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巫閭山觀音洞風景區

觀音洞風景區位於廣寧鄉西南,醫巫閭山中部支脈旗架山由鵝頭峰至望城崗一段中,與閭山大觀音閣、玉泉寺、森林公園等景區相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醫巫閭山觀音洞風景區
  • 著名景點:遼代古石刻 石湖秀西山
觀音洞,周邊美景,遼代古石刻,石湖秀西山,靈泉山幽谷,怪石布四方,

觀音洞

四面環山,地勢險要,風景秀麗,是大型佛教活動場所之一。景區內有上下兩座全國罕見的大型天然石洞,上洞之中供奉倒座觀音,因其靈驗異常、有求必應而名揚冀北,所以得名為觀音洞。據觀音上洞洞口所鑲石匾記載,觀音洞雙龍寺始建於唐初,興於武后年間。據史料記載,遼初,遼太子東丹人皇王耶律倍隱居望海堂後,曾於觀音洞中藏兵,以防其弟太宗耶律德光加害,所以遼代始稱觀音洞為藏軍洞。遼景宗乾亨四年(公元982年)11月在觀音洞附近建乾州城,遺址至今可尋。雙龍寺自唐初建立,經過遼、元、明、清及民國幾代修建,至今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而今,洞外寺廟已全部建成,正式對遊客開放。 觀音洞景區因雙龍寺上院兩處天然古洞而稱奇。上洞座南面北,洞口高5米,寬15米,進深10米。洞中幽古生輝、飛冰流水、冬暖夏涼、百蟲不擾,實是尋幽探奇之絕佳去處。洞內原有一半間房屋大小的斜洞,深不見底,古代傳說,“前洞通後洞”,從此斜洞可直通大閣景區的道隱谷(大石棚),洞口已堵封無從考證。洞內原建有正殿三間,為硬山式木架結構,殿內供奉觀世音菩薩像一尊,面北背南為全國罕見的倒座觀音,殿內兩側牆壁上原有大型壁畫。下洞座西向東,與上洞相距僅70米,似如姐妹,遙相呼應。洞口高8米,寬20米,進深5米,洞成喇叭形狀,口闊內小,納陽背風。洞前有一用花崗岩砌成的長25米,寬7米的平台,台上原長有古松三棵,兩棵為大門對松,一棵為一炷香松,樹木已毀於動亂年代。立於台上向東遠眺,廣寧古城盡收眼底;近瞰,果園連片,蒼松為海。洞內曾建有正殿三間,面寬9米,進深6米,為單檐硬山式屋頂。殿內曾供有泥塑佛像,兩壁有壁畫,正殿北側山崖石壁上有一拱形佛龕,內塑有一佛,今佛像已無,只留有底座。因為自唐初開始,在觀音洞附近時常有觀世音菩薩顯聖的傳說,所以雙龍寺自建成後一直是我市香火較為旺盛的大型寺院之一,觀音洞也與青岩寺老母洞齊名,人稱“南有老母洞,北有觀音洞”。

周邊美景

遼代古石刻

觀音洞溝北山樑下西北處仙人谷有保存完好的遼代石刻大佛五尊,像高約2米,寬約5米,三坐兩立,分別為釋伽牟尼佛(中)、阿彌陀佛(左一)藥師佛(右一)和阿難、迦葉兩位尊者(分立釋迦牟尼佛左右),雕刻精緻、栩栩如生,色彩尚存,清晰可辨,是我市境內保存最為完好的遼代摩崖石刻。

石湖秀西山

觀音洞西北上方的高山是遠近聞名的石湖山,山頂有一天然石湖,人稱西石湖。湖內常年積水,若逢雨季到來,則雨水山泉聚於湖中,水清見底流聲淙淙,兩岸蘆葦叢生,蟲鳥爭鳴,美不勝收。

靈泉山幽谷

觀音洞溝東西長5華里,兩岸樹木挺拔蒼翠,百草豐茂,時有鳥唱蟲鳴更顯得幽靜異常。溝中有一不老山泉,水流千載,冬不結冰,夏生涼意,泉水分外清澈,甘美異常。若逢雨季到來,山泉流於溝中,清澈見底,魚蝦肥美,實乃山青水秀之福地。

怪石布四方

觀音洞四周怪石林立,有的如神龜伏于山梁;有的如人足長於山頂;觀音洞西南山樑上有一座由數塊奇形巨石天然堆成的奇峰,如飛來之石危立於梁梢之上,人稱落石峰;谷北山樑上有一高約15米,長約18米,寬約3米的巨石,酷似一巨大龍頭,立於山巔,遙望玉泉湖,似有歸水之意,可稱“青龍望玉泉”,仔細端詳則神形並似活靈活現,實為天公造化之美景。
觀音洞景區景美峰奇,四周古木參天,擁托奇洞更顯清幽。晴日,驕陽照古松,蒼翠欲滴;陰雲多時,山間雲霧繚繞,似有仙氣升騰,山頂則置於雲上,似有仙佛顯聖;雨後,則山青天碧,流水潺潺。每逢春季,山谷內梨花似雪,桃李爭艷,紅杏鬧春;盛夏時節,樹木蒼翠,百草繁茂,野卉幽香,時有蜂蝶飛舞花間,人來不驚;金秋時節,百果成熟,香沁心脾,果紅葉黃,美不勝收;數九雪後,粉雕玉琢,山如琉璃塔,樹似白首翁。
觀音洞景區內多有古蹟遺址、奇峰美景,若經開發,其倒座觀音的千古靈氣與天然古洞的奇幽靜雅必將成為廣大遊客朝山禮佛、尋古探奇的絕佳去處,此景點也將成為瀏覽閭山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