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老爺廟水域

鄱陽湖老爺廟水域

鄱陽湖老爺廟水域,也稱老爺廟水域,位於江西省九江都昌縣和廬山市之間,長24公里,寬15公里,是鄱陽湖連線長江出口的狹長水域。

自古以來,這段水域都是鄱陽湖最為險要之處,沉船事故常常發生,而且無從打撈,因此被稱為中國的 “百慕達”,鄱陽湖“魔鬼三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鄱陽湖老爺廟水域
  • 地理位置: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多寶鄉
  • 別稱魔鬼三角
  • 長寬:長24公里,寬15公里
相關介紹,

相關介紹

鄱陽湖古沉船就在沉沒在該水域。鄱陽湖老爺廟水域水下文物的專項探測工作進入驗證定位階段,考古專家最終確定了2個最佳挖掘點,將於今年冬季鄱陽湖枯水期進行實地鑽探,有望揭開鄱陽湖古代沉船的神秘面紗。
江西省氣象部門在上世紀80年代就對這一區域沉船事故頻發的原因開展過專項研究,並找到了其中的奧秘所在。近年來,研究人員又在該項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發現老爺廟區域蘊含著豐富的風能資源,為江西開發清潔能源開闢了一條新路。
破解“百慕達”之謎
1984年,為研究老爺廟水域船損災害的成因,江西省氣象局成立 “老爺廟大風及其對航運的影響科研小組”。小組在星子縣蓼花、都昌縣老爺廟、永修縣松門山分別布設了一個氣象觀測站,在1985年進行了為期一年的氣象觀測。期間還進行了三次短期加密考察,取得了20餘萬個原始數據。
為期1年的觀測數據表明,老爺廟水域年平均風速可達7米/秒,為內陸罕見。這裡特殊的地形對風場有著非常明顯的影響。老爺廟水域的北部,是鄱陽湖與長江相連的狹長的水道,長40餘公里,寬3公里至5公里。西北面是和水道平行、連綿起伏的廬山諸峰,東南面是荒涼的沙丘。從每年的9月到來年的5月,當北方冷空氣南下時,因廬山和湖口水道的共同作用,冷空氣通過狹長的湖口水道,產生狹管效應,風速猛增,在老爺廟水域風速達到最大。而江西境內的贛江撫河饒河信江修河五大河流,均在這裡匯入長江。鄱陽湖有250公里寬,老爺廟水域的寬度緊縮為15公里,這造成水域紊亂,形成了水流的狹管效應,從而使老爺廟成為我國內陸湖中最兇險的水域。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2013年3月18日,經過考古工作者在水下的緊張勘探,素有中國"百慕達"之稱的江西鄱陽湖老爺廟水域發現了首艘失蹤沉船。
鄱陽湖老爺廟水域位於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與廬山市之間鄱陽湖區域,全長24公里,湖的東岸有一座廟宇稱為老爺廟,這片水域也因此得名。
昨天水下考古工作是中國首次內陸水域的水下考古行動,目的是對鄱陽湖老爺廟水域實施水下實地的探摸調查。在前期的摸排過程中,考古人員利用磁法探測技術對這片水域進行了普查,一共發現了12個疑似的沉船點。昨天對其中一個疑似沉船點進行勘探以後,潛水員是打撈上來一些鐵制的部件。根據分析這些部件可能是一艘長約28米、寬7米的鐵制沉船,這艘沉船可能是沉於上世紀7、80年代,裝載的東西應該是木材還有糧食,這也是老爺廟水域發現第一艘失蹤沉船,之後考古人員還將繼續對這一水域的其他沉船進行一個勘探。
一提到百慕達,人們往往會將其與神秘還有恐懼這些詞聯繫在一起,鄱陽湖老爺廟水域也是如此,因為自古以來這片水域有很多船不明原因的沉入到湖底。自1960年以來的50多年時間裡,這裡有近100多艘船沉沒,有的甚至是2千多噸的大船,僅在1985年8月3日這一天就有13艘船是接連失事,看似風平浪靜的湖面確實暗藏殺機。而且以前用過各種方式來打撈殘骸,但都撈不到,中國百慕達的名因此而來。
至於沉船的原因科學界至今也沒有統一的說法,比較常見的解釋是這片水域的水流比較複雜的,容易引起漩渦。另外這片區域是江西一個比較大的一個風區,湖面的風力時常非常大,也容易造成事故。還有一種說法是當地地下磁場非常異常,容易誘發雷電襲擊船隻,不過這些說法至今沒有得到權威部門的一致認可,相信通過這次水下的發掘可以為揭開中國百慕達神秘面紗,提供有價值的線索還有證據
找到避險規律
通過大量研究,氣象部門對老爺廟水域的大風特徵有了正確的認識,找到了船舶安全航行的規律,把該水域的航行時段分為:安全航行日(170天至180天)、風險航行日(120天至130天)和停航日(60天左右)。
研究發現,停航日一般出現在冷空氣、大風和雷雨到來時。同時,夏秋季節的雷雨大風多發生在下午3時到晚上9時之間,冷空氣大風多出現在下午6時到翌日上午8時。根據這一規律,船隻也可趁大風間歇視情況作短程航行,但若出現六級以上大風時,所有船隻必須停航。
此外,專家還根據該水域的地理條件和風向情況對避風港進行了選擇,並對遇大風時的航行方法以及應急措施等提出建議,為水上運輸直接提供服務。
變身風力發電場
出乎人們意料的是,當初以防災減災為目的的 “老爺廟大風及其對航運的影響”課題帶來另一個收穫:鄱陽湖老爺廟區域為風能資源豐富區,可開發風力發電項目。這顛覆了江西省為風能資源匱乏區的傳統觀點。
自1985年後,以原項目組成員為基礎,江西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持續不斷研究鄱陽湖區域的風能資源分布,研究範圍從老爺廟區域擴展至整個濱湖地區,為該區域風能資源開發利用提供基礎數據。
經過江西省氣象局、發改委能源局以及風電企業的共同努力,在江西省鄱陽湖區重點風場內已豎立了幾十座風能資源監測塔,取得了大量寶貴的實測梯度數據;並已開展了國家、省部級等風能相關科研項目20餘項,對鄱陽湖區風能資源分布特徵及變化規律有了較全面的認識。
鄱陽湖地區風能資源受狹管湖道地形作用,盛行偏北風,除老爺廟水域外其他水域風向穩定,風能主方向與主導風向吻合較好,有效風力持續時間長,風力資源品質較優。此外,江西風能資源豐富區和較豐富區大多為距鄱陽湖幾十米到百餘米的丘陵崗地,資源集中,有較好的開發條件,而且不占用農田,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中國百慕達”的鄱陽湖老爺廟水域發現第一艘沉船,打破老爺廟水域船隻不翼而飛傳說
2013年3月20日,中國首次內陸水域水下考古行動在鄱陽湖老爺廟水域展開。潛水員對之前磁感應最強的定位點進行了勘察,並發現了鐵質部件,專家推測這可能是一艘上世紀八十年代前用於運輸木材、糧食的船隻。
雖然這次發現的船隻不具備文物價值,但卻是被譽為“中國百慕達”的鄱陽湖老爺廟水域發現的第一艘沉船,打破了之前老爺廟水域船隻不翼而飛的傳說。據專家介紹,這次考古行動之後還將對這一水域其他可能存在的沉船進行考察。
發現第一艘沉船發現第一艘沉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