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釉下彩瓷

醴陵釉下彩瓷

釉下彩瓷是一種傳統的陶瓷裝飾藝術。產自中國湖南醴陵。它的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八世紀的中唐時期,湖南長沙銅官窯已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首創了高溫釉下彩繪的新技術。據考古工作者對遺物的研究,當時有在白釉下畫綠彩的,有在黃釉下畫褐彩的,有在青釉下畫褐綠彩的,還有在青黃釉下畫褐、赭、綠三色的等品種。醴陵釉下彩瓷目前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醴陵釉下彩瓷
  • 時代:中唐時期
  • 性質:陶瓷裝飾藝術
  • 地址:中國湖南醴陵
產地,歷史傳承,創製,特色特點,製作工藝,國內外獎項,榮譽,

產地

中國湖南醴陵

歷史傳承

在紋飾上,除了各種各樣的圖案之外,還大量使用了花鳥,走獸、人物等題材,直接以繪畫的手法來美化瓷器。這在我國陶瓷史上是個先例在裝飾技法上也是一項新的發展。自此之後,宋代著名的磁洲窯和其它北方民窯中的黑褐彩繪,以及元、明、清的青花、釉里紅這些釉下裝飾工藝,都可以說是在長沙窯的影響下而發展起來的,並為釉上彩繪開闢了道路,使我國的彩瓷藝術取得了傑出的成就,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醴陵釉下彩瓷就是在上述基礎上再創造成多色的釉下彩繪。它的出現,突破了千百年來由唐代長沙窯創製的釉下單一彩瓷、以及元代景德鎮青花、釉里紅單色彩繪之風貌,而使釉下彩瓷進入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近二十年來,全國各產瓷區陸續以不同的製作規模和各自的藝術風格在燒造這種瓷器,它已成為瓷器釉下裝飾工藝中最主要的一種,廣泛地博得了國內外人民民眾的喜愛。釉下裝飾藝術是我國瓷器藝術百花苑中一枝異花奇葩,它集胎質美、釉色美、工藝美、形體美、彩飾美於一體,具有高度的美學價值和文化意義。
20紀初,著名人士熊希齡等積極推廣“一立學堂、二設公司”的主張,引進人才、改良工藝,促成了醴陵多種金屬氧化物的高火性釉下彩瓷顏料的研製,創造了釉下五彩瓷,它先用墨勾線,然後用桃紅、海碧、金茶等幾十種釉下顏料,採用“平混”、“接色”、“深淺”、“罩色”分水技法彩繪於坯上,罩釉高溫燒成,燒後墨跡揮發,而呈現白線彩色花紋。  1909-1915年,醴陵釉下五彩瓷以其質地精良、潤澤清雅、色豐彩腴、艷而不俗的藝術特色,先後獲武漢勸業會一等金質獎、南洋勸業會一等金獎、義大利博覽會最優獎、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金牌獎。至此,醴陵釉下五彩瓷蜚聲海內外。
1956年,原湖南省工業廳瓷器工業公司陶瓷研究所聘請名師,傳授技藝,使停產25年之久的釉下五彩瓷得以恢復發展。1959年國慶十周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器被選為首都十大建築中的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和工人體育館用瓷;首都人民大會堂主席台用的勝利杯也是醴陵燒制的。1964年國慶十五周年,醴陵又成批精製出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國宴餐具和國家禮品瓷。爾後,毛主席的專用餐具、天安門城樓用瓷、中南海和釣魚台國賓館用瓷都指定由醴陵生產。醴陵釉下五彩瓷已成為湖南陶瓷的象徵。人們通常所說的醴陵釉下彩瓷,就是指釉下五彩瓷器。

創製

釉下五彩這一裝飾工藝的創始、正好在醴陵瓷業由粗到細的轉折點,也就是說,它是隨著醴陵細瓷的燒造成功而出現的。素稱“瓷城”的醴陵,位於湘東,是湖南省的一個大縣鎮,此地交通便利,水陸相連,制瓷原料豐富,土質優良,具有發展瓷業的天然優厚條件。據《醴陵縣誌》記載,從十八世紀初(清雍正7年)開始燒造瓷器,發展到二十世紀(光緒年間)的最盛時期,全縣有瓷廠四百八十多家,窯戶主要分布東、北二鄉、形成了以東鄉溈山為中心的醴陵瓷區。然而從1729年(雍正已酉)到1906年(光緒丙午)的一百七十八年間,這些瓷廠均只能燒造粗瓷,其產品是以碗為大宗的釉下青花器。
本世紀初葉,著名人士熊希齡(字秉三、1866~1950年,湖南鳳凰縣人),鑒於兩個世紀以來粗瓷生產的落後狀況和為了抵制洋瓷的侵入,有志振興湖南瓷業,於是他以出洋考察政治大臣的二等參贊官的身份東遊日本,探索新的制瓷工藝。回湘後,又與醴陵縣人文俊鐸等人共赴醴陵溈山等地進行實地調查,總結了當時危及粗瓷業生產的九個問題,弄清了發展醴陵瓷業的有利條件,提出了“一立堂、二設公司”(熊希齡稟請湖廣總督端方要求設立瓷業公司的呈文,見《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三輯。1905年熊希齡呈文稟請湖廣總督端方要求設立瓷業公司,得到端方的贊助,於1906年在醴陵城北姜灣創立官辦“湖南醴陵瓷業學堂”。學堂設陶畫、轆轤、模型三科,分永久、速成(六個月一期)兩班講授,除本省的師資外,還大量聘請江西景德鎮的制瓷技師以及日本技師安田乙吉、大凡理吉等為教員。學習內容以專業為主,兼學文化。接著熊希齡又招商集股,在瓷業學堂前購地建設廠房,裝置機器,組織制瓷工廠,成立湖南第一家官辦瓷業公司,定名為”官辦湖南瓷業有限公司”,他親自擔任第一任總經理,銳意改良,專以製作上等瓷器為目的,當時很多的新式瓷器被選入皇宮為裝飾品。從此以後,醴陵瓷業遂由鄉村發展到城鎮,由粗瓷發展到細瓷生產。
多色的醴陵釉下彩就是在這個立學堂、辦新廠、設公司、製造高級細瓷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開始色料都是從日本輸入,1907年以後,方正式使用自己製造的顏料。儘管當時的色料品種有限,色澤也不夠鮮艷,但在九十多年前就能利用各種金屬氧化物製成高火性的瓷用釉下顏料,並在顏料品種不多的情況下使釉下裝飾效果呈現出五彩繽紛的面貌,是難能可貴的。

特色特點

醴陵瓷器畫面五彩繽紛,猶如罩上一層透亮的的玻璃紗,色彩顯得格外清新、柔和、明亮。釉下彩的釉是一種很堅硬的玻璃質,它保護著畫面,耐摩擦、耐高溫、耐酸鹼腐蝕,能始終保持原來色彩。
釉下彩瓷選用特優胎、釉原料和稀土,有色金屬礦物研製的色料,以精湛的手工裝飾技藝,彩飾於胎釉之間,紅1400℃左右的高溫燒煉,使色料融於胎釉之中,花紋透過釉層溢於瓷表,晶瑩潤澤,具有很高的潔白度、透明度和釉面硬度,產品造型優美、高貴典雅。畫面裝飾博彩萬物,色彩絢麗,栩栩如生,有“看得見,摸不著,永不褪色”之神秘感。真正達到了薄如紙、白如玉、明如鏡、聲如罄的最高境界。具有釉上貼花、粉彩、噴彩等瓷器不可比擬的優點,不含任何鉛、鎘等有害物質,耐酸、鹼,適合人類對生存環境和飲食餐具的嚴格要求,實屬環保瓷,健康瓷,使用有益健康。

製作工藝

醴陵釉下彩瓷是選用優質高嶺土、長石、石英作原料,制出的瓷坯胎質堅細、淡白。裝飾的花樣繪在生坯上,然後再覆蓋一層薄而透明的釉料,最後將它放進1300多攝氏度的高溫窯中燒制而成。出窯之後,瓷器的顏色變得象寶石那樣晶瑩潤澤。

國內外獎項

1909年~1915年,先後參加了湖北武漢勸業獎進會、南洋勸業會,以及義大利,巴拿馬世界博覽會,均分別獲得了第一等之奏獎、最優獎和金牌獎、自此,醴陵瓷器名聲極盛,“風潮所布,舉國若狂,各埠商販來醴販運瓷器者絡繹不絕”標誌著醴陵細瓷業的第一個光輝的時期。

榮譽

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陳揚龍,為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