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法助

法助,(?~1322年),號普濟,一代名僧,俗姓王,人稱"平海頭陀",又稱"頭陀王",泉州人。宋末出生,父祖世代務農。法助12歲剃度。出家後,虔誠奉佛,認真鑽研佛家經典,發願修橋造路,濟世渡人。自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至至治初年(1321年)近40年間,法助在泉州路所轄的晉江、南安惠安三縣和福州等地累計建造、重修大小石橋20座,為地方的交通事業留下了功德。

基本介紹

  • 本名:釋法助
  • 別稱:頭陀王
  • 字號:號普濟
  • 所處時代宋末
  • 出生地:泉州
  • 去世時間:1322年
簡介,生平,

簡介

法助,(?~1322年),號普濟,一代名僧,俗姓王,人稱"平海頭陀",又稱"頭陀王",泉州人。宋末出生,父祖世代務農。法助12歲剃度。出家後,虔誠奉佛,認真鑽研佛家經典,發願修橋造路,濟世渡人。自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至至治初年(1321年)近40年間,法助在泉州路所轄的晉江、南安、惠安三縣和福州等地累計建造、重修大小石橋20座,為地方的交通事業留下了功德。

生平

法助12歲剃度。出家後,虔誠奉佛,認真鑽研佛家經典,發願修橋造路,濟世渡人。自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至至治初年(1321年)近40年間,法助在泉州路所轄的晉江、南安、惠安三縣和福州等地累計建造、重修大小石橋20座,為地方的交通事業留下了功德。至元十九年,法助在惠安縣二十一都(今屬東園鎮,舊志誤作二十二都)首建馬山橋。馬山瀕海,為惠安縣東南沿海的一個小港,稱馬山港,因地勢低洼,接連十日下雨,溝渠便漲滿,道路因之斷絕。法助為方便行人,化緣募資,發動當地民眾出工出力,建成馬山橋,改善當地交通環境,商販船隻往來不絕。
晉江縣三十五都御輦(今屬晉江市池店鎮,因宋帝昺南行經過此地下孽,故名)為泉漳二州交通要道,以前無橋,行人來往須涉水而過,而且崎嶇難行。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法助動員大量人力物力,建造長620間的大型石橋御輦橋(又稱下輦橋)①[注據新編《晉江市志,文物》記載:“御賜(輦)橋,又稱下輦橋……現存長22米,寬3.85米,船形墩5座,每間大石板4條,淨跨4.2米,兩側築護欄。”]和另一座申型橋樑御亭頭橋,大大方便漳泉交通,促進地方經濟繁榮。
至元二十六年,法助又在惠安縣南二十四都大柘(今屬東園鎮)建造跨海大橋大朽海徑石橋,同時在南安縣七都竹溪(今屬洪瀨鎮)重修竹溪橋,在十九都象頭(今屬洪瀨鎮)營建象頭橋。
大德初,法助重修南安縣彌壽橋(在今豐州鎮境內);三年,重修晉江縣二十九都陳翁橋(在今陳埭鎮涵口);五年,建結磚福利大橋(在今晉江市青陽鎮溝頭)、潘坑橋(在今南安縣洪瀨鎮潘坑),重修南安縣九都梯雲橋(又稱登雲橋);六年,在南安縣十八都建滬溪橋(今屬羅東鎮),修晉江縣二十七都適南橋(又名七男橋,今屬青陽鎮);七年,又在南安縣建造澳內、後呂兩小橋,在晉江縣重修上保、下保兩石橋。同年,法助移錫福州萬壽寺。
萬壽寺在福州城南台江之畔,地當交通要衝,又為江海交匯之所。因地形驟然低凹,江水自高而下,洶湧而來,迂迴湍急;江心岩百密布,參差錯落,成為一處險途。宋時造舟為梁,初分南北二橋,後被泥沙淤塞,又分為南、中、北三道浮橋,統稱萬壽橋,又名大橋。橋旁豎立18根石柱,繫結藤纜防禦風雨侵襲。每遇颱風暴雨,江水猛漲,往往船隻破裂,繩纜掙斷,造成人命傷亡。
法助有鑒於此,發願建造石橋,為南北行人造福,他命弟子吳道可上報朝廷,主動請命。成宗十分讚賞,正式下達聖旨,任命法助全權主持建橋工程,並責成福建行中書省積極配合。
法助受命後,積極四出勸募,組織施工,於是"大姓施財,小夫捐力",工程順利展開。他根據台江地形水勢,採用"植材木,礱密百,納木腹而基之"的方法,加強橋樑基礎建設,計造橋墩28座,分29個孔道分流,以消緩水流對橋墩的衝擊。舊橋三段兩曲,合300丈(折921.6米),法助裁曲取直,新橋長僅170餘丈(約522.2餘米),縮短將近一半。橋面鋪設長石板,兩側建扶欄護翼。橋南、北各造涼亭一座,以供行人憩息。南北兩岸都懸掛侍御史中丞曹伯啟所書“萬壽橋”匾。
在建築萬壽石橋過程中,法助又在大德十年(1306年)回泉州,在南安縣二十二都(今屬豐州鎮)建造一座小石橋,重修十六都(今屬梅山鎮)從龍橋。至治二年(1322年),新萬壽橋落成。在工程尚未完竣之前,法助因勞累過度而圓寂,終年壽歲不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