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照

鄭照

鄭照(1401—1471年),字孔昭,號菊莊,仙遊西鄉(今大濟鎮)翁都村人,從小精勤好學,操守耿介,後入明廷國子監念書,學業特優。英宗正統元年(1436年)派任江西安遠縣令,連續三任(每任三年)成績卓著。後又任江西德安縣令,又是三任,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後日,德安縣建祠紀念他。《仙遊縣誌》稱他“無失政,無冤民,操守甚峻”。

基本介紹

  • 本名:鄭照
  • 字號:字孔昭,號菊莊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仙遊
  • 出生時間:1401
  • 去世時間:1471
  • 主要成就:縣令,成績卓著
為官事跡,退休回鄉,因病逝世,

為官事跡

在他任縣官近二十年中,他經常深入民間,了解民眾疾苦,與老百姓拉家常,談勤儉持家,談生產情況。民眾有什麼要求或建議,可以直接到縣衙里找他反映。他說:“我是地方父母官,老百姓就是我的兒女,兒女要見爹娘何必差役傳達。”他每有項目實施時,必和鄉親父老商量,今話走民眾路線。按慣例,縣裡的吏胥每月都要奉送額定的禮金給縣官,這在當時是縣官的合法收入,也算縣官的特別辦公費,但鄭照把這一筆收入全部繳公。德安鄰縣有幾股匪盜,相約不去擾亂鄭管轄的社會治安,就是因為被他的廉政所感動。
明英宗正統年間,都御史兼江西巡撫韓雍考查江西工作時,裁汰一大批不稱職的官吏,獨對鄭照為政讚賞有加,當時江西七十三縣考評中,他名排第一。英宗皇帝便要他上京覲見,準備賞賜。但鄭照上本謙辭說:“卑職官小,病多,若然晉京見文武百官必須下跪參拜,體弱不支”。英宗便賜他佩帶“金鎖鐵鈴”入朝免參,並詔命在朝百官,聽到金鎖鐵鈴聲音,就要低首立正,不得舉頭正視。鄭照得到這一異常的賞賜,便於當年中秋佳節之日覲見。英宗皇帝聽他的政績匯報後,大為滿意,當殿賜給他“廉官”的榮譽稱號,還把西蕃進貢的十隻白鶴也賜給他,旨在譽他有高尚的琴鶴情操。此後,在鄭照的每一幅畫像上都佩帶有“金鎖鐵鈴”聖物。 當時,仙遊知縣劉雲在畫像上題詞:“青松比操,秋水同清”。
鄭照晉京見帝得到“廉官”封號後,朝中一些奸佞很不服氣,便製造謠言說:“鄭照,為政徒有虛名,未必那么清廉公正。”要求派員複查,英宗只得準奏。但複查結果是鄭照居官多年,家貧如洗,其夫人還在家抽檸麻紗織布以維家計,因無力撫養五子,竟把四個兒子分別送與善化里的章家、方家、楊家和本村翁家。英宗聽了非常感動,在過去賜給鄭照“廉官”榮譽封號下,再添“第一”,合為“廉官第一”。並欽賜“賢令尹”石坊,立在縣城為志。鄭紀撰聯贊曰:“廉政起風波,敕封清官揚正氣;忠貞報社稷,欽賜賢令傳佳聲”。
江西巡撫韓雍榮調高升離職去了。新接任的一個姓鄔的是紈絝子弟,一上任便大排官架子,各州縣官員去參拜他,都要先送一份厚禮,否則必遭嚴厲的痛斥或羅織莫須有罪名。鄭照沒有什麼禮物相送,便被指責說:“你不懂禮法,不配當官”。鄭照很不服氣,當面頂撞了幾句。鄔巡撫就大發雷霆,叫手下去掉鄭的官帶,聽候發落。那些手下便動起手來,這時系在鄭照內衣里御賜的“金鎖鐵鈴”響出叮噹…叮噹…的聲音。那巡撫一時不懂得那是什麼聲音,站在他身邊的師爺曾在京都聽過,懂得那是御賜的寶貝兒,聖威莫犯,嚇得面如土色,不敢舉頭正視。鄔巡撫看了感到驚奇,便問那師爺,師爺帶著顫抖的聲音說明其來歷。於是,姓鄔的也感到六神無主,俯首立正,說不出話來。從此,鄔巡撫再也不敢作威作福了。

退休回鄉

又是幾年過去了。鄭照已是近花甲之年,體弱多病,又因任期滿了,一再疏請致仕。明景泰年間皇帝只好準許,循例給他一份養老俸祿,並下詔對鄭照過去送給親友為嗣的四個兒子一律複姓歸宗,並賞給長、次兩子登仕郎(九品)頭銜。他退休回鄉後跟耆老們制訂鄉規民約,教育弟子,戒絕游惰,力耕勤讀等。後來他遷住縣城南門後嵩巷,全家生活依然儉樸。一次,他的孫子口渴,想討錢買個梨吃,他只給一杯開水止渴。他的言行對當時社會風氣起了極好作用。

因病逝世

鄭照活到71歲,因病逝世。其墓葬在仙遊東門外寶坑村境內。他生前只是一個七品縣官,卻有那么廉潔的情操和愛民的政績,莆人明狀元柯潛有副對聯贊他:
拜命治華封,百里蒼生沾雨露。乞辭歸故里,一瓢清水付兒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