三妻,原分別為斡朵里、兀良哈、火刺溫人。殘存群婚制的,主要是處於邊遠地區的一些東海女真部落。乞列迷人“若娶其姊,則姊以下皆隨為妾”;與苦兀相鄰的部落里,流行朋友至家,“饋之艷妻,去則歸之”。當然,在建州、海西女真社會也有群婚制殘餘,如建州女真人嫁娶“不擇族類”,有父死子妻其後母,兄死弟妻其嫂之俗;海西女真哈達部酋長王台死後,其子康古陸即以其後母溫姐為妻。此外,女真社會普遍流行早婚,“年及十歲即娶”。後來,海西女真改為至十七八歲成婚,建州女真直到皇太極時代才規定,女子未及12歲而嫁者“罪之”。成婚前先有“約婚”(定婚)。約婚後,男家需向女家納甲冑、牛馬、奴婢等彩禮,已出現有的貧困戶至10年未納足彩禮而不能成婚者。

喪葬

喪葬人死,建州女真是停喪於家,殺牛以祭,3日後擇向陽處葬之。葬時,有將死者生前所穿衣服及乘馬隨葬之風,隨葬馬是殺後去其肉而葬其皮。海西女真流行樹葬(風葬),擇大樹置屍於上,隨葬之馬皮、尾和腳及生前所用弓箭等物掛於樹。東海女真諸部落葬俗比較原始,除有樹葬外,苦兀人父母死後,去其腸胃,將屍體曝曬乾,出入背之於身,飲食必祭,3年後才“棄之”。乞列迷男女老死,“刳其腹焚之,以灰骨夾於木植之”;溺水死者,以魚叉叉其屍,用海豹皮包而埋之。示意可變海豹;被熊虎咬死者,“裸躑其屍作熊虎勢”,令人用箭射屍,帶箭埋之,示意可變熊虎。

民族關係

與蒙古

女真與蒙古族間的經濟關係,主要反映在蒙古貴族對女真統屬關係的來往中。首先,元統治者為了加強對女真人的管理,在其居住區內恢復了遼金時期的舊驛道,使處於黑龍江口的女真人西通蒙古地區,南達元大都(今北京市)。其次,蒙古貴族在女真地區提倡屯田耕種,扶助農耕,促進了女真社會的農業發展。屯田處所,除前已述及的肇州及水達達屯田萬戶府外,還有不少女真人被遷到濱州、遼河慶雲等處專事耕耘,元朝發給農具、耕牛。如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世祖“詔給蒙古人內附者及開元、南京、水達達等三萬人牛畜、田器”。總之,上述種種,從蒙古貴族方面說,雖是為了鞏固對女真人的統治,但也客觀上促進了女真與蒙古等族的交往和女真社會農業的發展,保證了女真人的生活安定。
長白山天池長白山天池
女真輸出的物品,是每年向元朝繳納的糧食、布匹、青鼠皮等皮貨、海東青、珍珠。女真人輸出的土特產品,不僅滿足了蒙古貴族的奢侈享樂,也豐富了蒙古軍士及一般牧民的生活需要。
女真與蒙古的關係還有另一面,即對女真人的民族壓迫和經濟掠奪,迫使多次起兵反抗。元世祖時,“女直”與水達達趁乃顏叛亂之機,與乃顏“連結”,反抗蒙古貴族的統治。元末,有居於遼東的女真人鎖火奴興兵起義,宣稱為“大金子孫”,雖都被蒙古貴族鎮壓下去,但衝擊了元王朝的統治,加速了元朝的滅亡。

與高麗

不少女真人和高麗人長期交錯居住,一直存在著密切的交往關係。女真人從高麗人方面學得先進生產技術和易得耕牛、鐵等生產、生活資料,高麗人則從女真方面換得生活所需的皮貨等物品。雜居的地區主要有兩處:一是合蘭府境內(今朝鮮鹹鏡南、北道地區),直到明初,這裡還是“女直、韃靼(即水達達)、高麗人”共同生息的主要場所。二是今遼河以東地區,像瀋州(今瀋陽市)、遼河、慶雲等地,或共居一地,或同於一處屯田。女真人與高麗國境內的居民亦有交往,主要是居於合蘭府境內的女真人。在蒙古與高麗爭戰之時,常入高麗國北境“剽掠”,有時多達3000人(朝鮮史籍稱為東真兵)。當蒙古貴族征服高麗國後,高麗國成了蒙古汗國的臣屬國,蒙古貴族下令禁止女真人“侵軼高麗國民”,不準“入高麗界剽掠”,使女真與高麗國民的交往,恢復正常。後來,女真地區發生自然災害,元王朝或向高麗國借糧,或令高麗國王運粟賑之。

後裔

中國大陸

除女真族的直系後裔滿族外,尚有:甘肅省涇川縣涇河北岸尚存一女真族後裔群聚村落,全村約有3000餘人,絕大部分姓完顏。村民都自稱自己是女真人完顏部的後裔。至今仍保留著傳統女真習俗,例如每逢年節都要集體到完顏宗祠祭祖、跳薩滿舞等。
據甘肅省政協主席張懷群和涇川縣完顏滿族聯誼會會長完顏斌表示:據考證800多年前的金熙宗時期,涇川一帶就是宗弼的領地。完顏宗弼死後,海陵王就殺了完顏宗弼之子完顏亨。亨的家人遷居在九頂梅花山下。金朝末代皇帝完顏承麟的墓也在那裡。
河南共有5000多名姓完顏的女真後裔,分布在馬鋪老莊、太清、賈灘、楊湖口等五鄉九村,共750餘戶,近3000人。汝州市完顏莊、許昌縣完門村尚有2000餘人,是從鹿邑遷入的。
鹿邑女真後裔本為完顏氏,後改姓完氏。據《完氏宗譜》記載,他們是明朝萬曆年間從安徽肥東遷徙而來的。元末明初,宗弼後代完顏佩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因戰功被封為“女真將軍”,封地在潞州(今安徽肥東,現有完顏牌坊村)。明萬曆年間,完顏佩的10世孫完顏必重由肥東赴京趕考中得探花,為官河南,落戶鹿邑。

台灣

台灣有女真族的後裔,在彰化縣福興鄉的“粘厝莊”,是台灣唯一的“生女真族”,彰化縣福興鄉“粘厝”居民,經台灣省文獻委員會證實,是由東北吉林附近,金朝時代開始向南遷,最後至台灣墾荒。在福興鄉粘厝村的四、五百戶人家,其中有百分之九十都是粘姓,因此外人稱為“粘厝村”,或“粘厝莊”。“粘厝”就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後代子孫。而粘姓始祖為粘罕,國立台灣大學教授王德毅博士說:女真部族進入中原後,逐漸漢化,紛紛改姓,“完顏粘”這一支系,卻以名為姓,此為粘姓的由來。這支粘姓女真族原先住在東北吉林附近,金朝時代遷到河南宜陽,山東萊陽一帶到了第八代,其中一支為了逃避元末戰亂‧始遷到福建泉州府晉江縣衙口鎮一帶,與清初名將施琅的先世宗族,比鄰而居,粘、施兩族因而通婚,一直到18世紀,清廷鼓勵移墾台灣,粘姓二十二代子孫粘萼,率領部分族人東遷台灣鹿港西南海邊,當時一片荒涼,後來子孫繁衍,粘姓多了,就以村中居民姓氏,命名為粘厝,而今分為“頂粘”和“廈粘”兩村。
依據國立嘉義大學教授王永一博士長期對中韓邊境的女真族研究而分析說:當然,台灣境內也有許多非粘姓的女真族後裔,也自認非滿族的女真族後裔,以及非滿族的錫伯族後裔。

韓國

國立嘉義大學教授王永一博士說,北韓邊境鴨綠江豆滿江在元明時期有稱為西北面與東北面,即為女真族的聚居地區之一,其後裔大都融入為朝鮮民族,如韓國青海李氏始祖李之蘭就是女真族酋長之一,曾率領一群女真族投效李成桂陣營,協助朝鮮王朝建國,王永一博士也曾經於2002年拜訪韓國青海李氏宗親會及其李之蘭後孫。韓國《朝鮮實錄》記載最詳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