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井哈尼族鄉

酒井哈尼族鄉

酒井哈尼族鄉位於縣境東部,東連謙邁鄉和發展河鄉,南接惠民鄉,西與東回鄉、糯福鄉接壤,北與東朗鄉毗鄰,總面積318平方公里。鄉政府駐酒房,海拔1355米,距縣城34公里。全鄉均屬山區,地勢北部高,南部低,最高海拔2360米,最低海拔900米。年最高氣溫31°c,最低氣溫10°c,平均氣溫17.2°c。陽光充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種稻穀、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和茶葉、甘蔗、咖啡等經濟作物的生長。森林資源較為豐富,森林覆蓋率達46.3%,是瀾滄四大有林之一。岩因村東佛有褐煤資歷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酒井哈尼族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下轄地區:4村民委員會
  • 電話區號:0879
  • 面積:318平方公里
  • 人口:12833人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雲·J
地理位置,自然條件,人口與民族,人文地理,資源環境,農村經濟,基礎設施,特色產業,新農村建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

地理位置

酒井哈尼族鄉位於瀾滄縣東南部,距縣城32公里,東靠發展河鄉,南接惠民鄉,西和西南與東回鄉、糯福鄉為鄰,北與勐朗鎮接壤。國道214線公路從南到北貫穿境內,南達惠民鄉,北通縣城。行政區劃 酒井得名於鄉政府駐地酒房,清朝末年,此地善煮酒,酒業興旺,名揚四方,當時人們稱此地酒如井水,常流不息,故得此名。清代設土司,封“酒房土總”統治。民國時期、前期由瀾滄縣第一區管轄,後期改為酒井鄉。解放後,1949年至1968年設酒井區政府,1969年改為衛東公社,1972年改為酒井公社。1984年復為區,1988年撤區建立鄉。
酒井哈尼族鄉

自然條件

全鄉面積381平方公里,境內多山,地勢北部高,南部稍低。年平均氣溫17.2℃,雨量充沛,陽光充足,氣候溫和,最適合種植茶葉、甘蔗、南藥和各種農作物。酒井鄉是全縣四大有林鄉之一,鄉內森林資源豐富。全鄉有林地面積為304161畝,森林資源履蓋率為52%。

人口與民族

鄉政府駐地海拔1355米。轄酒房、岩因、勐根、稅房4個村民委員會,共62個村民小組,3242戶,12833人,其中:農業人口2819戶11835人,農業人口占92%;有哈尼、拉祜、傣、漢、彝、佤等民族,其中哈尼族5650人,占44%,拉祜族4959人,占38.6%,漢族960人,占7.5%,傣族834人,占6.5%,佤族257人,占2%,其它民族173人,占1.3%。全鄉財政收入21.2萬元,農民人均有糧318公斤,人均純收入為913元。

人文地理

酒井是一個以哈尼族為主多民族雜居的少數民族鄉。哈尼族占全鄉總人口的44.96%。哈尼族是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國際性民族,在長期的遊獵遷徙中創造、吸納、傳承、創新和發展了豐富多彩、具有濃厚民族特點的優秀文化,並以勤勞勇敢著稱,而且能哥善舞、性格豪放。哈尼族、拉祜、佤、彝等各民族具有悠久歷史,創造、吸納、傳承了濃郁的民俗民情及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我鄉圍繞“改革開放活縣、綠色經濟強縣、拉祜文化興縣”的發展戰略,大力挖掘民族文化資源,特別是老達保村民小組民眾擅長吉它彈唱、蘆笙舞,我鄉以此為契機,打造了老達保雅厄藝術團 “無伴奏多聲部合唱”和“達保兄弟”的拉祜文化品牌,為弘揚拉祜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貢獻。適逢即將開通的“邊三縣”哈尼族、拉祜族風情旅遊專線的旅遊機遇,老達保村民小組發展文化旅遊業具有一定潛力,開發民族服飾,以文化旅遊業拉動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前景大好。
酒井哈尼族鄉酒井哈尼族鄉

資源環境

酒井鄉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只有33人。可開發利用土地的空間較大,僅岩因村就有閒置土地上萬畝。水資源豐富,以南朗河、南丙河、南坑河和南根河等四條水係為主的河流分布全鄉。全鄉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土壤濕度高,地表熱量足。以赤紅壤土質為代表的土地適宜種植多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岩因村東佛小組的褐煤礦石待於開發
酒井哈尼族鄉酒井哈尼族鄉

農村經濟

2006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2009萬元,比上年1850萬元增加 159 萬元,增長 8.6%,農民人均純收入913元,比去年829元增加84元,增長10%。全年糧食總產量529萬公斤,比上年同期增長7.5%,人均占有口糧318公斤,比上年增加28公斤;經濟作物全面增長,甘蔗面積11773畝,同比增加896畝,產量4萬噸,比上年同期增加0.7萬噸。茶葉種植面積9110畝,比去年5942畝增加3168畝,其中,完成新植無性系良種茶苗種植面積431.5畝,與縣經作中心簽訂了92萬株無性系良種茶苗育苗協定,茶苗已全部發放到茶葉種植戶,由於採取就地育苗,提高了茶苗的成活率。我鄉積極發展立體經濟,推廣種植林間茶葉500畝,建成稻田養魚105畝;我鄉因地制宜進行規劃,加大冬農開發力度,合理配置種植品種,全鄉完成冬農開發3805畝(其中蕎1400畝、玉米900畝、小麥400畝、西瓜1000畝、東升南瓜60畝、洋芋45畝)。畜牧業發展較不穩定,大牲畜存欄4894頭,增長2.4%;生豬存欄8419頭,減少1.2%;出欄3396頭,增長0.1 %;山羊存欄755隻,同比減少654隻,減少46.4%。我鄉認真抓好全鄉4894頭大牲畜,8419頭生豬的畜禽疫病防治,防治率達100%,確保了農民增收。
酒井哈尼族鄉酒井哈尼族鄉

基礎設施

農田水利、電力交通、通訊、城鎮建設
現在鄉內有酒房村、勐根村兩個初具城鎮化的地方,但由於各行政村相互距離較遠,人口分布比較散,鄉政府駐地所在位置的客觀原因,我鄉市場購買力弱,很難形成高規模的城鎮,城鎮化較低。目前鄉黨委、政府已向縣委、政府及有關部門提出在稅房村84寨子建設一個更具規模的城鎮的構想。能源、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績。農村電網改造和沼氣池建設快速推進,全鄉通電37個村民小組1940戶8383人,未通電25個村民小組826戶3353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速度明顯加快,國道214線公路即將改造二級路面, 3個行政村安裝了4座行動電話接收機塔、3座聯通機塔。
酒井哈尼族鄉酒井哈尼族鄉
水、電、路、建設
農民生活條件進一步得到改善。加快建設全鄉人民的人畜飲水問題,目前已通人畜飲水49個村民小組2351戶10051人、4388頭大牲畜,未通人畜飲水13個村民小組415戶1685人、97頭大牲畜。加快了農村電網改造工作,降低了農村用電價格,加大電網覆蓋率現全鄉4個行政村25個自然村(寨)已通高壓輸電線路。國道214線公路從南至北穿過境內部分村寨,南達惠民鄉,北通縣城,全鄉有3條總長60公里的鄉村公路,1條全長7公里縣鄉公路和長1公里的鄉文明路。現酒井至勐濱路、勐根村公路、稅房村部分公路改道正在進行。4個村民委員會和57個村民小組已通車,其中:45個村民小組晴通雨阻。
酒井哈尼族鄉酒井哈尼族鄉
電話、電視廣播
通信設施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全鄉4個行政村開通了程控電話, 62個村民小組開通了無線座機電話,3個行政村開通了行動電話。繼續加快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已有4個村民委員會39個自然村(寨)安裝了衛星電視地面接收機,4個村民委員會15個民小組開通中頻網,廣播電視覆蓋面繼續擴大。

特色產業

酒井鄉是全縣四大有林鄉之一,鄉內林業資源豐富。全鄉有林地面積為304161畝,森林資源履蓋率為52%。全鄉有林地面積中包括國有林69900畝,集體林234261畝。集體林中又有防護林46923畝,國有林17428.5畝,特種用途林571.5畝,用材林100653畝(包括國有林26803.5畝,集體林73849.5畝),薪炭林17425.5畝。
目前酒井鄉以種植甘蔗和茶葉為主,現全鄉已種植甘蔗11773畝,茶葉9110畝,銷售甘蔗和茶葉的收入已占全鄉農民經濟總收入的80%左右。另外,全鄉還有20萬株松樹可進行采脂,這也是全鄉的經濟成長點之一。

新農村建設

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我鄉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制定全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用規劃統領新農村建設,堅持先行試點,逐步推開,積極探索新農村建設的組織模式和體制機制。樹立統籌城鄉發展的新觀念,跳出就“三農抓三農”的傳統思維定勢,打破城鄉分割的體制障礙,將農村水利、農村電網、農村路網、農村人飲、農村廣電、農村沼氣、農村信息網、農村文衛“八大工程”作為農村與城市同步實現小康的基礎工作來抓。搞好鄉村鎮建設規劃、布局和設計,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做到科學有序、布局合理、設施配套、功能齊全,逐步改善村容村貌。加大對農村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改善廣大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縮小城鄉差別,逐步把我鄉農村建成與縣情相適應的新型農村。
1、大力發展勞務經濟
按照“公平對待、合理引導、改善管理、加強服務”的方針,做好農民外出務工的引導和服務工作,疏通就業渠道,“十一五”期間,認真組織實施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力爭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500人。
2、加大農村扶貧攻堅力度
按照“整村推進”的要求,調整工作思路,實施分類指導。把整村推進與安居溫飽、以工代賑、易地搬遷、產業扶貧、勞務輸出、社會科教扶貧等工作結合起來,以解決貧困民眾急需解決的困難為切入點,帶動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 促進剩餘勞動力轉移,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從根本上建立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繼續動員和爭取全社會參與扶貧開發,實施整村扶貧推進和茅草房改造工程,完成1024戶茅草房改造任務,實現人均建成1畝高穩產基本農田地,戶均3畝經濟林果,人均學會1—2項農村實用技術。
3、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
加大對農村公共事業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大力普及和鞏固農村義務教育,在鞏固“普六”成果的同時,完成“普九”工作任務,全面實施“兩免一補”教育政策;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依託特色優勢產業對農民進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完善農村基層的公共衛生服務網路,提高農村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改革工作,緩解農民就醫難,解決農民因病致貧問題。加大對農村公共衛生的投入,加強農村預防保健隊伍建設,實施農村計畫生育家庭獎勵輔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貧工程。
4、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在轉變政府職能的同時,要切實加強農村的基層組織建設。通過認真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雲嶺先鋒”工程、“三級聯創”活動,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和創造力。要發展基層民主,完善“一事一議”和村務公開等制度,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健全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機制,強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功能,充分發揮村民自治組織作用。建立村規民約,實行門前“三包”責任制以及全體村民共同保護環境、愛護衛生的責任制和約束機制,經常性地開展“衛生庭院”、“星級文明戶”、“文明村寨”等民眾性的評比活動,激勵先進,鞭策後進,促進新農村建設走上規範化、法制化軌道。
5、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基礎條件。基礎設施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依靠和發動民眾,舉全鄉之力,扎紮實實,大幹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的硬體環境。要堅持不懈地進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要繼續抓緊南坑土地開發整理工作,切實抓好農村能源建設,繼續加快農網建設步伐,力爭村村寨寨完成農網改造、解決人畜飲水問題、通廣播電視。
6、抓好生態環境保護和能源資源利用,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圍繞“綠色經濟強縣”的發展思路,大幅度增加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把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作為改善生態環境、搞好扶貧攻堅、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工作來抓,高度重視資源的保護和綜合利用,在重點林區和主要河流大力開展天然林保護工程,切實保護、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各種自然資源。認真做好護林防火工作,強化林地管理,制止毀林開荒,嚴厲打擊偷砍盜伐,亂砍濫伐,非法經營木材等犯罪行為,切實保護森林資源。
7、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面推廣,構建社會保障體系
加大社會網路保障建設,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在全鄉4個村全面鋪開,農業人口參合率達到90%以上,農民看病難問題得到初步緩解。加大農村低保和特困戶的辦理力度,改善優撫對象的生活條件。

人口衛生

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畫生育法》,堅持計畫生育的基本國策,積極推行“三結合”,認真落實“三為主”,狠抓“三術”任務的落實和計畫外生育的控制。2006年出生率為8.38‰,自然增長率為5.09‰,綜合節育率達85.97%,計畫生育率為100%,實現無計畫外生育。婦幼保健和強化免疫工作得到加強,已送出婚檢檢測HIV血清132份,完成任務的120%;孕婦檢測HIV血清80份,圓滿完成任務。計畫生育生育工作成績顯著,完成了20戶獨生子女的辦證工作,完成全年指標的100%。我鄉還完成了計畫生育村民自治村勐根村的創建、方案擬訂等工作。針對預防重大疾病,制定了《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能夠發揮應有的控制和救助作用。加大兒童計免力度,確保適齡兒童按時進行接種。全年收報疫情365次,收報率為100%,完成”四熱”病人血檢135人,血檢率為28%,繼續做好“兩病”查治補漏工作,年內新出生137人,住院分娩49人,新法接生135人,住院分娩率34.2%,新法接生率為98.5 %,全年孕產婦死亡率為0,嬰兒死亡率29.85 %。進一步加大對衛生工作的投入,加快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村醫培訓,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狠抓疫情和傳染病的管理防治,切實開展危急產婦及兒童救助工作,保障婦女兒童的權益。

文化教育

教育工作取得新進展。基礎教育進一步加強,入學率、鞏固率穩步提高,2006年全鄉適齡兒童1036名,入學1031名,在校生1519名,其中:小學生1039名,學前班110名,國中生370名。教職工在職98名。入學率、鞏固率得到穩步提高,國小入學率99.5%,輟學率0.5%,完學率97%;國中輟學率1.5 %,完學率82.4 %。保障了全鄉經濟發展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