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弘(東漢官吏、太尉)

鄭弘(東漢官吏、太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鄭弘(?—86年),字巨君。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西域都護鄭吉從孫。東漢大臣,官至太尉

初為山陰靈文鄉嗇夫。鄉民有弟欠兄錢無力償還,其嫂訴之於鄭弘。鄭弘賣內衣為其還錢。其兄聞之,深感慚愧,自繫於獄,遣其妻還錢給鄭弘,鄭弘卻不肯受。太守第五倫下鄉勸農,看到他後深以為奇,就命令督郵把他任命為孝廉

鄭弘師同郡河東太守焦貺。焦貺因事被捕解京,半道死去,妻子系詔獄,連年拷掠。焦貺的學生故舊,害怕被牽連,都改變了自己姓名,只有鄭弘披散著頭髮並且拷著枷鎖,給皇帝上疏,為焦貺辯訟,漢明帝終於覺悟過來,就釋放了焦貺的家屬。鄭弘親自送貺喪及其妻子還鄉里,從此知名。

後拜為騶令,為政仁惠,民得蘇息。歷淮陽太守,累遷尚書令。章帝(76~88)時,曾上書開零陵、桂陽山道,後遂為交趾七郡與中原地區貿易往來之常路。元和(84~87)中拜太尉。時第五倫司空,班次在鄭弘之下,每正朔朝見,鄭弘曲躬自卑。章帝問其故,遂聽置雲母屏風,分隔其間。由此成為定例。在官期間,彈劾貪殘,忤竇憲,為漢章帝所責,因而乞歸,未許。後病篤,上書陳謝,並言竇憲之短。章帝遣醫省視,鄭弘已卒。臨死,將平時所賜之物全部繳還,命家人以褐巾布衣,素棺殯殮,以還鄉里。

基本介紹

  • 本名:鄭弘
  • 字號:字巨君
  • 所處時代東漢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
  • 去世時間:公元86年
  • 主要成就:屢有政績,減損國費
  • 官職太尉
人物生平,歷史評價,軼事典故,史書記載,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鄭弘為西域都護鄭吉從孫,最初擔任鄉嗇夫,他辦事公道,百姓稱頌他愛民如子。郡太守第五倫春天下鄉例行勸人農桑振就乏絕時,見到鄭弘時被他的事跡深深地感動了,就讓郡督郵任命鄭弘為孝廉
鄭弘官運亨通,接連四次升官,建初元年(公元76年)被任命為尚書令。據《後漢書·鄭弘傳》載:按照東漢以前的官制,尚書郎任職期滿後才能出任縣長。鄭弘到職後認為,尚書郎職權雖重,也很受人尊敬,但薪水太少,就是任職期滿才能補為縣長,薪水只有四至六百石,以至於每每考試選拔尚書郎時,很少有人問津報名。於是,鄭弘上書奏請皇上漢章帝劉炟,請皇上恩準尚書郎任職期滿後可出任秩千石的縣令。當朝天子劉炟採納了鄭弘的建議。鄭弘前後多次提出的若干有益於王政的建議,都被著於竹簡、絲帛上,收藏在皇帝居住的南宮之中。不久,鄭弘出任平原國(今山東平原西南)的國相。這樣,鄭弘就成為了鎮守一方的封疆大吏。
鄭弘在平原相的職位上,為官清廉。他到任後,減租減息,減免賦稅,農忙季節,他微服私訪,調查民間疾苦,救濟貧困農戶。如果遇到天氣大旱,就親自隨車求雨。有一次,鄭弘在私訪民情時,遇到成群白鹿挾車而過,他特別驚奇,就問隨從主簿黃國:“白鹿出現是吉是凶?”黃國垂拜祝賀說:“從前三公大臣的中幡,都裝飾著鹿的圖案,將來您必將成為朝中的宰相。”鄭弘笑而不答。
建初六年(公元81年),漢章帝打算恢復鹽鐵官營制度,大司農鄭眾極力反對,言辭頗為激烈,以至於被別人上書彈劾,直至罷官。建初八年(公元83年),鄭弘升任大司農。當時,南方七郡向洛陽進貢運送的糧食等物產,都要先運到東冶(今泉州),然後再用船從海路北上。海上風暴雨急,波高濤險,船沉人亡的悲劇經常發生。鄭弘奏請朝廷,開鑿了零陵(今湖南零陵)、桂陽(今彬縣)之間的山路,從這裡直接送抵洛陽,既安全,又節省了不少人力。鄭弘在職兩年,為朝廷節省三億萬資財,時逢天下大旱,邊疆又有警報,百姓糧食不足,可國庫充實,鄭弘又奏請免除若干地方政府進貢的物產,減少人民差役,緩解民間饑饉,都被章帝所採納。
元和元年(公元84年),太尉鄧彪稱病辭官,鄭弘取而代之,由司農升為太尉。同時,他又舉薦大將、原會稽太守第五倫司空,職位在鄭弘之下。第五倫曾有恩於鄭弘,故此,每日早朝之時,鄭弘都向第五倫行禮,弄的第五倫心中十分不安。章帝問明原委,特令設雲母屏風一面,把兩人隔開來,免得二人為難。
鄭弘,這位從平原任上走出來的太尉,在任職期間,剛正不阿,堅守正義,不畏豪強,深得人心。元和二年(公元85年)冬季,南匈奴進攻北匈奴,斬殺俘虜北匈奴人員牲畜後撤回。武威太守孟雲上奏:“北匈奴原本已同漢朝和解,這次南匈奴又搶掠北匈奴,如果我們坐視不管不問,北匈奴會認為我們故意作弄他們,因此有可能侵犯邊塞,最好讓南匈奴單于把搶掠的人和牲畜歸還北匈奴,以消解其敵意。漢章帝召集百官商議。公卿大臣們大多數說北匈奴狡詐,如讓南匈奴歸還北匈奴人和物,北匈奴必狂妄自大,這是姑息養奸,萬萬不能同意此事。但司徒桓虞卻極力支持太僕袁安的主張,即同意孟雲的奏章,應派使臣讓南匈奴歸還北匈奴人口和牲畜。鄭弘、第五倫都反對桓虞的主張,他向桓虞喊道:“凡是主張歸還的,不是不忠不孝之徒!” 桓虞等人還以顏色。宮廷大會不歡而散。為此,司隸校尉上書彈劾鄭弘等人失禮。鄭弘等都上繳印綬,請求處分。章帝下詔說:“一件事情,反覆討論遲遲不能決定,只不過是因為每個人的意見不同而已,然而重大問題,需要集思廣益,忠正溫和應為大臣本色,但如果都不說話,決非是國家之福。你們有什麼罪?請各人帶好衣冠,共圖大計。”
元和三年(公元86年),鄭弘見外戚竇憲專權,勢力日漸強大,最終要危及朝廷社稷,因此,經常上書皇帝請求處置。章帝因礙於竇皇后的面子,只是溫顏聽受未加制裁。章和元年(公元87年),鄭弘上書皇帝言稱尚書張林依附竇憲,平時行為多有不檢,惡跡昭彰。同時彈劾洛陽令楊光貪贓枉法,無所不為,不宜再任洛陽令。楊光是竇憲的門客,聞言大驚,立即到竇憲那裡求救。竇憲得知此事大為惱火,立即進宮彈劾鄭弘,言稱鄭弘泄露國家機密,失去作太尉的身份。章帝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竇憲就把鄭弘所呈奏章簡述一遍,等奏章呈到皇帝那裡後,正如竇憲所言。鄭弘雖深得皇帝依賴,但對此,章帝卻不能不心生疑問,便下詔責罰鄭弘,並收繳了太尉的印綬。這時,鄭弘才知道自己被人出賣,於是直到廷尉等候處置。這時皇帝卻下令赦免了鄭弘。鄭弘請求辭官歸田,皇帝又不允許,被誣陷的憤怒和不被信任的恥辱讓鄭弘積憤成疾,臥床不起,奄奄一息。臨終前鄭弘還耿直上書,陳述竇氏貪贓枉法,魚肉百姓,欺壓百官的惡跡。他寫道:“竇憲的罪惡,上達於天,下通於地,四海之內無論是賢明的人還是愚笨的人都憎恨他。”劉炟看了奏章,有所醒悟,立即派御醫為鄭弘治病,可是等到府上,鄭弘已溘然長逝。鄭弘的妻子、兒女遵照他的遺囑,全部歸還朝廷所賜之物,布衣入殮,素木為棺,輕車簡從,扶柩還鄉。

歷史評價

班固:王成、黃霸、朱邑、龔遂、鄭弘、召信臣等,所居民富,所去見思,生有榮號,死見奉祀,此廩廩庶幾德讓君子之遺風矣。
虞翻:太尉山陰鄭公,清亮質直,不畏強御。
范曄:鄭、竇怨偶,代相為仇。
胡三省:東都之臣以死攻外戚者,鄭弘、陳龜二人而已。
王夫之:鄭弘以死諫,知其忠,問其疾,而終不能用。
蔡東藩:章帝明知竇憲之奸,未能遠斥,至鄭弘一再進諫,又不見用,反且為竇憲所欺,收弘印綬,何其自相矛盾一至於此?

軼事典故

鄭弘少年時,傳說會稽射的山南有一座白鶴山,此山為替仙人取箭的白鶴所化而成。有一天,鄭弘在山中砍伐柴薪,拾得一支箭,不久有人前來尋找,鄭弘就將箭還給了找箭人。找箭的人十分感激,問鄭弘需要什麼?鄭弘認出他是神仙,就請求說:“老百姓經常因為若耶溪運柴薪而犯難,希望能夠清晨吹南風,傍晚吹北風就好了。”後來果然如此,若耶溪地區的風,直至現在仍是旦南暮北,依然如故。民間稱譽為“鄭公風”。

史書記載

後漢書·卷三十三·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

後世紀念

鄭弘尚存文章二篇,見於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會稽山若耶溪一帶曾有鄭弘的諸多遺蹟。在紹興城東南十五里樵風涇畔山麓,舊有鄭太尉廟;城東南三十里,又有鄭弘山;在城東五雲一帶,還有鄭公宅、鄭公泉等古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