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河南節度使賀蘭大夫見贈之作

《酬河南節度使賀蘭大夫見贈之作》是唐代詩人高適創作的一首五言詩。此詩前十二句寫詩人憑欄遠眺憂心國事的情懷;後十二句勸賀蘭進明以大局為重,及時平叛建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酬河南節度使賀蘭大夫見贈之作
  • 作者:高適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排律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酬河南節度使賀蘭大夫見贈之作
高閣憑欄檻,中軍倚旆旌。感時常激切,於己即忘情。
河華屯妖氣,伊瀍有戰聲。愧無戡難策,多謝出師名。
秉鉞知恩重,臨戎覺命輕。股肱瞻列岳,唇齒賴長城。
隱隱摧鋒勢,光光弄印榮。魯連真義士,陸遜豈書生。
直道寧殊智,先鞭忽抗行。楚雲隨去馬,淮月尚連營。
撫劍堪投分,悲歌益不平。從來重然諾,況值欲橫行。

注釋譯文

①賀蘭大夫:即賀蘭進明,時任河南節度使兼御史大夫。《資治通鑑》卷二一九:“至德元載冬十月,以賀蘭進明為河南節度使。十月,置淮南節度使,領廣陵等十二郡,以(高)適為之,置淮南西道節度使,領汝南等五郡,以來瑱為之,使與江東節度使韋陟共圖璘。”
②中軍:古代行軍作戰分左、中、右或上、中、下三軍,由主將所在的中軍發號施令。
③忘情:無喜怒哀樂之情。
④河華:黃河與華山的合稱。妖氣:因此時關中之地為安史叛軍占領,故稱。伊瀍:伊水與瀍水。此處泛指洛陽一帶。因安祿山於天寶十四載(755)十二月攻陷洛陽,與唐軍戰事頗多,故云“有戰聲”。
⑤戡難:消弭禍亂。多謝:猶言多有遜色。
⑥秉鉞:持斧。借指掌握兵權。《詩經·商頌·長發》:“武王載斾,有虔秉鉞。”臨戎:親臨戰陣。
⑦股肱:大腿和胳膊,比喻左右輔佐之臣。列岳:高大的山嶽。喻位高名重者。唇齒:比喻互相接近且有共同利害的兩方。此處指賀蘭進明所領河南鎮與高適所領淮南鎮是唇齒相依的關係。長城:喻指可資倚重的人或堅不可摧的力量。《宋書·檀道濟傳》:“道濟見收,脫幘投地曰:‘乃復壞汝萬里之長城。’”此指賀蘭進明為國家倚重之臣。
⑧隱隱:興盛。隱,通“殷”。《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沉沉隱隱,砰磅訇磕。”李善註:“隱隱,盛貌也。”摧鋒:挫敗敵軍的銳氣。光光:顯赫,威武。弄印:此指任命為御史大夫。《史記·張丞相列傳》:“高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曰:“誰可以為御史大夫者?孰視趙堯曰:無以易堯。’遂拜趙堯為御史大夫。”因賀蘭進明此時兼任御史大夫,故云。
⑨魯連:指魯仲連,戰國時齊國人。常週遊各國,排難解紛。秦軍圍趙都邯鄲魯連以利害進說趙魏大臣,勸阻尊秦為帝,曾說:“彼(秦昭王)即肆然稱帝,連有蹈東海而死耳!”齊國要收復被燕國占據的聊城時,又寫信勸說燕將撤守。齊王打算給予官位,他便逃到海上。事見《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陸遜:三國吳人,字伯言,有治才,善謀略。劉備伐吳,孫權命陸遜統兵御之,“諸將軍或是孫策時舊將,或公室貴戚,各自矜持不相聽從,遜案劍曰:……仆雖書生,受命主上。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各任其事,豈復得辭!軍令有常,不可犯也。及至破備,計多出遜,諸將乃服。”此處以陸遜比賀蘭進明,因賀蘭能文。
⑩直道:猶正道。指確當的道理、準則。殊智:獨特的智謀。先鞭先行,占先。抗行:並行,抗衡。荀悅《漢紀·高祖紀四》:“欲以區區之越,與天子抗行,為敵國,禍且及身矣。”
⑪楚云:楚地的雲。賀蘭進明時任河南節度使,駐節汴州,領郡十三,轄境多屬古楚地。淮月:指高適任淮南節度使之駐地揚州,也是平定李璘之亂的前線。
⑫投分:定交,意氣相合。《東觀漢記·王丹傳》:“昱道遇丹,拜於車下,丹答之。昱日:‘家君欲與君投分,何以拜子孫也?”
⑬然諾:然諾皆應對之詞,表示應允。引申為言而有信。橫行:猶言縱橫馳騁。多指在征戰中所向無敵。《史記·季布欒布列傳》:“上將軍樊噲曰:‘臣願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此指征討安史叛軍。

創作背景

高適有《謝上淮南節度使表》日:“(臣)以今月二日至廣陵,以某日上訖。”(據明刊本《高常侍集》)此表作於至德二載(757二月)。高適此詩四庫本題下原註:“時在揚州。”故繫於至德二載初。此時高適在揚州準南節度使任上:張巡,許遠正在雕陽保衛戰中苦守,高適借酬答河南節度使之機,以此詩動解賀蘭進明迅速進兵解陽之圍。《舊唐書·高適傳》:“其與賀蘭進明書,令急教梁宋,以親諸軍;與許叔書,綢繆繼好,使釋他憾,同扱梁宋,”然賀蘭終不發兵,導致睢陽陷落。《資治通鑑》卷二一九:“睢陽士卒死傷之餘,才六百人,張巡、許遠分城而守之……“是時,許叔冀在譙郡,尚衡在彭城,賀蘭進明在臨準,皆擁兵不救。城中日蹙,巡乃令南霽雲將三十騎犯圍而出,告急於臨準霽雲慷慨,泣且語日:霽雲來時,離陽之人不食月餘矣!霽雲雖欲獨食,且不下咽。大夫坐擁強兵,觀睢陽陷沒,曾無分災救患之意,豈忠臣義士之所為乎!”因齧落指以示進明,曰:“霽雲既不能達主將之意,請留一指以示信歸報。座中往往為泣下。霽雲察進明終無出師意,遂去。”乾元”元年(758)高適途經睢陽時,致祭張巡、許遠,有“十城相望,百里不救”之語,乃是有感於賀蘭辜負自己厚望而發。

作品鑑賞

此詩前十二句寫詩人憑欄遠眺憂心國事的情懷。前四句總寫,詩人登高望遠,見中軍旌旗,中原遍地烽火,感慨時局,率軍救亡之情激烈迫切,以至於把個人生死都置之度外了;“河華”以下兩句補寫“感時”,關中為安史叛軍占領,中原陷入戰亂之中,滿目瘡痍;“愧無”以下四句寫自己面對時局的憂心,愧無平難之策,有慚出師之名,受命知皇恩深重,臨戰方覺人微命輕;“股肱”二句從對自己壯懷激烈的抒寫過渡到對賀蘭進明的讚頌稱其為國家的股肱重臣,而自己所在的淮南與賀蘭節制的河南唇齒相依,有賴對方照應。後十二句勸賀蘭進明以大局為重,及時平叛建功。
先贊其有摧鋒之勢,御史之顯,說明其有足夠的兵力平叛;繼而贊其有魯連之忠義、陸遜之智謀,說明其有足夠的忠勇去平叛;再構想其進軍的效果,直道而行無須特殊之智,搶先出兵可與叛軍抗衡,假如賀蘭迅速發兵支援睢陽,則我為堅定後盾,免你後顧之憂;“撫劍”四句再動之以情,你我重視然諾,共赴國難,撫劍悲歌,走向沙場,定當橫行滅敵。此為高適在安史之亂中為數不多的詩作之一。整首詩感情充沛,壯懷激烈,從中可見高適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和形象。

作者簡介

高適(約702—765),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縣)人,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早年仕途失意。後來客遊河西,先為哥舒翰書記,後歷任任淮南、四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其詩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筆力雄健,氣勢奔放。邊塞詩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風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