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地質調查所

中央地質調查所

中央地質調查所,1913年成立,由從英國學成歸來的丁文江任所長。本世紀20-30年代,是地調所的重要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地調所先後建立了古生物研究室、新生代研究室、沁園燃料研究室、礦物岩石研究室、地震研究室和土壤研究室等。1950年撤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央地質調查所
  • 成立:1913年
  • 首任所長:丁文江
  • 撤消:1950年
歷史,發展,

歷史

原中央地質調查所(簡稱地調所)是中國最早建立的地質科學研究機構。說起地調所的成立,首先應回顧一下近代中國的地質調查工作。把地質科學引入中國並從事早期的地質調查工作應從20世紀初開始,當時,魯迅先生曾著有《中國地質略論》,華衡芳先生著有《地學淺識》等,鄺榮光編制了我國第一幅地質圖《直隸省地質圖》,所有這些,都為中國地質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發展

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組織的臨時政府在實業部設定了地質科,由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地質系的章鴻釗主持日常工作。為了進一步發展中國的地質事業,章鴻釗認為應大力培養中國自己的專門人才,建議成立相應的科研和教育機構。這是近代中國最早的從事地質科研與教育的機構,它代表了中國社會發展、民族獨立和科學振興的需要。
從1913年到1916年,地調所培養出了葉良輔、謝家榮等一批人才,他們成為我國最老一輩的地質學家。也就是從這時候起,中國有了自己的地質專業隊伍並開始實際工作。他們在河北、山東等地測制地質圖,並開始了中國最早的岩石、礦物和古生物的調查工作,從而結束了依靠外國人在中國從事地質調查和研究的局面。
本世紀20-30年代,是地調所的重要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地調所先後建立了古生物研究室、新生代研究室、沁園燃料研究室、礦物岩石研究室、地震研究室和土壤研究室等。並湧現出一批不同學術領域的專家,例如地質學家李春昱、地層古生物學家尹贊勛、岩石礦物學家程裕琪、礦床學家謝家榮、測繪專家曾世英、古脊椎動物專家楊鐘健、地震專家李善邦、土壤專家熊毅等等。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這些人都是我國科學界的重要領頭人,他們為我國地質科學以及相關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們所取得的成就也為地調所書寫了輝煌的一頁。 1935年,地調所從北平的豐盛胡同遷到南京,部分留下來的人員成立了北平分所。“七七事變”後,分所工作停頓,在南京的本所繼續開展工作,其機構日趨完整,科研人員也在不斷充實和加強。抗戰全面爆發後,地調所隨政府遷至四川北碚,為與省地調所相區別,1941年正式定名中央地質調查所。30年代起,歷任所長有翁文灝、黃汲清、尹贊勛和李春昱等。抗戰勝利後,地調所又遷回南京。至1949年,地調所與原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成立於1936年)等成為新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單位。
1950年8月,中央決定成立中國地質工作計畫指導委員會,任命李四光任主任委員,尹贊勛、謝家榮任副主任委員,統一領導新中國的地質工作,全國地質機構開始實行大的調整,地調所和原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等機構同時宣告撤消。
從1913年地調所成立,到1950年撤消,這一中國最早建立的地質科學研究機構走過了37年的光輝歷程。她為中國近代地質科學的發展完成了奠基,孕育誕生了中國最早的地學的不同分支領域,培養造就了一大批中國地質精英,完成了中國近代的大量地質調查和科學研究工作,在此基礎上又為新中國的地質事業的發展輸送了人才,並使新中國的地質科學事業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成就,讓我們無限緬懷這一中國最早建立的地質科學研究機構,緬懷那些為祖國的科學事業勇於獻身的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