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釉下五彩瓷器(醴陵釉下五彩瓷)

醴陵釉下五彩瓷器

醴陵釉下五彩瓷一般指本詞條

醴陵釉下五彩瓷是指先在半成品坯上彩繪圖案之後,再施釉進入高溫窯焙燒而成的。燒成後的圖案被一層透明的釉膜覆蓋在下邊,顯得晶瑩透亮。在最初的時期,醴陵窯瓷器使用單一的氧化鈷作彩飾原料,燒成了釉下青花瓷。湖南瓷業製造公司和瓷業學堂陶畫班,經過反覆研製,採用自製的草青、海碧、艷黑、赭色和瑪瑙紅等多種釉下顏料,運用國畫雙勾分水填色和“三燒制”法,生產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醴陵釉下五彩瓷器的瓷質極為細膩,圖案畫工精美,五彩繽紛,在釉層的覆蓋下顯得栩栩如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使用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醴陵釉下五彩瓷器
  • 產地:湖南醴陵
  • 製造商:湖南瓷業製造公司
  • 釉下顏料:草青、海碧、艷黑、赭色
介紹,歷史發展,釉下創製,20世紀初,1907年以後,清末民初,建國以後,發展現狀,藝術特點,物理特性,裝飾效果,色彩效果,瓷質美感,

介紹

湖南醴陵是我國五大陶瓷出口地之一, 也是重要的陶瓷產業基地之一。醴陵窯是在隋唐五代時期長沙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首創釉下五彩瓷而聞名世界 , 其釉色晶瑩淡雅 , 別具特色。開創了陶瓷裝飾新的一頁。1905 年湖南鳳凰人熊希齡先生 ( 時任民國總理 ) 在醴陵創辦湖南官立瓷業學堂和湖南瓷業製造總公司 , 聘請日本技師和景德鎮師傅 , 引進當時最先進的陶瓷生產工藝和設備 , 開啟了醴陵由粗瓷生產到細瓷開發的新紀元。
1915 年在太平洋西岸的舊金山舉行的 “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 , 醴陵釉下五彩瓷扁豆雙禽瓶 ( 現珍藏於湖南省陶瓷研究所陳列館) 一舉奪得此次賽會的金獎 , 被譽為“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 自此 , 醴陵陶瓷名揚華夏 , 風靡全球,尤其是釉下五彩瓷成為中國陶瓷的特色、世界陶瓷的一朵奇葩。
眾所周知,瓷器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是世界最早認識中國的視窗,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中國提起瓷器就不得不提醴陵釉下五彩瓷器,醴陵釉下五彩瓷,始於東漢,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中間歷經幾次工藝的創新,到今天已經集胎質美、釉色美、工藝美、形體美、彩飾美於一體,所以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和文化意義。

歷史發展

釉下彩瓷是我國一種傳統的陶瓷裝飾藝術。它的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八世紀的中唐時期,湖南長沙銅官窯已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首創了高溫釉下彩繪的新技術。據考古工作者對遺物的研究,當時有在白釉下畫綠彩的,有在黃釉下畫褐彩的,有在青釉下畫褐綠彩的,還有在青黃釉下畫褐、赭、綠三色的等品種。在紋飾上,除了各種各樣的圖案之外,還大量使用了花鳥,走獸、人物等題材,直接以繪畫的手法來美化瓷器。這在我國陶瓷史上是個先例在裝飾技法上也是一項新的發展。自此之後,宋代著名的磁洲窯和其它北方民窯中的黑褐彩繪,以及元、明、清的青花、釉里紅這些釉下裝飾工藝,都可以說是在長沙窯的影響下而發展起來的,並為釉上彩繪開闢了道路,使我國的彩瓷藝術取得了傑出的成就,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醴陵釉下彩瓷就是在上述基礎上再創造成多色的釉下彩繪。它的出現,突破了千百年來由唐代長沙窯創製的釉下單一彩瓷、以及元代景德鎮青花、釉里紅單色彩繪之風貌,而使釉下彩瓷進入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近二十年來,全國各產瓷區陸續以不同的製作規模和各自的藝術風格在燒造這種瓷器,它已成為瓷器釉下裝飾工藝中最主要的一種,廣泛地博得了國內外人民民眾的喜愛。釉下裝飾藝術是我國瓷器藝術百花苑中一枝異花奇葩,它集胎質美、釉色美、工藝美、形體美、彩飾美於一體,具有高度的美學價值和文化意義。
醴陵市紅玉紅瓷陶瓷研究中心-釉下五彩醴陵市紅玉紅瓷陶瓷研究中心-釉下五彩

釉下創製

釉下五彩這一裝飾工藝的創始、正好在醴陵瓷業由粗到細的轉折點,也就是說,它是隨著醴陵細瓷的燒造成功而出現的。素稱“瓷城”的醴陵,位於湘東,是湖南省的一個大縣鎮,此地交通便利,水陸相連,制瓷原料豐富,土質優良,具有發展瓷業的天然優厚條件。據<<醴陵縣誌>>記載,從十八世紀初(清雍正7年)開始燒造瓷器,發展到二十世紀(光緒年間)的最盛時期,全縣有瓷廠四百八十多家,窯戶主要分布東、北二鄉、形成了以東鄉溈山為中心的醴陵瓷區。然而從1729年(雍正己酉)到1906年(光緒丙午)的一百七十八年間,這些瓷廠均只能燒造粗瓷,其產品是以碗為大宗的釉下青花器。

20世紀初

本世紀初葉,著名人士熊希齡(字秉三、1866-1950年,湖南鳳凰縣人),鑒於兩個世紀以來粗瓷生產的落後狀況和為了抵制洋瓷的侵入,有志振興湖南瓷業,於是他以出洋考察政治大臣的二等參贊官的身份東遊日本,探索新的制瓷工藝。回湘後,又與醴陵縣人文俊鐸等人共赴醴陵溈山等地進行實地調查,總結了當時危及粗瓷業生產的九個問題,弄清了發展醴陵瓷業的有利條件,提出了“一立堂、二設公司”(熊希齡稟請湖廣總督端方要求設立瓷業公司的呈文,見<<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三輯,350-354頁),1905年熊希齡呈文稟請湖廣總督端方要求設立瓷業公司,得到端方的贊助,於1906年在醴陵城北姜灣創立官辦“湖南醴陵瓷業學堂”。學堂設陶畫、轆轤、模型三科,分永久、速成(六個月一期)兩班講授,除本省的師資外,還大量聘請江西景德鎮的制瓷技師以及日本技師安田乙吉、大凡理吉等為教員。學習內容以專業為主,兼學文化。接著熊希齡又招商集股,在瓷業學堂前購地建設廠房,裝置機器,組織制瓷工廠,成立湖南第一家官辦瓷業公司,定名為”官辦湖南瓷業有限公司”,他親自擔任第一任總經理,銳意改良,專以製作上等瓷器為目的,當時很多的新式瓷器被選入皇宮為裝飾品。從此以後,醴陵瓷業遂由鄉村發展到城鎮,由粗瓷發展到細瓷生產。

1907年以後

多色的醴陵釉下彩就是在這個立學堂、辦新廠、設公司、製造高級細瓷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開始色料都是從**輸入,1907年以後,方正式使用自己製造的顏料。儘管當時的色料品種有限,色澤也不夠鮮艷,但在九十多年前就能利用各種金屬氧化物製成高火性的瓷用釉下顏料,並在顏料品種不多的情況下使釉下裝飾效果呈現出五彩繽紛的面貌,是難能可貴的。

清末民初

興起——
1906年設在醴陵姜灣的“湖南瓷業公司”,是當時我國一個比較突出的新式瓷廠(見景德鎮陶瓷研究所編:<<中國的瓷器>>,1963年版219頁)。瓷業公司到1913年改為官商合辦。該公司設有圓器廠、琢器廠和彩繪室,機械室、化驗室,電氣室等,規模較大,設備較齊,工藝較先進,製作嚴肅認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公司一開辦,就極為重視在技藝上的精益求精。當時瓷業公司的彩繪藝人中,多是湖南地區熱愛工藝的書畫名流,最著名者有張曉耕、彭筱琴等人。張曉耕(亦名張逢年,江西萍鄉湘東人)既是釉上、釉下彩繪的全能藝人,又是才華出眾的書畫名家,金石、書畫和花鳥、人物,山水無不擅長。
同時他對刻瓷、微雕和指頭畫,也有很深的功力。彭筱琴(湖南瀏陽人)亦精通山水,花鳥,雖在技藝上稍遜於張曉耕,但由於他在醴陵的時間特別長,當時拜彭為師者甚多,所以其影響最為深遠。此外,還有吳壽祺、傅道惠、游先理等幾批瓷業學堂速成班畢業的優秀學生。可見當時瓷業公司的彩繪力量是非常雄厚的,他們對於醴陵細瓷的發展和釉下五彩的創造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由於瓷業公司在成立初期的幾十年中,不惜工本製造上等瓷器(日用瓷仍多用青花裝飾、陳設瓷則以釉下五彩為主)。所以出品優良、畫工精美。尤其是釉下五彩陳設瓷,裝飾效果別具一格,在當時就已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1909年--1915年,先後參加了湖北武漢勸業獎進會、南洋勸業會,以及義大利,巴拿馬世界博覽會,均分別獲得了第一等之奏獎、最優獎和金牌獎、自此,醴陵瓷器名聲極盛,“風潮所布,舉國若狂,各埠商販來醴販運瓷器者絡繹不絕”,(見1911年4月6日<<時報>>文章:湘省瓷業進行始末記)這一由粗瓷到細瓷,再由高級細瓷到博得聲譽、銷路驟增的飛躍,既反映了當時瓷業公司的成就,了標誌著醴陵細瓷業的第一個光輝的時期。
五彩扁豆雙禽瓷瓶五彩扁豆雙禽瓷瓶
衰敗——
可是在舊中國,醴陵釉下彩瓷只是風行一時,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它的第一個興盛時,前後只有二十三年。1918年間湖南瓷業公司遭到北洋軍閥以及**軍觸意的破壞,廠房和機器設備幾乎全部被搗毀,以至場務一度停頓。後來由於整個醴陵瓷業日益凋令,到1930年前後,隨著湖南瓷業公司和湖南模範窯業工場以及一些商辦瓷廠的相繼倒閉,釉下五彩瓷器也就基本上停止生產。在那些歲月里,藝人們“老弱轉於溝壑、壯者散之四方”,技藝瀕於失傳。
醴陵釉下五彩瓷器(醴陵釉下五彩瓷)

建國以後

1949年全國得到解放後,在黨的一系列正確方針和政策的指引下,隨著整個醴陵瓷業的迅速恢復,至1955年,醴陵釉下彩瓷也就像枯木逢春一樣獲得了新生。為了繼承我國陶瓷裝飾藝術的優良傳統,恢復這一釉下五彩名瓷的燒制,當時的醴陵瓷業公司和剛成立的陶瓷研究所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於醴陵的釉下五彩瓷器解放前整整二十年停止了生產,因此缺乏傳授技藝的人才,後來通過幾個月的調查訪問,才在醴陵一個偏僻的鄉村找到了一位失業還家務農近二十年的釉下彩老藝人吳壽祺先生,這時他已經是年近古稀而倖存的老人了。吳老先生被請出來之後,擔任了陶瓷研究所的技師,專門研究和傳授釉下五彩瓷器的製作工藝。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與關懷下,吳老恢復了青春的活力,精神煥發,謙遜勤奮、把自己畢生的技藝傳給了後輩,通過培訓藝徒和舉辦業餘訓練班等方式進行教學,技藝隊伍不斷擴大,新生力量茁壯成長,這樣就使醴陵釉下彩瓷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發展現狀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無論在生產工藝、製作規模、題材內容,裝飾手法,藝術水平以及色料品種等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燒造工藝上講,進行了種種改革,如柴窯改煤窯,三燒制改為兩燒制等,大幅度地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和生產效率。從製作規模上講,自六十年代以來,不僅醴陵地區有專門生產釉下彩瓷的群力瓷廠,而且還有國光、星火、永勝、新民以及本省其它地區的建湘、洪江、界牌、新湘等瓷廠都有所發展,使湖南成了“釉下彩瓷之鄉”。從題材內容上講,過去多採用花卉裝飾,至21世紀初的彩飾題材已是博採萬物,諸如花鳥、山水、蟲魚、人物、走獸和傳統題材中的龍鳳、歷史故事以及書法印章等,無不反映在釉下彩瓷的裝飾中。從裝飾手法上講,除了在勾勒的功力上較之過去的最高水平不免還稍有遜色外,其餘在紋樣的構成,色彩的處理、操作的技術等各個方面,都遠遠超過了歷史的水平。彩繪設計人員用自己的實踐豐富了這一傳統的裝飾藝術,因而創造了各種形式風格的裝飾紋樣,使釉下五彩的裝飾藝術呈現了一個嶄新的面貌。其產品既有各式各樣的陳設瓷,還有符合現代生活要求的各種日用器皿。這些產品,有的被選為國家用瓷和國家禮品瓷,有的遠銷海外許多國家和地區歷年來還有不少精工產品參加了國內外藝術展覽。並多次獲得了國家金質獎章。為促進國際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加速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為中華發展民族增添了光彩。
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藝術特點

廣為稱道的三大特點
瓷器釉下彩繪,包括青花,釉里紅和釉下五彩這三個最主要的品種。
因為三者都是釉下裝飾工藝,所以它們的特點有共同性。但由於幾種釉下彩繪使用的色料不同,裝飾的技法也不完全一樣,因就形成了各自的特點。從實用與欣賞兩個方面而言,釉下五彩瓷器聽主要特點和構成這些特點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物理特性

第一、無毒、耐酸、耐鹼、耐磨損,永不褪色。它的這一特點是燒造工藝和顏料性能兩個因素所決定的。釉下五彩的基礎顏料,是用各金屬氧化物或它們的鹽類為著色劑,摻合一定量的矽酸鹽原料所製成。這種顏料不像釉上顏料那樣需要採用含鉛的熔劑來幫助發色和降低焙燒溫度。也不需要用低溫熔劑為結合劑而使彩料固著在制品上。釉下彩料之所以能牢固地附著在瓷器釉層的下面,是因為在高溫燒成的過程中,彩料中的熔融物與已熔融的坯釉互相粘合著,同時也是釉層覆蓋的作用。這樣不僅不存在鉛毒和其它毒性物對人體的危害,而且由於釉層的保護作用,還能抵抗自然酸鹼的侵蝕,同時在使用中又能耐磨損。只要瓷器聽釉層不受到強力破壞,花色就能永保清晰、鮮艷和明亮。故釉下彩瓷是一種理想的日用瓷器。

裝飾效果

第二、畫面平滑光亮、晶瑩潤澤、清雅明快,具有飽滿的水份感;亮晶晶、水靈靈,能給人一種美感享受。這種富於韻味的裝飾效果,除彩飾技巧外,也是釉層的作用。覆蓋在紋飾上的這層釉,通過高溫燒成後,變成了一種玻璃質薄層。由於這個薄層具有瑩潤、光潔、透明的特點,色彩繽紛的畫面就能通過它而顯現出來。所以紋樣平坦光滑,有玉一般的潤澤和光彩。

色彩效果

第三、紋樣五彩繽紛,艷而不俗,淡而有神,色彩變化豐富。這個特點是釉下五彩瓷器在色彩效果上的獨特性,也是這種瓷器適應性最為廣泛的主要因素。廣大人民民眾對裝飾的色彩各有所好,隨著不同的客觀要求和造型、紋飾的需要、它既可以清雅明快、也可以古樸深沉;它可繪製色彩斑斕的紋樣,又能表現各種效果;既瑰麗,又淡雅;淡妝濃抹,無不相宜。作為家庭選用,它能適用民眾的不同愛好;進入高級餐廳、賓館,又能適用各種氣氛所需要的色彩要求。構成這一特點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諸如色料品種繁多,構圖色不拘一格,裝飾方法各不相同,裝飾效果就必然多彩多姿;而各種顏料的組成和釉層的覆蓋,則是“艷而不俗,淡而有神”,的主要因素。正如上述,釉下五彩顏料(尤其是複合色料)的組成,除著色金屬化合物外,還摻有大量的無色氧化物(如石英、長石等),這就提高了彩料的明亮度,降低了它的飽和艷度,經釉層覆蓋和高溫燒成,其色彩就顯得格外調和、雅致、溫柔。因此即使用紅與綠等量相配,也不會產生強烈的刺激;運用淡彩或多色的裝飾,以容易獲得清雅、富麗、和諧的藝術效果。

瓷質美感

以上是釉下五彩瓷器三個最突出的特點,正由於有這些特點,這種瓷器才一直被人們所重視。另外,瓷質的美也是人們喜愛釉下彩瓷的原因之一。傳統的釉下彩瓷,採用石灰釉和“三燒制”的製作工藝,因此釉面瑩潤光潔,顯得質樸古艷。建國以後一些較高級的釉下彩瓷,用精選的高嶺土、石英、長石作為原料,因而胎質堅細,透明潔白,釉面光潤,襯托著各種彩料更加艷麗鮮明。兩種不同的質地,雖白度不同,但在色調上各有千秋,這對於提高釉下五彩瓷的欣賞價值,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